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兴:优质教育资源向青少年足球倾斜
作为教育部门,能否打开大门,在有关政策方面向体育部门敞开?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重庆辅仁”、“上海江镇”、“成都棠外”、“深圳实验”……不知道当看到这些球队的名字时,外人会做何感想,恐怕很少会有人将这些球队的名字与某个省市足协或俱乐部的队伍联系起来。但事实却是:这些球队都是各个地方体育局(足协)队伍,抑或是国内某家职业俱乐部的梯队。这就是刚刚在梧州结束的全国U13锦标赛(2004年龄段)期间向外界传递出的最新信息,也可以说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一个新趋向——优质教育资源开始向中国足球倾斜了!对国内的青少年足球发展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福音。
地方学校打开大门
在今年全国U13锦标赛开始之前,组委会方面曾接到陕西省足协的电话,希望将他们报名参加这次赛事的队伍名称更改为“西工大启迪中学队”。但因为报名时间已截止,且秩序册已开印,无法更改。组委会只能表示歉意,并表示等这个年龄段的全国联赛开始后,将会按照要求启用新队名。这仅仅只是本次U13锦标赛前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这个小插曲背后却深藏着一个潜在的重大趋势。
记者曾多次来到梧州采访全国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往些年,当看到这些以学校名字命名的队伍时,他们都是纯业余的“学生军”。譬如,2013年初在梧州进行的全国U17(暨97-98年龄段)锦标赛期间,江苏镇江一中队曾经以大比分输给对手,当时国内曾有耸人听闻的报道,称“青少年比赛打假球”云云。但实质却是:镇江一中队其实就是一支开展校园足球的队伍,遇到国内竞技系列的队伍时,技战术水平方面相差甚大,出现大比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众多不明真相的一看到0比10、0比22等这样的大比分后,第一反应就是“打假球”,为此还惊动了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层过问此事。
时至今日,当本届全国U13锦标赛期间出现众多以学校名称命名的队伍时,他们已经不再是“纯学生军”,而是学生专业队。但是,这些专业小球员与过去的小球员相比,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文化学习不再可有可无。这其实也是近几年来国内青少年足球所发生的最大变化。
就以本届全国U13锦标赛为例,在看到如此多学校队名时,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些学校本身都是当地的优质学校,属于那种“打破头都想要上”的重点学校。如今,在“校园足球”的春风沐雨下,这些学校打开大门,与地方足协或体育局联手办队、为这些踢球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对孩子、对家长更具有吸引力。像“深圳实验队”其实是深圳市足协与深圳实验学校合办的队伍,最主要是承担省运会任务,而深圳实验学校在深圳当地属于No.1的中学。与先前深圳翠园中学所不同的是,后者属于“区办市队”,但深实则是“校办市队”,与江阴高级中学性质类似。江阴高级中学队与江苏省足协联办99-00年龄段队伍,这支队伍在2015年获得全国U15联赛冠军、2016年获得全国U17联赛冠军。
像“昆明北附队”则是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与昆明市足协联办的球队,为昆明市足协承担未来参加青运会、省运会的比赛任务。它与早些年就已经开始与成都市足协联办的“成都棠外中学队”性质类似。
“重庆辅仁中学队”则并不是和重庆市足协联办的球队,而是扮演着北京人和俱乐部的梯队角色,由北京人和俱乐部与学校方面共建。“上海江镇中学队”则是上海绿地申花俱乐部与江镇中学合办,同样扮演着绿地申花梯队的角色。
实际上,不止是地方省市足协、职业俱乐部开始与地方优质学校联办青少年足球队,即便是社会、民间性质的俱乐部,也与当地的优质学校紧密结合,俱乐部的小球员们白天在学校和普通学生一样正常上文化课,放学后则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譬如,像已经广为人知的珂缔缘俱乐部就是与海门市的海南小学、中学合作;同样较有名气的上海幸运星俱乐部则是与康城学校合作;今年新冒出来的“大连汇达向奕足球俱乐部”则是与大连的第七十七中学合作。
换而言之,如今各个地方对小球员的文化基础学习已经越来越重视。就像此次在梧州基地笔者所见那样,过去北京三高俱乐部的小球员们每次都要求基地专门给他们准备一间教室,要抽空安排文化课学习。如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再是三高“特权”,不少小球队都会专门安排文化课学习。这应该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好现象,不管是体育口还是孩子的家长,对文化学习已经越来越重视。
业余体校“升级版”
某种意义上,地方优质学校敞口大门、与当地体育部门或足协联手,为小球员们提供比较好的文化学习条件,这其实可以理解为新形势下“升级版业余体校”,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新型足球学校”。学校负责提供最好的文化学习课资源,体育部门(足协)则努力给小球员们提供最好的专业训练资源,以确保新形势下小球员既可以踢好球、又能够不影响和耽误文化课学习,从而让孩子安心、家长放心,彻底改变过去旧有业务体校那种传说中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现象或情况。
在去年底于天津召开的一次中国足球论坛期间,足坛元老年维泗曾明确提出“应该恢复业余体校制度”,引起了各界的广泛争鸣。实际上,单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业余体校制度”并不能说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也确实为中国足球培养出了大批人才,更不能全盘否定。但就“业余体校制度”本身而言,在发展过程中,其最大的弊病在于:业余体校属于“体育系统”而非“教育系统”,这也就注定了在学校内的文化课程无法享受到教育系统内最好的资源。教育部门只会将最好的教育资源向教育体系内的学校倾斜。但是,业余体校在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方面,确实培养出了不少专业球员,这是教育系统内学校在足球专业方面无法比拟的。
也正因为此,在新形势下,很早就有人提出过:要培养新型足球专业人才,需要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共同携手,即体育部门拿出最好的体育资源来保证小球员得到最好的训练、比赛;而教育部门则需要拿出最好的教育资源、确保小球员的文化学习。唯如此,双方才能“共赢”、才能真正打造出一批真正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或人才。
从最近一两年来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其实已经在付诸实施了。像江阴高级中学队由学校办省队,不仅拿到了全国青少年联赛冠军,小球员们的文化学习也有保障。此番在梧州进行的全国U13锦标赛期间,学校与体育口联合办队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甚至可以说将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相比目前国内众多毫无足球基础的学校大力开展校园足球,学校与体育部门(俱乐部)联办,显然可以更提高效率,是事半功倍!
教育部门需破壁垒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孩子的家长不愿意孩子选择踢球,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家长都担心踢球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都为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但要有好的未来,文化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旧有业余体校中,文化学习仅仅只是“象征性”的。实际上,如今国内的不少足球学校,也面临着“文化课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与尴尬。无论是鲁能足校、恒大足校还是富力足校,在这次全国U13锦标赛中杀入四强,足以说明在足球专业方面有其优势。可是,就文化课老师方面,各所学校同时面临着找不来好老师的困境。
就以鲁能U13队的最佳射手何小珂(上图)为例,在本次锦标赛7场比赛中进球17个,在射手榜上遥遥领先第二名。而外号“何三百”的他原本是北京市清华附小点招的、准备保送上清华附中的,在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来到了鲁能足校。选择鲁能足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个人技战术能力已经相当突出,原来所在小学已经无法满足其进一步提高水平的需求。不仅球踢得好,文化课也相当出色。来到鲁能足校之后,他参加潍坊市组织的统一考试,语数英三门功课门门100分。
按小珂母亲的说法,由于他选择到了鲁能足校,所以保送清华附中的机会就没了,结果在微机派位中被派到了中关村中学。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续在中关村学校保留学籍,而且也愿意回学校参加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如果学校要参加北京市校园足球比赛,可以返回学校代表校队参加比赛。但学校不愿意。就像当初清华附小一样,提出小珂可以继续在清华附小上学、接受训练,因为学校已经成立了足球队,如果鲁能需要打比赛,可以去代表鲁能打比赛。
可问题在于:清华附小或中关村中学在尚未证明其足球专业训练、比赛水平可以超过专业队之前,如果希望能够在足球专业上继续发展的孩子,何以敢继续留在学校?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小珂的父母将小珂送到了鲁能足校。但是,进入鲁能足校之后,小珂的文化学习又何以能够确保不受影响?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就目前而言,小珂的文化学习还是相当不错的,而鲁能足校也努力希望小珂能够成为一个新型球员,即球踢得好、文化课学习同样也很出色,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小球员进入鲁能足校。
作为教育部门,能否打开大门,在有关政策方面向体育部门敞开?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强行作出规定:参加竞技系列的学生不得参加校园足球比赛。这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小球员是不是学生?既然是学生,为什么要将这些小球员排斥在学校足球门外?因而,在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恐怕还是需要顺势而为。但不管如何,至少在这次全国U13锦标赛中,已经出现了令人可喜的现象。
本文转载自德兴社 作者/马德兴,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马德兴:优质教育资源向青少年足球倾斜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