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宇:篮球MC的自我修养

在篮球场上,MC把控整个比赛流程,夹杂着自己的解说,引领引导,烘托气氛,负责整体性的把控。

2017-04-02 16:30 来源:界面 记者/黄昕宇 0 79125


禹唐体育注:

在篮球场上,MC把控整个比赛流程,夹杂着自己的解说,引领引导,烘托气氛,负责整体性的把控。“现在北京主场的氛围可以说已经非常好了。但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更进一步的地方,我特别盼望有一天大家来北京主场看球,就是回家,就像来到老舍茶馆,就像进了自己家的四合院,互相之间都认识。”


1


我是北京大杂院长大的孩子,小时候住平房。那个时候没有条件打篮球,我们那代80后基本都是踢足球长大的。直到1997年,《灌篮高手》在中国播出,很多人就从足球场走上了篮球场。我就是其中一个,去了就再也没回足球场,一直打球到现在。


我初一特别矮,一米五五,排头第四个。初二看《灌篮高手》,我打了一学期篮球。印象特深,初二那年寒假回来,我发现女生全都矮了,我裤腿明显变短,一个寒假长了十公分,那三年基本一年十公分。长得太凶,每天夜里都抽筋,睡着睡着突然坐起来,腿的两侧都是生长纹。到高中,三年从一米八一长到现在的身高,一米九零。


一开始只是和同学伙伴瞎打,高中在学校校队打球,比赛不多。直到高三,2001年,在电视上看到耐克“街舞风雷”广告,第一次看到街头篮球,那时候还叫花式篮球。那广告,一下颠覆了所有喜欢篮球的青少年的认知——篮球还能这么打!很多人就开始学广告里的动作,觉得特别酷。同一年,美国另一个街头篮球品牌AND1,做了一系列纯美国街头视频,找代言人打巡回赛,有花哨的动作,有实战,有扣篮。当时我们看到视频都疯了,看了那么多年NBA,从来没见过这么花哨、自我个性这么强的东西,于是彻底迷上街头篮球。


那个时候,东单篮球场基本算北京非职业篮球的朝圣之地。你能在东单站稳脚,在北京肯定就有一号。当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和小伙伴们约好了,每周末在那一泡就是一天。志同道合的朋友,慢慢就玩儿到一块了。2003年,一个品牌在北京办了场单挑比赛,我们几个玩得比较出挑的就正式组了“CL”,(Chinese Legendary Smooth Crew,中国传奇街头篮球团体)。最开始这个队伍大概就十个人左右。


不像现在都强调现代篮球的身体素质,当时我们玩街球强调个人表现和技巧,谁打得花哨谁就酷。


那时美国嘻哈文化刚刚来到中国,我们可是比较极端地展示了一下。我们都听说唱。球场上,有篮球就有音乐。那时还没有Iphone加蓝牙耳机,我们每回打球都扛一个特别老式的大录音机,放磁带,两边两个大喇叭。当时虽然已经有CD了,但只能用随身听听,walkman。放CD的那种大喇叭音箱太贵了。


我们效仿他们的服饰,上面T恤的底边如果不过膝盖,就不想穿出来,短裤穿上基本就露一个脚踝,这是标配。那时年纪小,穿这种服饰加上花哨的打球风格,就觉得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就是最酷的。


前两年我回爸妈家,整理衣柜的时候找出当年的衣服,拿着比自己身体,特别惊人。我就问我妈,“妈,那个时候我真穿这衣服吗?”我妈说:“嗯,你以为呢?”


2


我现在是CBA北京队主场MC,就是现场主持。


很多球迷朋友到现在为止都有一个小误解,总问我:“您是DJ吗?”其实我是MC。DJ是专门负责音乐的老师,我是负责拿话筒的。毕竟这个职业在中国也就大概十二三年的历史,还在萌芽和发展。很多俱乐部DJ和MC是一个人,一手拿话筒,一手操控音乐,确实可以节省成本。但我觉得两个工种不能混为一谈,要专心,投入单一工种才能做好。北京主场DJ两个人,MC一个人,光DJ、MC团队就有三个,分得特别细。


在篮球领域拿话筒的职业大概分三类,一个就是像我这样的MC(Micrphone Controller) ,再一个就是PA(Public Announcer),还有一个就是评论员(Commentator)。MC是把控整个比赛流程,夹杂着自己的解说,引领引导,烘托气氛,是整体性的把控。PA是现场播报员,负责介绍球员,播报换人、暂停、犯规、比赛结束,是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角色。篮球评论员就是咱们熟悉的,在CCTV5或其他电视台转播篮球比赛时,坐在演播室里解说评论的篮球评论员。我三个工种都有参与。国家队比赛时我是现场PA,在CBA我是现场MC。另外,一些CBA客场和NBA的比赛,我会在网络平台做解说。


CBA比赛的体育展示门类包括记录台、现场MC、DJ、啦啦队,这几大部分,剩下的工作人员、兼职志愿者属于体育干事。每场比赛前的准备工作,以MC这个点来串联。我到现场,要跟正在彩排的啦啦队对一下当天比赛的曲目安排,每支舞之间如果有赞助商的活动需要啦啦队配合,就要提前对接。然后和DJ老师对接本场比赛需要的音乐有没有变化,比如这场比赛有没有球员过生日,是不是某个球员告别赛,或是有新来的球员,咱们需要特别准备一些音乐。还要跟技术台的老师对这场比赛的球员名单。然后所有这堆人围在一起,从头开始顺一遍整场流程,第一节的第一个暂停的赞助商活动、中场的游戏互动、赞助商发礼物……一直到最后一节完毕。这是每场比赛前的例行准备。


篮球比赛现场突发情况太多了,一定要提前做准备,你要想到每个情况怎样应急处理,要把现场的节奏控制住。因为现场只有你拿着麦克风,能够扮演一个官方的,引导大家的角色。


把观众弄嗨了是非常容易的,结合当地文化,跟观众互动,语言稍微精炼一点就可以,远比把控现场节奏容易得多。但当突发情况出现,比如现场噪音,观众爆粗口,甚至出现肢体的冲突,如何把这些负面的东西压住、疏导,这可太难了。毕竟是竞技体育赛场,主队球迷、客队球迷,都是买票进来的。


语言引导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那儿突然有人骂了一句,有的MC就说:“请大家注意现场秩序,文明观赛”我可能就会用一个比较调侃的语气说:“别淘气了啊”。然后大家哄堂大笑,还是先缓和气氛为主。只要大家情绪下来了,自然就不会继续了。大家都骂得不行了,您这儿还请“大家注意文明观赛”,那只能是连你一块骂。这是一个沟通方式的问题。你也得了解你的主场观众大概是什么年龄段,什么社会群体,可能有什么样的反应,得提前做工作。


我在现场遇到最尴尬的情况就是现场麦克风没声,突然断电了。那是一次扣篮大赛,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场上,等球员一个一个出场,麦克风突然没电了。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别慌不能让大家就知道出状况了。我走到场中央,让摄像老师把镜头给向我,然后就静静地走过去,拉起下一位球员的手,举起来,向大家示意:给点掌声。大家就都知道他要出场了,掌声欢迎,准备扣篮。比赛顺利进行。


让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大比什么都强,永远有“惊喜”在前面等着你,事出了,你懵了,那就完蛋了。但这也依靠经验的累积,一旦你主持的比赛数量足够,量变产生质变,你自然会知道类似的情况如何处理。


3


我是从街头走出来的,从街球开始接触到篮球现场MC这个角色。


2007年,我在念大学,除了打篮球,还兼职做模特,平面模特、T台模台都干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接了个运动品牌的广告。拍完以后,客户说,我们今年夏天会一个全国巡回的三对三比赛,你身边有没有合适的朋友能主持?


当时这个行业还在萌芽期,没几个人在做。我心想,人家说这是一个新项目,要求没有那么高,要不然毛遂自荐?先说的是试几场,结果一试全国二十站就走下来了。从此开始以兼职的方式来做篮球MC。结果从2011年做到现在,六个赛季了。也正是打那年起,北京的球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做的商业活动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就成了职业体育主持。


第一次主持CBA北京主场的比赛是真紧张。以前主持商业活动,人数再多,也不可能像CBA随便一个球馆最少容纳五千人。而且我以前主持的赛事,观众以年轻人为主。CBA的舞台不是这样,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赛事,小到四岁上到八十岁的球迷都有。要满足整个社会各种群体,这任务就不一样了。那场比赛我比较担心,说得保守,战战兢兢地完成了。虽然大家觉得还行,但我给自己打不及格。


主持CBA第一年,几乎没有参照。赛事对现场MC该怎么做,只有一份特别简单的规则。我一看,写得像八九十年代的感觉,“遵守现场比赛规则,不扰乱秩序,正确引导观众……”,官方的话。但我还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发挥。第一个赛季做了大量学习总结和积累,每场比赛都提前准备,想词来调动现场观众的气氛。通常第二天比赛,头天夜里我得躺在床上想词想到两三点。


那年很有激情,整个人处在一个忘我的状态,完全不顾自己身体,用嗓子生喊,哑了无数回。慢慢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太伤嗓子还特别费气。后来我去进修,拜师学习发声,才知道做主持是非常忌讳那嗓子说话的,都得用气。现在我的声音跟原来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职业病还是避免不了,我咽炎非常严重。大夫很直白地说,想好很容易,静养一年不说话就行。我说算了吧我,自求多福吧。


我赶上了好时候,主持的第一个赛季,北京队就夺冠了。最后总决赛的几个主场,我觉得是我到目前为止发挥最好的几场。五棵松最后一场总决赛,票都卖光了,满打满算有两万人。我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每个字都斟酌,很小心地说出来。但无论如何,球势跟着气氛,气氛跟着大家的心情,那时确实把现场的气氛调动了极致。赛后篮协给我颁了CBA历史上第一个最佳MC奖。


4


CBA跟街球和商业比赛相比,有很多的限制。我的第一个赛季就干得非常拧巴。比如CBA的现场MC在所有活球之间是不允许发出任何声音的。只有吹暂停休息了,只有这个球掉到界外死球了,裁判吹哨了,你才可以出声。短短四五秒的时间。


这个平台,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还真不合适。


这几年北京篮球球市变好,自然四面八方对你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咱们大白话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以前能做的事现在不能做了。


2013年有一个小插曲。有一回,我喊:“这是哪儿?”观众呼应:“北京!”其实是无心之举,当时可能情绪点到那儿就喊了这个口号,没想到大家回应很热烈,这个口号就连着喊下去了。但在那之后,各方有些非议,再加上领导也受到一些压力,这个口号就暂停了。


这种情况我已经习惯了。北京这个主场是非常特别的,你在体育这个平台给全国观众做展示,当然要注意自己的言词,我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其实归根到底,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发泄方式,你只要把这个方式给对了,给足了,没必要去纠结一个口号这种细节问题。


我做MC到现在一直遵守的原则是:无论如何夸自己都没关系,但千万不要贬低别人。而且我时常在主场给客队球员加油。每次客队球员不小心受伤的时候,我都会带领现场球迷给客队球员加油。大家都是职业球员,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无论主队还是客队,我们希望每个职业球员都能健健康康从事自己的事业。对球员来说,在客场受到大家的鼓励,比在自己的主场更加受用。我们主场球迷也会很高兴,觉得体现了北京精神,我们也很光荣。


CBA的比赛有很强的地域性,北京又比较特殊,MC工作还是很难的。我觉得,一直就没有痛快的时候。我是这种性格,比如洗澡,就够一个人的澡池子里你给我放了把椅子,其他人可能会想,这椅子碍我事了,我得把它拿出去。但我呢?就算摆把椅子在这,我也能把澡洗完了。有些人喜欢排除困难,我擅长在仅限这点条件下,把这事干完,所以可能也恰恰适合了这个舞台。


我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场气氛的把控。比赛时,我自己也会投入情绪,但必须有所控制。这就得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了。需要把大家的气氛调动起来时,即使我也比较低沉,依然要装得非常嗨。如果大家已经放开了,我跟着一块放,爱谁谁,那就完蛋了,出事就是我的责任。我必须有张有驰。有时候现场主持是非常拧巴的。


5


成为MC之后我也一直在打球,当成一个业余爱好来强身健体。


我们CL战队每年会办两到三个大的街球赛事,贯穿全年。吸引全国的篮球爱好者来参加这样一个比赛,无偿地给大家提供一个街头篮球的平台。


街球的门槛非常低,人人都能参与。我觉得现在在中国,街头篮球的概念非常模糊了,只分为职业篮球和非职业篮球。以前我们打街球,还是比较风格化的。现在那些花哨的动作已经逐渐退出这个舞台。街球也跟着国际篮球走势,强调身体素质,比谁跳得高,跑得快,谁的力量更好。这样一来反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了,街头篮球的概念淡化了,只要“爱打篮球”四个字就够了,就可以参与其中。


现在的我和五年前刚成家、没有孩子的我相比,不一样了,在篮球场上打球的时间少了,拿着麦克风站在场边的时间多了。我很享受这样的身份转换。街头篮球是我成长的根基。现在主持街球对我来说就是放假,是一种享受。可以解放天性,非常自由,有种回到自己家的感觉。


我现在的职业定位是体育赛事主持人,不光是篮球,足球、排球,现在又加了冰球,我都做。体育赛事主持人,最后落在主持人这个身份。这对我来说是没有范围的,一切跟体育沾边甚至不沾边的,我都可以尝试,我不会给自己划定范围。


现在我也算到了一个瓶颈期。毕竟大大小小的赛事,中型大型的活动,能经历的都经历了。接下来,需要我在已有的积累上再提高自己,其实很难。主持人就是一个杂货铺,要具备很广泛、很杂的知识积累。对我来说,提升自己的方法就是多看书,多练习口语。你不能单一,只饱读四书五经也不行,微博最前沿的时尚、最新的游戏、动画,尤其是那些时尚流行语,都得把握住。


CBA算是国内职业篮球的最高平台。CBA有二十家俱乐部,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主场MC。但这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CBA赛季开始前都有一个现场MC、DJ培训大会,我每年去,看到的人都不一样。干五年以上的老人也就五六个,其他的,有广播电台的主持人,以及其他行业的兼职人员,参差不齐。人员流失挺大的。


这个行业严重缺乏人才。我特别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篮球MC的行列,但大家对这个工作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播音主持专业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很容易上手,但一尝试,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就放弃了。我觉得挺可惜的,还没来得及给自己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 但说实话,这行,有人愿意干就不错了,没有工作指南和行业规范,也没一个标杆人物。CBA主场MC的待遇实在太惨了,招不进人才,可能就无法把这个市场做好,不把市场做好,预算和经费就永远提不上去,是一个恶性循环。


北京这个主场,观众看到我挺高兴的,但就没人主动跟我说,他也想尝试一下。也有,愣头青,上来就跟我说:“宇哥你看我行吗?”我问,你主持过吗?“没有,就是想试试。”我说,试试行,从学校的比赛开始试,一步一步来,不能说您一篮球爱好者,上来就是CBA。我一晃也干六个赛季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退居幕后做管理了。你干的时间越长,给后面的人压力越大,大家习惯了你的声音,就像春晚大伙儿都盼着冯巩出来一样。但我不可能跟这儿干一辈子,实现新老更替是个传统。我退到幕后也能脱离开MC这个位置的束缚,帮助大家做更多的工作。


但至少目前来看,三年之内,我还会在这个位置,走之前总得找到下一个人。


现在北京主场的氛围可以说已经非常好了。但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更进一步的地方,我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北京文化融入到赛场里。我特别盼望有一天大家来北京主场看球,就是回家,就像来到老舍茶馆,就像进了自己家的四合院,互相之间都认识。


MC刘芳宇经典语录:


四九城儿的老少爷们儿们,今儿个都来了吗?


历史的画笔在我们的脚下终于画一个圈儿了,泪水的浇灌让胜利的种子在春天盛开了花儿了,那些预言我们必胜的朋友如今也都成了仙儿了,那些曾经看轻我们的人现在也全都蔫儿了,88年创世的一根钢条终于磨出了尖儿了,帝都的巨龙沉睡了多年如今也露出了天儿了,谁要是再敢拿历史的眼光说北京也就这样了,首钢男篮和四九城的球迷今儿就告你该翻篇儿了!!!!


本文转载自界面,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刘芳宇:篮球MC的自我修养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