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刘李之后,谁能缔造中国体育输出的下一个辉煌?

中国体育也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姚刘李”巨星时代,在任何一个场地、任何一项赛事,只要他们出场,都会是焦点和中心人物,这才是巨星范。

2017-05-11 10:00 来源:体坛周报 记者/丹宁 0 23944


禹唐体育注:

丁俊晖并不是在欧洲征战的中国独苗,此前朱婷在土耳其瓦基弗银行队已经拿到了欧冠冠军和MVP,接下来又将出征5月9日在日本神户打响的2017年女排世俱杯,无论能否拿到冠军+MVP,朱婷无疑都已经成为在海外打球的中国运动员的标杆。


然而,说起来其实有点寒酸,算上各种项目,中国运动员常年坚持在海外顶级职业赛事中活跃的已经是屈指可数——以丁俊晖为代表的斯诺克球员;拿过大满贯赛事冠军的冯珊珊和朱婷则分别是高尔夫和排球的独苗,孤身奋战在职业拳坛的邹市明,对了,还有以张帅为代表的的网球小花……


对于一个真正的体育大国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个很让人乐观的场面,跟体育市场号称“五万亿”的宏伟远景更是完全不相称,在三大球中,只剩下朱婷独撑门面;篮球方面,别说NBA和WNBA,就连欧洲联赛也看不到中国球员的身影;足球?不说也罢,唯一的旅欧球员张玉宁不久前拿到了荷兰杯,但决赛中没有上场,队中地位之尴尬可见一斑。冯珊珊拿过大满贯赛事冠军,但似乎在美国的知名度比在国内还高……没有足够的“体育输出”,国内赛事哪怕再红火,中国竞技体育也难言有足够的影响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改善的可能。


中国体育也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姚刘李”巨星时代,在任何一个场地、任何一项赛事,只要他们出场,都会是焦点和中心人物,这才是巨星范。问题是,姚刘李归隐之后,中国体育逐渐又回到了曾经的窘境:金牌不缺,有影响的金牌不多;冠军不少,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明星少。如果以奥运会金牌榜作为参照系,中国的竞技体育投入产出比还是相当可观的,“七亿元换一块奥运会金牌”之类的公知言论听听就好,别当真。但有一点没有疑问,我们的很多金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限。

 

别说国外的体育迷,在里约奥运会的20多块金牌中,除了女排之外还能被中国普通民众记清楚的冠军有多少?能当得上“巨星”的运动员有几个?如果姚刘李这样的巨星对于中国体育始终属于无法量产、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产品,那一定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出了什么问题。


没错,我们依然有自己的明星,但要论世界级的影响终归有所欠缺。张继科的“迷妹”数量惊人、也有不菲的商业价值,但客观说来,一旦走出国门,跳出乒乓球圈子,“藏獒”的影响力毕竟有限。吴静钰、陈若琳、都是各自领域神话般的人物,要是在足球圈,估计快够得上C罗梅西的级别,然而影响力毕竟还是受到项目所限制。


从2012到2016,孙杨完成了从泳池天才少年到泳坛一线巨星的蜕变,比起郭靖那种没有性格瑕疵和历史污点的人设,孙杨的成长过程其实更加真实、可信。你可以不喜欢他的性格、为人,但也必须承认孙杨已经是中国体坛扛把子级别的人物。然而,他的价值和影响力又受制于项目的先天劣势——游泳的赛事频率对于“造星”而言未免太低。


经常有人说中国竞技体育相当一部分项目的精彩都浓缩在了奥运会年,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竞技体育的布局而非中国体育的基因。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把项目布局的重心和大多数资源投向了那些未必有足够影响力、但却至少能保证奥运会金牌的项目,这就是体育的价值取向所致。现在,当我们没那么在乎金牌数,开始越来越重视体育的影响力时,就会发现在现有的框架之下,转型并没有那么容易。

 

我们没有像超级碗这样能够长时间停留在推特、脸书热点话题中上的超级IP,在足球、篮球、赛车领域也没有自己的顶尖赛事,中国运动员需要走出去,通过“体育输出”,通过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的高水平职业赛事,而不仅仅是四年一度奥运会上的绽放,来为中国体育持续增加影响力,然而,“体育输出”并不是想走出去就能出去那么简单,在世界最顶级的各级赛事中,凭借自身实力能够立足、靠着自身魅力能够打开一番局面的运动员太少太少了,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必须面对的现状。


但,我们也坚信“姚刘李”时代绝非昙花一现,逐渐转型的中国体育终归会持续地向海外顶级赛事持续输出技艺精湛、个性鲜明的运动员,这是时代的使命。


本文转载自体坛周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姚刘李之后,谁能缔造中国体育输出的下一个辉煌?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