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发力体育产业需突破风控与运营瓶颈

虽然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业内共识,大量资金涌入淘金,但如何防控风险却依然是未解难题。

2017-02-17 11:5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张一鸣 0 129207



虽然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业内共识,大量资金涌入淘金,但如何防控风险却依然是未解难题,一些运营商希望能够在场馆建设初期介入,创造适合运营和盈利的硬件条件,而大量亟待盘活的存量体育场馆,却不受成熟运营商青睐,面临各种经营挑战,缺乏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和运营能力不足等制约性因素已成为体育产业发展PPP模式的瓶颈。


井喷

  

大量资金正在涌入体育产业,一些在行业里经营多年的人发现,拿到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营权越来越难,投资运营成熟的体育场馆更是难上加难。

  

“很多人并不了解体育产业就带着钱进来,一些人并不想通过体育产业本身赚钱,而是寄望于建体育场馆时地方政府给的土地,这并不是成熟的体育市场该有的发展模式。”何毕(化名)在北京的一家体育经纪公司工作,最近十年换了四个体育公司,他发现近几年新成立了不少体育公司,但很多人并不懂行。

  

2015年国务院42号文件颁发后,民间资本投资热情日益高涨,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特征的PPP模式,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日清华大学举行一场小范围的“PPP模式在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中的应用”论坛,吸引了诸多想要投身体育产业的人,现场不停地加座位。中体竞赛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瑞东在会上表示,PPP模式有利于缓解各地政府筹建大中型体育场馆财政缺口,有利于专业公司为体育场馆提供生命周期内一体化、系统化、一揽子的环保建设方案,更有利于后期品牌运营方持续供给专业化、高水准的赛事活动、文化演出、展览培训等内容落地。

  

PPP模式参与体育产业显而易见的好处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在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杨永恒看来,将PPP模式应用到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中,是公共文化体育共性改革的体现,一方面可以增加在这个领域中的投资,缓解政府财政的压力,迅速满足老百姓日益旺盛的体育文化需求;另外一方面也是引入了一种竞争机制,有效提升文化体育事业的效率。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社会资本以PPP模式进入体育产业,并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

  

杨永恒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中央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基金,进一步放大资本在体育产业中的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推动PPP模式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相关领域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据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仅江苏省就安排4.7亿元体彩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带动全省场馆建设总投入约200亿元。该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年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扶持场馆运营与利用以及举办赛事活动。而上海市则明确表示,2017年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创设全新的上海业余足球联赛体系,扩大城市足球人口。


瓶颈

  

随着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开始采取PPP模式运作,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投资方运营能力不足的缺陷日趋显现。国家体育场“鸟巢”是国内较早采取PPP模式建设和运行的场馆,在实施过程中取消顶盖,遭遇变更风险,出现运营期风险分担的动态调价机制,并重新谈判触发机制。清华大学教授王守清建议,相关各方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要区别对待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别调整固定价格和变动价格,以分担风险。

  

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资金的整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何毕直言,最近进入到体育产业中的资金,普遍缺乏风险防控意识,有出无进的现象并不鲜见。

  

王守清强调,要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真正的动态风险分担,由对风险最有管控能力和最低管控成本的那方承担相应风险,以实现物有所值。签订合同必须明确政府对设施和服务的详细产出要求和指标,要强调全寿命期绩效,企业的回报必须与按合同规定的准则所进行的绩效评估结果关联。

  

市场中的一些先行者已经在总结经验,体育之窗董事长傅强指出,PPP项目在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需要从概念方案、可研分析、领导小组及项目评估等多个方面着手,以达到项目运营效益最优化。

  

过去几年里,PPP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地方体育设施建设所采用,无论是入库数量还是总投资额,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傅强分析说,尽管体育类项目在数量和投资规模上均不如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但增速均远超二者,PPP模式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完善地方体育公共服务设施。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圈定未来五年体育设施投资方面的目标,要求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并提出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

  

建纬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曹珊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虽然PPP模式应用在体育产业中依然存在一些风险,但不管是新建的还是存量的体育场馆,都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未来几年里体育产业中的PPP项目数量还会快速增加。

  

巨大的市场激发资本的想象空间,在何毕看来,虽然地方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热情高涨,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似乎已显现出热潮,但这并不能掩盖多数体育场馆长期空置的现状。“目前的体育产业中并没有太多具备运营能力的资本团队,中国的体育产业自身发展并不成熟,西方发达国家赛事转播权可以出售变现,但在中国却需要投资,所以很多人即便想做新的赛事,也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渠道被迫放弃,某种程度上,整个体育产业的良性循环体系并没有形成,运营能力匮乏的现状短期内很难破解。”

  

一些资本转而寻找体育产业之外的盈利空间,比如兴建体育场馆过程中政府给予的可以做商业甚至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土地。中体产业集团竞赛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王瑞东坦言,体育场馆PPP模式包含不涉及土地的一般PPP模式和涉及土地的特殊PPP模式,从操作层面和政府财政负担层面上看,涉及土地的特殊PPP模式需要合适的配套开发用地和较好的地产市场。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时报 记者/张一鸣,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 PPP发力体育产业需突破风控与运营瓶颈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