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全面分析之青训体制和校园足球

青训,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多年来令人诟病的体系,无论从过程和结果来说,都让国人倍感失望。

2016-12-22 14:00 来源:头条号生活大管家 0 50872



青训,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多年来令人诟病的体系,无论从过程和结果来说,都让国人倍感失望。从过程上来说,基层优秀教练缺乏,注册球员少,选拔体制落后,各种改年龄、送红包、走后门。从结果上来说,自05年黄金一代之后,青年人才越来越少,直接导致国家队选材面窄。而作为青训体制的有益补充,校园足球也始终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和青训体制结合起来。


为了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的青训模式,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青训模式以及中国的情况:


(1)专业体校模式:


专业体校模式,说白了就是存在于各大城市的体育运动学院,以体育运动为专业,基本没有文化教育,在国内80,90年代的时候盛极一时,也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和教育,而且体校的基层教练也相对稳定,专业化程度高,非常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弊端很明显,就是文化教育的缺失,让没有踢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也失去了竞争力,90年代后期专业体校渐渐消失。


但仍然有一些城市在积极探索专业体校的转型,比如说广州,现在仍然有天河区体校,花都体校和越秀山体校等,这些体校慢慢的和校园联系起来,并和市级的青少年足球基地挂钩,形成3级的培训体系,就是说一个小球员可以在体校接受专业足球训练,同时在校园接受文化教育,并注册在广州市青少年足球基地接受统一的管理。


所以我认为不能完全丢弃以前的体校模式,而是积极地改进,使其更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2)职业俱乐部青训模式:


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模式,也是最容易出人才的模式。比如在英格兰,前4级的俱乐部必须拥有自己的青训营,这是准入条件。当然这种模式依托于庞大的社区俱乐部,业余俱乐部和校园俱乐部来发现人才,一旦进入到职业俱乐部的青训营之后,便开始正规的足球训练,但职业俱乐部青训的目的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成为足球人才,更重要的是增加职业足球人口,培养职业足球意识,人才冒出只是水到渠成。


中国的俱乐部青训也慢慢发展起来,比如恒大足校,鲁能足校,绿城足校等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久前,国际足联调查了中国俱乐部的青训情况,很遗憾的是,只有8家达标。人家给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 中国足球高水平的教练少

b)没有地区级和国家级的训练中心

c)没有常规的地区性的联赛

d)球场质量很差


(3)社区业余俱乐部模式:


社区业余俱乐部是整个足球体制的最基层,承载着最庞大的群众基础。业余俱乐部的作用很明显,就是扩大足球人口,提供最基础的培训,并向职业俱乐部输送人才。比如在英国,社区俱乐部广泛分布在每一个小镇,一到周末,很多孩子和社会人员都聚集在这里训练和比赛,就像我们去健身房一样普通,不需要很多费用,交一年的费用也比我们去健身房一年的费用低。


目前在国内也陆陆续续有了一些社区业余俱乐部的影子,比如说广州的古广明俱乐部,赵达裕俱乐部和海印俱乐部等等。这些民间的社区性质的业余俱乐部已经开始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什么时候我们的业余俱乐部和健身房一样多了,中国足球的群众基础才真正的牢固了。


(4)校园足球模式:


校园足球执行的最好的莫过于日本,想想人家的小学联赛,高中联赛都举办几十届了,而且质量很高,很多职业球员都来自于校园。校园最大的优势是教育资源,最适合进行体教结合,文化课和体育专业两不误,唯一缺乏的就是教练人才,仅靠体育老师是不行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一学日本和韩国,他们常驻校园的教练,都是足协直接来安排的,他们隶属于足协,但是工作在校园,这样即为校园补充了教练队伍,也让每一个青训教练有实践的舞台。中国的校园足球非常落后,以下几点急需改进:


a) 缺乏优秀的基层教练员

b) 比赛太少,没有形成规模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联赛系统

c) 缺乏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的对接机制


任何一个行业要出人才,必须从根基抓起。 所以创建金字塔式的青训结构和比赛系统,应是中国足协的当务之急。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建立下图所示的3级结构和5大系统是必然趋势:


中国足球全面分析(三):青训体制和校园足球

青训架构图


希望中国足球能知耻而后勇,扎扎实实建立青训机制,慢慢的走向成功!


声明:本文转自头条号生活大管家,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中国足球全面分析之青训体制和校园足球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