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旅游、健身与社交属性

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一直备受瞩目。除了最基本的通勤功能之外,共享单车在旅游、健身、社交等领域似乎都有着不小的潜力。

2016-12-30 11:10 来源:亿欧 文/李鹏 0 30383


禹唐体育注:

在共享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不少行业都试图搭上“共享”的快车。有观点指出,现在的共享单车冒用了“共享”的概念,因为这些自行车是属于某个公司的财产,实际上是一种分时计费的B2C自行车租赁形式。


在笔者看来,共享和分享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这样理解:分享主要针对属于自己的东西,共享则主要针对集体和公有的事物。如分享住宿就是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他人,而酒店就可以理解为共享的事物。


比如说共享单车自营的自行车,并不是某个人的财产,它也像酒店一样,被所有用户“共享”;ofo单车早期在大学校园做自行车服务平台,让用户能够使用别人的自行车,这就是“分享”。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咬文嚼字,只是对这两种不同的共享经济模式进行一个形象的区分。


盈利模式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与分享住宿的轻资产相比,共享单车在资产投入方面要重得多,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盈利。单纯依靠极低的客单价实现盈利,从目前形势来看很困难。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认为,现在不去想怎么盈利,而且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所以才需要不断的资本投入。


据了解,每辆摩拜单车的制造成本约3000元,小鸣单车约1000元,ofo约500元。即便制造成本降低,但加上后期的维护、折损、报废等,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成本负担。


共享单车最核心的功能是短距离的通勤,与城市公共自行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停车地点更加灵活。除了“最后一公里”的通勤功能之外,共享单车在旅游、健身、社交领域存在着怎样的想象空间呢?


骑行旅游:共享单车能否跨界旅游?


在周末的深圳湾海滨,大量骑行的游客、各种共享单车随处可见,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类似这样的轻度周边游是有实际需求的。


与户外旅游相似,骑行旅游也成为了旅游细分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与户外旅游较为专业的设备相比,专业的骑行运动、骑行旅游同样少不了装备、用品的售卖、租赁等环节,对于上游供应商来说,这也是一个需求量较大的市场。


目前国内的骑行市场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已有600多万骑行爱好者和3000多家自行车俱乐部,每年有3000多场自行车主题活动或赛事,预计2020年骑行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元。小小的自行车背后,餐饮、住宿、景区等环节都被带动起来,一整条产业链正在发挥着作用。


从目前共享单车用户的自发行为来看,城市周边游与之关系最为紧密,也证实了共享单车在旅游领域有着可以发挥的空间。共享单车能否借助规模化的优势,渗透到骑行旅游市场?有观点指出,可以与景区展开合作,带动酒店预订、门票售卖、周边产品销售等环节。不过如何平衡双方利益,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景区出于管理需要,以及对空间资源的考虑,是否容许共享单车的大量涌入,仍然值得商榷。


当共享单车变成“动感单车”?


以笔者的上下班通勤体验为例,住处离地铁站只有2公里路程,以正常速度步行仅需15分钟。在我看来,快步走路起到的健身效果比骑自行车更好,只有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共享单车。从我个人的实际需求来看,共享单车的通勤功能是次要的。


我之所以没有放弃使用共享单车,是因为考虑到周末可以骑车出去健身、游玩,由于使用频次较低,比起自己买自行车,还是较为划算的。这也是一种受到许多年轻人欢迎的轻度健身方式,虽然不比健身房里“动感单车”的运动强度,倒也显得惬意。


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不可与专业的体育竞技类自行车相提并论,也不会与专业的自行车赛事产生关联,但更为大众化的健身功能是可以实现的。这也是共享单车在健身领域与骑行运动的不同方向。


共享单车能改变交友方式吗?


共享经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因此必定与社交产生关联。以Airbnb的分享住宿为例,其特色之一就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交,强调房屋主人与游客之间的情感交流。那么共享单车是否能够切入社交领域呢?


从共享单车用户角度来看,三五好友结伴骑行的情况并不少见,但陌生人之间似乎难以形成自发的社交行为。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如果能够积累大量的高粘度用户,再透过原有的平台,组织线下骑行、交友活动,甚至是婚恋社交类活动,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骑行运动方面也有不少的例子,如某款社交骑行App融社交、竞技、娱乐属性为一体,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通过自行车赛事运营、线下社交活动等方式,完成用户消费的转化。对于共享单车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总结与展望


小小的自行车本身并不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其背后的产业链不容忽视。目前共享单车都在极力抢占市场,力争积累足够的用户规模。无论是旅游、健身还是社交,目前虽然言之尚早,但是既然用户有这些领域的需求,相应领域自然会出现可以开垦的沃土。


一旦有了稳固而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对产品形成了依赖,那个时候再谈盈利模式就更为靠谱,也许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文转载自亿欧,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不只是“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旅游、健身与社交属性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