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亿巨资助F1中国14年“大跃进”这钱值吗?

2017年是F1中国站现有合同的最后一年,尽管14年间固定成本投入近70亿元,耗资巨大,但随着比赛的落地生根,中国站成为全球最好的比赛之一,今天的F1已经不能没有中国,中国赛车文化实现了大跃进式发展。

2017-04-16 12:00 来源:网易体育 文/刘洁 0 91176



2004年6月6日,这个“六六大顺”的吉利的日子对整个中国赛车界来说都值得铭记。这一天下午的上赛道,包含两辆法拉利2003赛季夺冠车型F2003-GA、58辆法拉利跑车的127车方阵驶上上赛道。冠军车手杰拉德-伯格,驾驶着舒马赫夺冠的法拉利赛车,在全新的上海赛道上飞驰了4圈,这是中国车迷第一次在F1赛场听到V式发动机的轰鸣,尖叫声此起彼伏,与引擎的轰鸣声交相辉映。


14年过去,久事赛事赛场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知名媒体人潘湧湧(又名北极虾)在回忆起这一幕时,依然觉得“就像做了一场梦”,尽管这14年里,位于市郊的这片村庄农田地变成了中国车迷的朝圣地,每年的某一个周末都会响起V式发动机的引擎声。


2004年6月6日,上赛道正式开张,还举行了“六六庆典”


车迷:14年最好的沉淀40岁阿姨蹲点5小时为见莱科宁


2017年四月的上海,春花灿烂,不料随着车队物资的进驻,淅沥沥的小雨也间断袭来。尽管周四是个工作日,但因为有车手见面会,近四百名车迷提前三小时来到门口排队,只为了在车手见面会和喜欢的车手碰个一面之缘。一位叫佳佳的上海本地姑娘是莱科宁车迷,整个周末,她和小伙伴都待在围场——周四车手见面会,周五维修区参观,周六周日看比赛。


其实从周二,车迷们就陆续开始行动了,他们甚至还有统一的服装、旗帜,在机场、酒店蹲守,就为了一个签名,或者一张合影。他们总是能精准地总结出航班、车手进驻的酒店,这些粉丝中有像佳佳一样90后,也有他们的父母,佳佳的妈妈也是莱科宁粉丝,四十多岁的年纪,还曾和她一起在酒店蹲守四五小时见偶像。


周日,14.5万人次观众来到看台,填满整个看台,他们甚至愿意承受最高达2760元的票价。赛道外的活动展区,两万名没有票的车迷在这一区域停留,不远处的引擎轰鸣声犹如身临其境。直升机在这个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的“全世界最棒赛道”上空盘旋。正赛结束后一个小时,仍有几千名车迷在地铁11号线上海赛车场站外排队,一张赛车场对外停车票被炒到500元。


他们也并非只会花钱追星,高中时佳佳学习并不好,“我爸妈当时差不多就是,如果我能考得上大学,他们就直播吃屎”,高考前一年,她第一次来到现场,目睹莱科宁在上赛道夺冠,并最终奇迹般拿到当年总冠军。她觉得自己离偶像的差距太大,“而且一切都来得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一针“药效”超强的超级鸡血最终让她下死决心努力考上了本科。“是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有上海站,他们不会每年来中国,我就不会那么喜欢kimi,我就不会考上更好的大学,也就没有今天的我”。


久事赛事赛场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知名媒体人潘湧湧在新闻中心忙碌


在检票口,随便一位观众,都能顺口说出中国站前13年每年的冠军归属,他们对2011年巴顿在上海进错维修间、2012年莱科宁在几秒之内掉了10个名次这些细节的掌握不亚于任何一家综合性媒体的体育记者。潘湧湧觉得,这就是中国站在上海的14年变迁之中的沉淀,“就像漏斗一样,过滤掉了杂质,最终有所沉淀”。


最初的时候,很多是来凑热闹的,中国人向来爱凑热闹,但来来去去,14年间有太多人读懂了F1,他们逐渐变成了车迷,现在那些人现在已经成家立业,已经开始传承F1文化。在上海,一家人都是车迷一起来看比赛太常见了,这些让曾经当过车队经理、杂志主编的潘湧湧感觉欣慰:“中国赛车也就30多年历史,而且又没有汽车工业作为根本,要追上全球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通过了这种方式跨越了好几个度,现在应该是属于第二代车迷,甚至要往第三代跨越。”


F1中国大奖赛举办地上海赛车场


运营:票房盈亏≠亏本买卖 开餐厅用塞纳舒马赫签名头盔当装饰


2004年,嘉定县安亭镇是一个离江苏省只有不到10公里的偏僻郊区,但颇有汽车工业背景,上海大众总部就坐落在此地,2001年又建设了上海国际汽车城,不过上赛道建成前,这里是一片村庄农田,很多上海本地人从未踏足这里。


F1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项商业活动。尽管赛道在2004年首次举办时就投入了约50亿元的成本(上赛道建设成本26亿元+赛事承办费1.66亿元每年,共11.62亿元+转播版权购买费1.5亿元每年,共计12亿元),但据潘湧湧介绍,最初的时候,的确是为了申办F1而建设的。前三年的票房,因为有新鲜感和高端感支撑,很快就达到一个高峰,随着2006年舒马赫的退役和新鲜感的消失,高潮很快转化成为低谷。


在第一个七年结束时,赛事承办方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公司时任董事长张惠民证实,上赛道每年亏损约1.5亿-1.8亿元。续约之后,上赛道对整体的经营策略进行了变革,整体成本下降,逐渐结束了靠票房养活的盈利模式,也结束了亏损,沉淀的车迷在洗完牌之后回到了赛场,“14年,该来的总是会来,是我们切身体会到的”,潘湧湧说。


潘湧湧介绍说,如今,这条当初只为了365天中有3天办F1的赛道,年度利用率最高可达90%,除了F1、WEC等赛车相关的金字招牌,还有元旦迎新跑等本与赛车无关但又能结合出特点的比赛达十几场。其他的时间则被大量厂商填补,“10年前,卖车很简单,只需要一个4S店,10年后,他们必须考虑如何体现出自身品牌价值,也就领悟到了与赛道的结合并形成一种粘性。”由于赛道在国内具有稀缺性,运营方甚至会有一些甜蜜的烦恼,五六月,九月到十一月,气候比较好的时间段,大家都想要。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F1中国站的商业效益不仅仅是上赛道的盈亏。F1第一个七年承办费达11.62亿元,第二个七年仍需约6.5亿元,加上24亿元电视转播费和26亿元赛道建设费,14年里,固定成本就直逼70亿元,还不包括赛道运营等不固定的支出,在很多人看来,这都是不太划算的赔本赚吆喝。“不能简单看赛事票房盈亏,如果这样,F1早就死掉了,全球没有一个分站能靠一站F1存活。”


事实上,F1中国站落户后,这里通了地铁,也映射到了周边的房地产,在这之前的两三年,周边房价就涨了百分之两三百,高层住宅均价普遍四五万。一些招商引资的确是有了F1才来的,“在这个圈子里,产业化才能全盘做起来”。


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早在2006年,国际知名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AC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做出调查报告,综合看来,从酒店、旅游等各个相关行业来说,每年F1实际给上海带来的经济效益约为25亿元。而且,第三产业的需求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稳健的,随着交通轨道线的开通、人民币汇率的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数字还逐年上升。


F1主题餐厅,塞纳和舒马赫的签名头盔是老板收藏的私品


在上海,甚至有了一家F1主题餐厅,除了店内装修和摆饰满满都是F1元素,这里是周末看比赛的好去处,也是赛车圈内聚会交流的首选之地。餐馆老板Richard Zen是香港人,店里摆放的赛车服和头盔都是他私人的藏品,这里甚至有1992赛季塞纳、2004年中国站舒马赫所带的签名头盔。Richard自80年代开始喜欢赛车,10年前来到上海,因为他成为不了他的偶像恩佐-法拉利,所以就尽自己的财力来做一些和F1相关的事。Richard本人和他每一件藏品的分量都在证明,F1确实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符号。


说到底,从城市建设、体育大发展来说,上海多年前就做了很多布局,争取把一些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F1等顶尖的赛事留在中国,“规划者和普通车迷及网民所看到的利益和高度是不一样的,有一个词叫热土,热土怎么来,就是这么来。”。


中国站环境优美,深受欢迎


续约:F1不能没有中国站 没中国很多品牌就死了


在F1合同的最后一年,是否续约成了所有人关心的焦点问题。政府方面已经已经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今年1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开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提到“提升已有八大赛事运营能力和综合效益,即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同时,“提升国际顶级商业赛事落户上海的吸引力,鼓励国内外体育组织和企业将其申办或购买版权的世界顶级体育赛事落户上海。”


这种说法也得了潘湧湧的认可,但具体的细节目前不得而知,合同谈判等工作可能在下半年进行。但有一点可以可定的是,现在有的这种良好的循环体系很难打破,“这已经是全球最好的比赛之一了”。


一方面,中国大奖赛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个有力的佐证是,中国站曾经被FOM授予最佳赛事组织奖。潘湧湧介绍,首先,中国站的票房几乎每一年都超过10万人次,在所有的20站分站赛中,妥妥排进前三,“全球F1能做到像上海的到场率,可能也就新加坡能和我们抗衡,如果这样的成绩还不能达到预期,那就真的是太难达到预期了。”其次,中国人擅长细节服务,车队的工作区域、围场环境都是一流的,梅赛德斯车队甚至在社交网络上公开称赞作为车队休息办公区域的围场别墅,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赛场内的独栋别墅,供车队办公、休息使用


再者,上海的车迷在数量上绝对是全球之最,而且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人的好客之情。即便是从业15年的潘湧湧也感慨:“国外车迷多,但喜欢到这种程度的,在其他分站真的少有。”确实如此,在微博上,每个著名车手都有粉丝团,他们有组织有纪律,莱科宁的粉丝团还有统一着装,去酒店机场蹲点,在看台上扛旗举标语,有车手的地方就有他们的狂热尖叫。如今,他们也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kimi的感受最重要,签名合影能有就是赚到,没有很正常”,一位叫皓晨的粉丝几乎参与过所有的过程,这是她的原则。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F1现如今确实已经离不开中国。“中国太特别,2016年汽车产销超2800万,第八年蝉联全球第一,有哪个国家能够这样呢?”F1是追求极致速度,尽管技术并非完全可以直接应用到民用车领域,但它所推广和传播的品牌价值是直接映射到民用车领域的,潘湧湧认为,中国赛从F1赛历消失这件事情,即使FIA、FOM的体系认同,各车队厂商也是绝对不会认同的,“中国太特别,市场太重要了,很多品牌没有中国就倒闭了,F1不能没有中国站。”而且其实,对于各个车队来说,在任何一个国家举办比赛的成本都是趋同的,在马来西亚和中国都并没有太多区别,但面对的市场却截然不同,这是个很简单的选择题。


2017中国大奖赛几乎满座


未来:全球性衰落中造亚洲金字招牌


在舒马赫等偶像人物退役、即便是有着强大特殊性的中国,也不得不面对F1正面临着全球性衰落的事实。在国内,央视退出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除了上海之外的受众源。舒马赫的退役让老一代车迷失去了在F1的念想,也失去了对这项运动的关注,F1逐渐成为小众运动。在新闻中心,即使不翻阅花名册,只需要扫一眼,便知本土媒体和外媒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F1运动的特殊性,不仅仅涉及最基础的运动规则,还涉及到高精尖工程技术,篮球足球中的运动员个人,在F1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构架。作为资深媒体人,潘湧湧在这一点上感触太多:“大部分人看体育图热闹,F1的重复跑圈,让很多人到这就结束了,阻碍了其深入的步伐。”


也正因为如此,经历了疯狂跃进之后,在沉浮之中,F1中国大奖赛已进入了一个理智的回收期,与新加坡站昼夜的娱乐活动不同,这里不是一个秀场,来到上赛道看比赛的都是资深车迷,他们有钱有闲更热爱赛车运动,他们是F1中国14年的无形资产。这一点在媒体报道上也有所体现,尽管官媒和综合性的媒体报道停滞不前,但专业性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却发展迅猛。在2004年之前,中国并没有做F1全球性报道的记者,但如今,有两位自由媒体人都拿着FIA的全年证件,他们一年至少要去16站比赛。


“当今的局面不仅仅是因为舒马赫的退役,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类对于娱乐方式的改变,网络对于生活方式的冲击,人们很难对一件事情有着持续的专注力”,潘湧湧认为这是最近10年以来赛车运动面临的最大挑战。



也并不是没有办法,随着美国自由媒体集团的接管,F1再次处于风口。“美国人对于体育娱乐结合这个度的把握,可圈可点,NASCAR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只是40年的伯尼帝国和英国在F1运营方面留下的迂腐痕迹,一朝一夕之间很难改变。欧洲市场的过于成熟,让新任F1主席兼CEO切斯-凯利多次强调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在巩固欧洲分站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亚洲市场。


随着马来西亚战的退出,以及新加坡站2018年之后无意续约成定局,中国站越来越成为亚洲区域的金字招牌。或许在中国,下一个七年也很难出现巴塞罗那普通民众拖家带口在赛道周围待一天的全民观赛盛况,但在之前的14年,上赛道让中国汽车文化完成了跨越式的大发展,而上海也成了F1全年20余站最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F1是凌驾于所有赛车运动之上的”,上海已经站在了金字塔顶端。


本文转载自网易体育,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70亿巨资助F1中国14年“大跃进”这钱值吗?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