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枚全运群众组金牌的诞生 或成中国体育拐点

对4096名“群众组”的业余跑者甚至中国更广大的体育爱好者而言,全运会的金牌首次对他们开放,终点那条蓝色的绸带,像是把时空撕开了一道口子,撞破它,也就撞进了历史。

2017-05-18 1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梁璇 0 40615


禹唐体育注:

冲过终点后,唐辉下意识地甩开了志愿者准备搀扶她的手,“我就想找个角落跪着哭一会儿,怕他们拉住我,我忍不住当着很多人大哭,很难看,本来人又瘦。”但她没忍住,眼泪和着汗水啪嗒啪嗒掉成了镜头里喜极而泣的画面,连同她“会让志愿者尴尬但发自本能”的那个动作,被2小时55分51秒夺得全运会首枚群众组女子金牌的成绩,鲜活地载入了中国体育的史册。


4月29日,第十三届全运会马拉松赛暨2017年天津(武清)国际马拉松赛开跑,终点那条线,对代表全国各省份参赛的114名专业运动员是检验4年青春的标尺,由此划分着人生今后的走向。但对4096名“群众组”的业余跑者甚至中国更广大的体育爱好者而言,全运会的金牌首次对他们开放,终点那条蓝色的绸带,像是把时空撕开了一道口子,撞破它,也就撞进了历史。

  

两个山东人,从事赛事运营的运艳桥和小学体育老师唐辉,先后闯了进去。

  

他们是群众的“缩影”

  

唐辉还在尽量设法弱化高温带来的不适,运艳桥已挂着轻松的笑容跑到终点,他看见自己出现在终点旁的巨型屏幕上,也听见观众在呼喊他的名字,广播里主持人高分贝地吼着:“2小时32分45秒,运艳桥成为全运会58年历史上第一枚群众金牌获得者。”人群沸腾,运艳桥觉得自己像他们的缩影,“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专业运动员一样专心训练,还有工作和生活需要平衡,我能做到,大家也能做到。”

  

今年年初,运艳桥刚在公认的世界顶级越野跑赛事之一Vibram香港100中夺冠,成为港百两次加冕的第一人,但要求速度的马拉松非他所长,“毕竟是全运会史上第一块金牌,大众跑友对此都很慎重,这次比赛几乎国内民间高手都来了,竞争挺激烈的。”他在赛前定了目标,“跑进前六”。

  

赛时30多摄氏度的高温间接“帮”了运艳桥,相对高于40摄氏度的沙漠赛经历,这样的天气于他“不算特别恶劣”。但对唐辉而言,高温似乎是唯一的对手,“心肝脾肺肾全滚锅了”,汗水浸透后,她身上结出“像沙子一样”薄薄的盐。为了防止意志力随水分一起流失,唐辉开始用回忆给自己“灌鸡汤”,她想起从淄博出发时,一个跑友对她说了电影《星球大战》的台词:“原力与你同在”。

  

对唐辉而言,这种电影里的“神秘力量”在自己的长跑经历中十分具象。尽管,接触马拉松后的第二年就在烟台国际马拉松比赛获得冠军,让她在业余跑圈中有了知名度,但一个女人形单影只地四处参赛,仍存在不少困难,加上“业余跑者拿好成绩不容易”,唐辉得到了很多跑友的帮助,从提供装备到分享经验,从技术指导到搬运行李,“原力”积少成多,让她站在武清的赛道上感觉“不再是比赛兼观光的个人经历,我代表的是身边的业余跑者。”

  

从回到淄博第二天开始,被表彰、参加分享会、为跑友答疑,“基本没停下”,唐辉反复感受着这枚金牌的与众不同。一次收快递,快递员看着瘦高的唐辉问:“你是全运会冠军吗?名字和报纸上的一样。”唐辉坦言,“以前我们觉得全运会和自己关系不大,很少关注,但这次的马拉松,我身边的朋友、学生都在看,很多人都跟我一起哭了。”

  

在奔跑中体味执著

  

为及时见证唐辉夺冠,她的爱人连夜赶到天津,拼命挤到前排,手中挥舞的军官证透露了两人聚少离多的日子。“军嫂”的身份让跑步于她“身不由己又不肯放弃”,“我对象常年不在家,家里琐事、照顾孩子都要我自己解决,只能在夹缝中找时间训练。”每天早晨5点左右,连接淄博周村区与张店区的马路上,唐辉会穿着跑鞋准时出现在那里,这条来回18公里的“跑道”,她断断续续跑了将近20年,只是当锻炼的习惯升级为参赛前的训练时,她很难再有多余的时间。

  

每天上午7点50分到校前,唐辉要完成训练、备课、送孩子上幼儿园,还有为提升成绩周跑量200公里的目标,“现在勉强凑100公里吧,很多还是垃圾跑量,没用。”唐辉觉得自己在吃过去因喜欢跑步而攒下的“老本儿”。

  

“坚持总能动人。”不听劝的唐辉成了早起的人们神秘的“谈资”,环卫工人或农民工偶尔来搭话,“你身材真好,真健康。”早起卖菜的小贩向顾客打听,“你们学校有个又瘦又高特爱跑步的姑娘吗?”出租车司机看到她觉得眼熟,“你是不是早上跑步那人?”夸赞声逐渐代替了质疑,加上在正式马拉松比赛中屡创佳绩,妈妈也懂了唐辉跑步的执念,即便成绩不佳,也会安慰她:“你还是佼佼者,我们很自豪,只是千万别跑猛了伤了身体。”

  

运艳桥同样把闹钟调到了5点,尤其刮风下雪的冬天,“大家还没醒,我已经训练完了,这段时间是我赚到的。”从高中时爱上跑步,至今能阻止他一天两练的只有到达200以上的PH值,“一个月得完成700多公里”。

  

在跑步面前,运艳桥省去了很多作决定时的纠结,其中一个就是该不该在国企继续待下去。2011年,毕业生运艳桥通过参赛报名的变化观察到跑步市场“有动静”,“从没人报名到几天就满额了”,一开始他认定报名的火爆是公关公司造势,但渐渐发现,马拉松参赛名额已经一票难求。

  

在国企“倒班”的经历让运艳桥“生物钟全乱了”,2012年,他放弃了“不利于健康的铁饭碗”,瞒着父母独自坐上了从山东到北京的火车,他记得当时是春天,正如他想推广的路跑及越野赛事一样。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跑步的人让他看到希望,“2008年在这儿还能肆意奔跑,现在根本没法儿全速跑,哪儿都是跑步的人。”

  

跑步不是生活的全部

  

对不少马拉松爱好者而言,运艳桥家电视柜上陈列的全运会马拉松群众组金牌将是未来奔跑的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也表示,下一届全运会马拉松群众组的成绩“将会有阶梯式的增长”。对此,运艳桥十分认同,“以前马拉松成绩在3个半小时以内的人数也就100多人,现在这个区域出发的就好几百人”。

  

在参赛前,为慎重起见,运艳桥近一个月不敢吃肉,感冒了也不敢随便吃药,“害怕药里有违禁成分。”这是他感觉离“专业”两个字最近的一次,毕竟,在他的选择标准里,一条充满辉煌、能站上各种领奖台却只能拼10年的路,和一条没有任何比赛、不求成绩却能跑到80岁的路,“我一定选后者。”

  

全运会前,唐辉也面临了这样的选择,某省队邀请她参加专业组女子团体赛,但她最终婉拒,“我可以把跑步当作终身运动,生命中绝不可以缺少的部分,但我不想让它成为生活的全部,一旦急功近利,心态可能就不一样了,我未必能再享受跑步的乐趣。”但她并不拒绝以业余跑者的身份登上更大的赛场,今年年初,中国田协宣布将为大众跑者敞开通向世锦赛及东京奥运会的大门,按往年的奥运会选拔的成绩标准提出男子2小时19分、女子2小时45分这个成绩门槛。拿到冠军后,唐辉有了新的目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我还算年轻的时候,不妨继续挑战。”想起冲过终点泪崩的一刻,唐辉笑着说:“比结婚还激动。”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两枚全运群众组金牌的诞生 或成中国体育拐点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