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稳赔不赚”的足球生意,中国企业为何仍在欧洲大笔撒钱

潘功胜表示:“去年一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如果说,收购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足球水平,我觉得是好事。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吗?

2017-03-21 10:00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0 44431


禹唐体育注:

3月18日,据意大利《共和报》报道称,面临资金困境的中欧体育由于无法支付第三笔高达1亿欧元的保证金,导致收购AC米兰一事再遇挫折。


关于该收购计划一直被推迟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媒体分析称,来自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或是该交易被推迟的根本原因。而在3月18日——2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7”上,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的一席话可能也是让这笔交易告吹的重要因素。


潘功胜表示:“去年一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如果说,收购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足球水平,我觉得是好事。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吗?有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再借一大笔钱去海外收购。有一些则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双赢逻辑


自从2014年以来,中国资本收购海外俱乐部如火如荼。据《人民日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资本迄今已完成了对英格兰、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10家海外俱乐部的并购,有8家实现控股、3家实现全资控股。



从上图来看,万达、华人文化等普遍倾向于收购欧洲的的老牌足球俱乐部。据央视财经的分析,这些欧洲的老牌俱乐部出现财政赤字是他们主动寻求收购的主要原因。

  

导致高负债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俱乐部的管理层或者是老板,不顾自身的经营状况而大量的签约顶级球星,以求能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赛绩。比如像AC米兰和国际米兰就曾被报道说是由于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另外,球员本身的工资也是非常一笔巨大的开销。


根据《英国卫报》的一份调查,2008到2009年的数据显示,很多英超球队的总收入和工资花销非常接近。也就是说这些俱乐部很难赚到利润,这带来的问题是给突发财政问题周转的空间就非常小,比如赞助商的撤出,或电视转播收入和球票收入下降等等。如果出现这样的突发情况而球队没有周转资金的能力,那么只能陷入财政危机。因此,中国资金方面的强烈兴趣,对这些老牌欧洲俱乐部来说或许是一个双赢的机会。


从中国资本对海外足球俱乐部掀起的收购热角度来看,一方面,这表明中国体育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升级;另一方面,如部分业内人士所说,中国企业赴欧洲买球队,背后隐藏着巧妙的资本布局。


无论是万达、苏宁还是一些体量和知名度并不是很占优势的公司,他们都在体育产业投入巨资。据中国经济网引述西班牙《阿斯报》统计称,目前西甲共20支球队中,就有16支球队与中国资本有经济上的联系,要么是直接入股,要么是赞助,总值加起来,中国企业每年投资约1亿欧元在西甲球队身上。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送到中国投资人手上的海外俱乐部数量颇为惊人。背后的原因,包括借势发力打造品牌,抢占国内体育产业先机等,更重要的是在资本运作中实现盈利。


首先,它们在购买一个高端平台。比如苏宁在收购国际米兰之后,一夜之间让意大利人乃至世界足坛知晓了苏宁。苏宁将借助国际米兰力争跻身国际知名品牌行列。如果经营得当,中国资本将和控股的足球俱乐部实现双赢。


意大利奇尼塞勒塞俱乐部副主席卢荣毅认为,苏宁等企业将把发展中国职业足球的思维带到意大利足坛,能够助力意大利足球再次腾飞。“中国企业在发展职业足球方面摸索出了一套新思路,以足球俱乐部为龙头,实现整个集团产业联动。毫无疑问,这方面最成功的是当属广州恒大俱乐部,它虽然亏损严重,却带动了整个恒大集团的产业发展和盈利。意大利足坛的思维太陈腐落后了,希望中国人的智慧能帮他们摆脱困境。”卢荣毅如是说。

  

2015年初,万达收购西班牙豪门马竞,王健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万达对马德里竞技的投资,为万达欧洲培训的小球员提供进入欧洲一流俱乐部的机会,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足球与国际水平接轨。而马竞也承认给予了万达优惠价格入股,也正是看中了与万达长期合作的机会以及中国庞大的足球市场。可见,双方都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买卖。


明明“稳赔不赚”,为何还要撒钱


虽然,国内资本对国外俱乐部所产生的巨大兴趣背后耐人寻味,企业和资本在海外足球俱乐部市场有其背后的逻辑,但如今央行直接明了批评这些中国资本收购海外球队的行为,是公开拆穿了这些收购背后披上的“为了中国足球”的华丽面纱。


当然,如今的批评对于已成的收购事实已经很难有实质性的干预,但对于还在进行中的交易可能要因此被叫停了。


意甲豪门 AC 米兰和来自中国的中欧体育的这笔交易已经持续了近半年时间。甚至也有评论认为,中欧体育收购 AC米兰在交易即将达成的时候遇到了资金问题,这资金问题的根源在如今看来或许是来自央行的态度。


如果说之前中欧体育是因为外汇管制导致资金筹集困难的话,那么如今从央行的态度来看,已不仅仅是外汇管制那么简单,因为一旦涉嫌转移资产这些敏感的话题,即使央行没有叫停,收购者也需要谨慎考虑是否该逆政策而行。另外,已经完成收购的中国资本在海外经营时能否继续大投入也是个疑问。


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政策的利好,加上海外足球俱乐部的整体不景气,促成了中国资本出海扫货的最佳时机,也预示着中国足球发展迎来最佳历史时期,才有了国内资本的海外“横扫”行为。


然而,单纯从商业逻辑出发,潘功胜所言“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确实也是事实,不少中国资本买进股份的海外俱乐部都不能盈利,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苏宁控股的国际米兰负债甚至超过4亿欧元,AC米兰也负债超过2亿欧元。


为何中国资本却如此热衷于看上去并不赚钱的生意?他们看中的究竟是什么?


据悉,一般而言,足球俱乐部收入来源包括三种:比赛日收入(球票及周边)、电视转播收入(国内赛事及洲际赛事)、商业收入(赞助商、产品销售、球场旅游、其他商业行为)。


据德勤数据显示,2014—2015赛季英超盈利7.18亿欧元,德甲盈利3.16亿欧元,西甲盈利2.64亿欧元,法甲亏损0.35亿欧元,而意甲则巨亏1.33亿欧元。意甲排名垫底的原因在于收入过分依赖电视转播版权费用,而其他商业权益开发明显不足,且球员薪水支出过高,达到总收入的72%,远高于其他联赛。就算英、德、西三国联赛目前还处于盈利状态,但各俱乐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为中欧体育的李勇鸿、苏宁的张近东捏了一把汗,甚至有人质疑:“明明是‘稳赔不赚’的生意,为什么还要去撒钱?”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大多数投资海外足球产业的中国企业,都把投资当做一次打通“通道”的机会。“通过并购,实现在海外打品牌、建立商业渠道的目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诉求和战略打法。”


广发证券曾发布深度研报《海外映射,欧洲足球商业模式点亮国内资本市场》认为,足球行业迎来市场化改革,学习欧洲绽放中国球市价值。其中特别提到,俱乐部位于足球产业链的核心,整个产业链都是围绕着俱乐部如何“踢球”而服务。资本方对俱乐部进行投资可以获得足球产业链主体资源即对具体赛事的掌控。但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要以俱乐部的优良战绩为基础。 


此前,很多足球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资本收购海外俱乐部,并不是简单地买下了一个球队,而是通过收购俱乐部聚拢了许多资源,这些资源通过足球聚拢到一起,可以帮助企业在其他业务上取得成功。这也是中国资本瞄准海外足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企业涉足体育产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和《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两项政策的出台。“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包括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并将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鼓励发展职业联盟。”


该人士认为,中国的企业家越来越关注和在意国家宏观政策,一些企业家会根据相关政策为企业未来发展做方向性的调整和定位。


“表面看来,买一家俱乐部甚至比引进一个球星的价格还便宜,中国企业抄底成功了。但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严格来说,欧洲俱乐部迎来中国老板的故事属于‘换汤不换药’。以前欧洲顶级俱乐部的金主都是来自俄罗斯或者阿拉伯的富商,现在金主换成了中国人而已。”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与一些消极声音不同的是,更多人对中国资本并购海外体育产业持乐观态度,有人认为,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在国内壮大成熟后,急需开拓国际市场,足球就是一种最好的广告宣传。


还有人表示,在欧洲成熟的职业足球市场,投资足球俱乐部并不仅仅为了做品牌,而是可以通过良性的运营获取切实的盈利。现在中国资本纷纷“控股”欧洲足球俱乐部,虽然在经营上仍然要依靠当地独立的专业团队,但他们凭借管理上已经获得的话语权,有利于自己真正学到先进的经营经验,从而反哺国内的体育产业发展。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中国资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本文转载自中国企业家杂志,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明明是“稳赔不赚”的足球生意,中国企业仍在欧洲大笔撒钱,原因竟是……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