毛大庆:工匠精神决定城市马拉松的价值

近几年,马拉松运动在中国渐掀热潮,并成潮水之势,几乎每一座拥有表达与展示欲望的城市,都积极参与到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筹办工作中来。

2017-06-06 10:00 来源:新浪跑步 0 66295


禹唐体育注:

常说,一场盛大的马拉松赛事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接过“银川”这张名片呢?


我从来不在出发后的五公里水站停留补给,但也是第一次见到在五公里补给站没水,以及刚跑过五公里补给点,突然听见参赛者“踢翻”补给桌的巨大声响。刚一出发,就预示了这场赛事注定不平静。


跑前进入检录区,每个人都要围“贺兰山”体育场绕上一大圈;起终点相距近40公里不说,关键是让人从城市中心跑向荒无人烟的“开发区”;后半程全部在高架高速上、高温暴晒下奔跑,全无景色可谈;在高速上狂奔,卫生间很远才有一两个,真是难为了很多跑者,尤其是女性跑者;补给除了水和间或的运动饮料以及最后十公里才出现的香蕉外,实在贫瘠得可怜;高温无冰块准备、志愿者、医疗救护人员和警察全部在暴晒中服务;到了四十公里,还设置一个大爬升的桥折磨一下大家;终点,当然也没有什么仪式感可谈,而且由于终点在高速主路上,当跑者辛苦抵达终点的时候,等候多时的家人朋友也完全进不去和他们汇合……苦不堪言的跑者们在跑完后纷纷自嘲:“丝绸之路”马拉松最后的体验是“高速烧烤之路”马拉松。


作为我的第58场马拉松赛事,银川带给了我与此前57场赛事完全不同的参赛体验,除了前面描述外,最有趣的恐怕是,第一次跑马拉松,跑进了高速公路收费站……


澄清下,写这篇文章,决不是为了吐槽,但,却非常想就此谈谈什么是办一场马拉松赛事应该的“初心”。


一笔马拉松经济的城市账单


近几年,马拉松运动在中国渐掀热潮,并成潮水之势,几乎每一座拥有表达与展示欲望的城市,都积极参与到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筹办工作中来。


《2016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田径协会注册马拉松赛事达到了328场,这个数字在2015年是134场,在更早的2011年,全国只有22场马拉松赛事。


短短6年,从22场到328场,是什么样的力量让经济实力、旅游资源、人文特点参差不齐的多线城市对于马拉松的热情喷薄而发呢?


中国的马拉松热,可以从健康、旅游等多个维度解读,但万宗归一,最终的答案只有一个:可观的经济效益。以中国最负盛名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主办方在2015年给出的数据是,当年厦马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超过2.5亿元。


一场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参赛者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再加上一些热衷旅行的跑者可能举家出动,这样粗略一算,在马拉松经济的饼图中,赛事报名费和赞助商赞助费都是可以预期的固定进项,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在马拉松赛事的报名、领物、开赛、颁奖的流水线作业过程中,更被期待挖掘的则是这座城市给参赛跑者留下的直观印象,以及跑者在这座城市的旅游产业、餐饮产业中的惊人消费力。当然,还包括了可观的高铁、航空消费。


银川本具备优秀赛事的天然优势


银川,是一座让我感觉无比神秘的城市。消失的党项民族、曾经独立存在的西夏文字、让人浮想联翩的岩画、至今大量未破解的西夏王陵、中国东西部文化的枢纽、黄河滋润的丰美水草湿地、丰富多彩的阿拉伯文化、壮丽的贺兰山……


这些本都是银川主办首届马拉松赛的先天优势,赛事主办方本来完全可以策划一场极具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的马拉松赛事,但从赛道路线设计到沿途补给供应、卫生间设置,从缺乏人性化的安检到缺乏仪式感的终点,从哪个角度看,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


银马可能是今年新晋中国省会马拉松赛事中被吐槽最多的一场赛事之一,主办方或许会以“首届没经验”当作办赛不利的借口,但回顾过往那些一战成名的“首马”,和如哈尔滨、武汉、南昌等等广获跑者赞誉的“首届”相比,确实太LOW了……


说说这条槽点满满的马拉松路线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以人文为本设计路线本应是旅游城市主办马拉松赛事的天然优势。


天下黄河富宁夏,很显然,举世闻名的塞上古都银川,完全具备这样的先天优势。这里即有漠北重镇应有的磅礴大气,又不乏江南水乡的钟灵毓秀,大漠孤烟直的豪迈与荷笠带斜阳的恬静在这里完美结合,就像当地的民歌“花儿”一样高昂而婉转。水洞沟通的荒谷神韵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不断改道形成的“七十二连湖”,让黄河母亲把她最舒缓、平静的一面留在了这里;绵延巍峨的贺兰山见证着一帧帧历史画面的辉煌与悲壮;更不用说苍凉雄浑的西夏王陵吸引着无数后来者去遍历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纵深。


这座城市同时拥有靓丽风景和悠久文化历史,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打底,这场盛大的马拉松本应成为跑者、驴友、吃货们的全民大趴……跑步路线的设计,不得不说是这次马拉松的憾事之一。


办马拉松赛事也需要工匠精神


2016年,中国大陆已经有133座城市举办过马拉松赛事,较2015年增加了54座城市。马拉松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群众性品牌赛事。在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呈井喷之势的大背景下,银马失败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结束了不尽人意的银马后,沉淀下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座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主办一项庞大马拉松赛事的初心何在?


犹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工匠精神正是这个在时代飞速发展中的中国急需补上的一课。


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城市马拉松就是一场城市文化盛会,它的参与者绝不仅有跑者,还包括城市中围观喝彩的百姓、服务业者、志愿者、安保人员……在这场盛会中,所有人的综合满意度,才是最终的评判标准。我打个比方,一场城市马拉松,就像主人呼朋唤友大摆筵宴,尤其以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当以美酒佳肴,摆于华丽厅堂,引世人无限赞叹。主人需要以满满的诚意和虔诚的工匠精神经营这场盛会。具体到马拉松赛事,有那么多成功的先例值得参照和效仿,比如历史悠久的全球六大马拉松赛事,比如中国的武汉、南昌、哈尔滨马拉松赛事,都受到跑者和赛事参与者充分的肯定。我从没听说过,主人请客,把亲朋好友带到自家“后院儿”去的。功利的态度或工匠的精神决定了一场城市马拉松的价值


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既要天马行空的创意,也要脚踏实地的匠心!一个很不明智的路线规划,对沿途暴晒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安保人员、医护人员缺乏人文关怀,对于跑者的补给供应的严重不足,都是对银川这座城市以及主办方想要打造的城市品牌的严重损害。从这些细节上,我们更应深深感受到,只有摆脱了纯粹功利化的运作态度,以工匠精神作为做人做事的标尺,才能有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可能。


见微知著,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一场盛会的口碑好坏决不只局限于光鲜的城市设施,还有各种人性化的细节关怀,城市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城市细节的完备与完善,细节,是一种敬业精神,是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的最好体现;细节,是一种能力功夫,是滴水穿石、精益求精工作方法的最优实践。其实,从主办一场马拉松赛事,到对一个城市的统筹管理,乃至创业者在打造商业模式、了解客户需求的具体态度,林林总总,概莫能外。工匠精神推动的是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和匠心的一再锤炼,蕴含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虽说工匠精神的塑造非一日之功,但社会对其的轻视已经很久了。“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意味着专业与敬业,更意味着对规则、规矩的尊重与恪守,对完成高品质产品、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组织高品质活动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只有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我们各行各业的日常管理理念中,才能树立滋养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让社会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


本文转载自新浪跑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毛大庆:工匠精神决定城市马拉松的价值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