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容易运营难——不缺钱的体育产业缺人才

缺少既懂体育,又善经营的复合型跨界人才,这一痛点让不少不差钱的体育企业都在近期放缓了极速前进的脚步。

2017-03-10 10: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记者/王辉 0 21576


禹唐体育注:

“有合适的人帮我们留意一下,我们现在急需赛事运营和品牌推广的人才。”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三届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上,一位去年买了国外自行车赛事IP的企业负责人,遇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便是询问有没有合适的人才可以推荐。


复合型人才成稀缺资源


近两年,资本热潮持续席卷体育产业。2015年围绕新媒体转播权疯抢,2016年风口转向海外足球俱乐部投资。但无论是媒体版权、俱乐部股权,还是诸多赛事的运营权,“买来容易运营难”是当前体育产业存在的普遍现状。缺少既懂体育,又善经营的复合型跨界人才,这一痛点让不少不差钱的体育企业都在近期放缓了极速前进的脚步。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0家体育企业获得了投资。拿了钱就要扩充团队,从有资源、有经验的中高层管理者,再到有热情、有潜力的基层员工,体育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投资者投了钱进去,就要看到市场效果,这就要求领导团队必须打赢人才争夺战。


“企业必然会经历团队快速扩张的过程,这其中也充满了诸多隐患:高层领导忙战略,抓取外部资源,中层骨干忙业务,追逐业绩增长,这就让基层员工疏于管理,获得业务培训的机会也极为有限。体育产业市场在最近两年瞬息万变,新进员工无法获得能力提升,团队成长往往就在这时出现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秘书长冯一博对掣肘人才培养的分析得到业内人士普遍认同。


“体育产业是一个吸附性极强的产业,和金融、房地产、互联网、制造、旅游、文化、健康等十余个产业都会在产品或服务上有融合发展。这也决定了除了少数专业体育人才,市场对跨界复合型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冯一博如是说。


招聘重点转向跨界人才


在过去的20年,中国体育难称有“产业”,更缺少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90%的从业者多为退役运动员或教练员、体育院校毕业生、转型的体育媒体人,这三类人统称“圈内人”。他们热爱并从事体育行业多年,人脉是无可替代的天然优势,经验累积是绝对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市场化改革,体育产业的核心资源——赛事审批权、转播权逐步放开,资本和巨头企业的快速涌入,当体育需要和其他产业发生“化学反应”时,“圈内人”对跨行业知识储备不足,经验欠缺的短板逐渐显露出来。在资源整合、项目落地、商业变现的过程中,倚靠人脉与经验“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互联网、金融、营销、法务等其他领域知识的短板急需补上。此前包括姚明、邓亚萍在内的体育人士都曾直言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短缺。


这一现实已让体育企业在招人时把目标转向了其他成熟行业。“除了极少数的体育专业人才,我们在去年就把招聘重点放在了互联网、广告营销类人才。”一家以赛事运营为核心业务的体育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这样告诉记者。


年轻人更热衷投身产业


虽然根据业务需求,目前许多体育公司已把招聘重点转向与产业关联的“圈外”人才,但体育产业以创业型中小企业居多,工资待遇普遍比成熟的产业低,这一情况导致很难吸引到跨界领域的成熟人才。


好在近年来体育产业的火热,吸引了一大批90后的目光,“经常能免费看比赛,公司每周都组织打球,工作中还有机会见到偶像。”计算机专业的小李在去年毕业后加入了一家体育公司,在他看来,免费看球、经常打球是吸引他入职的重要原因。“当时面试的还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工资都差不多,我就选择去体育公司了。”


不同于70后、80后强调事业发展,在工作中力求实现自我价值。很多90后家庭环境良好,父母为他们解决了车、房等生活基础需求,不用像70后、80后那样在为房贷、车贷去努力打拼。90后的择业意愿更多以兴趣为驱动,这就让体育企业在招人时占据了优势。一部分体育企业已经发现了这个特点,在发布招聘广告时,就把免费看球、免费健身、有机会与某位明星共同工作都写了进去,同时在公司里也配备了大屏幕电视用于观看赛事直播,这些软性福利也获得了90后求职者的青睐。


 “体育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个行当,一定需要有规划人员、执行人员、操作人员,这些人才需要长时间培养。中国体育产业不缺少领袖级人才,而更缺中上、中层和操作层。”在乐视体育副董事长马国力看来,中国始终不缺乏体育人才,但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还远未跟上资本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买来容易运营难——不缺钱的体育产业缺人才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