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新动力在哪儿?

经过两年爆发式的快速增长,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体育消费和体育服务业等在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占据重要份额的领域。

2017-04-24 10:00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李元浩、袁浩 0 115595


禹唐体育注: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开启了中国体育产业的“黄金时代”。

  

经过两年爆发式的快速增长,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体育消费和体育服务业等在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占据重要份额的领域。

  

面对体育产业2025年总规模达5万亿元的远景目标,2017年将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如何在体育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体育产业改革,寻找促进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是中国体育产业在今年的重要任务。

  

体育产业的“冷与热”

  

总收入为15亿元,其中版权收入10亿元;场均上座率近2.2万人,位居亚洲第一;转会费总计达到40亿元——火爆异常的中超联赛,其2016年的市场表现堪称活跃。然而,来自《2016赛季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整体营收有所增长,但俱乐部层面仍全面亏损:16家中超俱乐部赛季总收入为72.3亿元,总支出却高达82.9亿元。

  

以中超联赛为代表的体育竞赛产业持续升温,但赛事难以实现盈利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正是中国体育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冷与热”的典型表现。

  

经过2015年的预热,中国体育产业在2016年全面火爆——传统的体育用品业洗牌调整,体育资本异常活跃,以体育赛事为代表的产业运营蓬勃发展,各类体育创业项目方兴未艾……

  

然而,火热的表象之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现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资本最热、市场次之、消费偏冷。尤其是从体育消费者的角度,其付费意愿、消费支出还没有与资本和市场的热度相匹配。”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认为,“体育人口数量和比例有限,消费人群不足;体育从业人口数量偏少,GDP占比不高;体育场地数量不足,政府投入不够;体育赛事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盈利;职业体育和社会联系不紧密,运营体系脆弱;体育培训规模有限,体育版权开发不力等,是困扰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兴起于2015年的体育产业类投资,在近两年来同样呈现出冷热分化的明显趋势。国内某第三方数据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体育类投资项目多达151笔,是2014年同类投资笔数的3倍。但这一数据在2016年大幅下滑,尤其是种子和天使轮投资笔数骤减。据不完全统计,单在去年就有超过20个运动健身类创业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商业模式不清晰、难以继续融资等原因选择关闭或转型。

  

体育产业投资人申烨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从创投领域看,体育产业目前还处在试错和市场培育期,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体育产业“短板”明显

  

在发展前景被不断看好的同时,国内体育产业市场的短板也非常明显。“事实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水平,总量小,从业人数少,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发展还不规范。”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除了竞赛表演业外,健身休闲业的市场还远没有饱和。”

  

以目前体育产业发展较为充分的美国为例,美国体育产业主要划分为三大部分:以赛事、表演和周边经纪为代表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产品制造和销售业以及体育服务业。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年产值约4850亿美元,约占GDP的3%。

  

相比之下,中国2015年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还不足0.7%。在主要的产业形态中,中国体育产业呈现出体育用品业一家独大,体育竞赛表演和服务业亟待补强的格局。

  

以最直观的体育从业人口为例,国家体育总局多年来统计的最高数字不到350万人,按我国8亿人左右的劳动者计算,只占劳动总人口的0.4%。由于从业人数不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体育与市场的对接之路并不顺畅。

  

对于近两年来体育产业中的投资热潮,不少业内专家也持谨慎态度。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体育产业需要资本但不能被其左右。“为了使体育经济、体育市场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过度偏离做适当调整。体育产业需要货币资本的投入,但体育的社会权力不能完全为货币所左右。”

  

改革释放产业空间

  

328场——这是截至去年12月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数量。相对于2015年的134场,高达2.5倍的增长体现出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今年,中国田协预计在国内举办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将超过500场。

  

“只有放开才能创造更好的市场氛围和环境,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在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看来,正是近两年来持续进行的赛事改革,为国内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要把运动项目的生产环节、市场环境做得更好,才能给公众提供更多选择,有更好的产品去消费。”

  

面对机遇和挑战,通过改革促进体育产业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正逐渐成为业内共识。“2017年将是中国体育产业能否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这与中国体育改革在今年全面推进有关。

  

正在推进的中国体育深化改革,将以项目管理中心与协会的脱钩为主要方向,同时也将通过灵活的用人、管理等机制让协会真正做大做强。如果市场、社会、资本能够获得更大空间参与运动项目产业运作,将成为中国体育产业进行改革和实现飞跃的基础。

  

鲍明晓认为,体育改革之于体育产业就是要力争实现政府、社会、市场和项目爱好者的“四位一体”,在此基础上赢得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和空间。“对中国体育产业而言,如果不能通过改革释放运动项目的发展空间,热度很容易成为虚火。”


本文转载自工人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育产业的新动力在哪儿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