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巨头“爆买”体育产业 分析:取得回报仍需耐心和时间

政策引导和需求升级两方作用,打开了发展的黄金时间窗口,而敏感的商业巨头们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良机。

2016-12-28 14:00 来源:央广网 记者/张闻 0 124150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还有3天,2016年就要过去了。对于中国体育来说,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年。比“武”,有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晒出了大考成绩单;论“文”,今年《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健身休闲产业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从制度保障上给中国体育画下了新的蓝图;言“商”,体育产业成为风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巨头逐鹿,资本暗涌。

  

“懂足球并不重要,中国懂足球的至少有500万人,把足球搞起来的没有。也许因为不懂,也许因为没有纠结,所以反而我们能改革。”说自己是足球门外汉的这位就是互联网巨头马云,就是那个让国人一天掏出1200亿“买买买”的男人。2016年,他,在投资体育产业。

  “

要搞的好呢,还真得要懂,中国足球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制度设计和改变游戏规则。”说自己懂球的这位是房地产巨头王健林,就是那位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的“国民公公”。2016年,他,也在投资体育产业。

  

过去一年,马云麾下的阿里体育,提出要做“中国体育经济的基础平台”,通过与国际体育组织、赛事执行方、赞助商等建立合作关系,围绕IP打通各业务板块。年终岁末,营中的蚂蚁金服又差点入主老牌中超俱乐部北京国安。要不是阿里巴巴早已拥有广州恒大淘宝俱乐部的股份,那么这桩大买卖势必又将震动中国体坛。

  

而王健林作为中国体育产业最初的参与者,在过去一年也杀了一回马枪,万达集团正式成为国际足联合作伙伴,享有2016到2030年FIFA顶级赞助商权益。此外,他们还通过并购的盈方体育实现了国外赛事在中国的落地。

  

攻城拔寨的还有苏宁集团,他们先是收购了意甲豪门国际米兰,而后又投资了足球社区“懂球帝”,再加上高价拿下的英超联赛三年版权合同,横跨赛事资源、体育媒体、足球俱乐部的产业布局已经初见端倪。

  

是什么让阿里、万达、苏宁这样的巨头“爆买”体育产业?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分析,政策引导和需求升级两方作用,打开了发展的黄金时间窗口,而敏感的商业巨头们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良机。

  

张庆指出,企业多元化的拓展都需要找到新的投资领域,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的、绿色的领域,在政策引导下,对于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从需求端来讲,中国中产阶级的绝对值、消费能力,都带动着新一轮对供给侧的需求。体育作为内容,无论是亲身体验还是观赏性,都带来新的消费升级的可能性,触动了这些企业。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都会不约而同投入到这个领域里面来。

  

2016年,不差钱的巨头们用投资布局的方式,开垦着尚未成熟的体育产业。但这样的投资行为很难获得立竿见影的回报。昨天,刚刚出炉的《2015年国家体育产业规模及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尽管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同比增长了26.2%,远高于同时期GDP的增福,但在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制造业占比仍然高达65.7%。换句话说,大佬们纷纷下注的体育服务业距离顶起半壁江山还有着不小的奋斗空间。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李颖川解读说:“体育服务业的比例还是很小。今年我们又出台了《体育健身休闲业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非常好的契机。体育服务业快速发展,符合国际趋势。我国体育产业由原来占GDP的0.64%增加到0.8%,国外占比已经达到2%到3%,所以空间仍然很大。”

  

新的入局者从整个产业的上游介入,直接买下成熟的IP资源,继而获得话语权的商业逻辑无可厚非。但由于供给端的优质资源有限,一轮爆买后,体育产业必将进入深耕培植阶段。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王卫东就表示,疯狂播种后,让中国的体育产业长出自己的果实需要耐心和时间。很多资本想进入,但企业数量少,能够投入进来特别是能够取得短期回报的现象也很少,这和我国产业发展总量少、结构不合理、真正供给不到位有关,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国家要发展实体产业、实体经济,重点是要培育企业,培育体育产业中的实体企业。


声明:本文转自央广网 记者/张闻,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商业巨头“爆买”体育产业 分析:取得回报仍需耐心和时间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