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观察全民运动健身:今天,你跑对了吗?

不知你是否感同身受,健身正成为中国的一种新潮“画风”。从早年间“吃了吗”到如今“走路了吗”,问候语的变化,反映了国人对健康生活的更高追求。

2016-12-21 11:55 来源:人民网 0 42362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全民运动健身行业报告》 制图:蔡华伟


不知你是否感同身受,健身正成为中国的一种新潮“画风”。


从早年间“吃了吗”到如今“走路了吗”,问候语的变化,反映了国人对健康生活的更高追求。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相继出台,全民健身更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体育人群的增多、体育事业的发展,到体育产业的兴起,体育运动正在以更强大的号召力,影响着中国社会行进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蓬勃的运动势头背后,是运动模式乃至运动内涵的悄然改变,更急需关于运动健身转型升级时期的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


远望观澜,本版今起推出“大数据观察·关注全民健身”系列报道,力争从一个侧面刻画出生动的“健康中国”。


——编 者


火热——


健身项目更丰富,20—40岁人群运动热情高涨


70多岁的周奶奶是个健身达人,每晚8点多,她都会到天津民园体育场健步走。“这是第六圈了,前五圈是正着走,这一圈儿我倒着走。在老家时,我去附近学校的操场能走12圈,这个地方比学校的操场大,不能走那么多”。操场上走路的、跑步的市民很多,周奶奶旁边不时有人经过。


近年来,运动健身逐渐成为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军。据2014年国家最新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公报数据,相比2007年,运动健身的人群增长近8个百分点。


数据也透露了一个细节,运动人群的增长主力,不是像周奶奶这样的老年人,而是20—40岁人群,比例几乎翻番。


“我原来240斤,现在减到190斤了。是不是吓到你了?”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的大壮骄傲地向记者讲述运动成果,“2014年,我开始尝试跑步减肥,一般会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夜跑,每周2—3次。完成了国内的7次马拉松比赛、一次奥运距离铁人三项比赛、一次100公里越野赛……”


“跑者”“夜跑”“马拉松”……这些热词经常出现在“大壮们”的运动讲述中。在他们看来,这也是运动魅力的一种体现。


除了跑步、游泳、羽毛球等项目,中青年人群的运动选择越来越丰富。网球、瑜伽、攀岩、滑雪……这些有参与门槛和技术难度的运动项目曾经很“高冷”,如今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的升级,也逐渐被更多有经济实力的中青年运动者青睐。


升级——


健身类APP兴起,运动的社交属性逐渐显现


“平时跑步,我会用手机APP软件记录,参加专业赛事时会选择用跑步手表。”大壮告诉记者。


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全民运动健身行业报告》,2016年1—9月,运动健身类APP用户规模和总使用时长稳步增加,用户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也处于稳步增长态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互联网运动服务工具辅助自己运动锻炼,用户每天的运动APP启动次数和使用时长增多,用户运动锻炼更频繁了,锻炼时间更长了。


“超过1万步,软件里的数字颜色就会不一样。有时回家后发现与第一名差距很小,就会下楼再走一圈。走的步数多了,会有很多人来点赞。”在一家私企工作的韦洁告诉记者,“晒步数”成为她的日常。此外,作为一名女性,韦洁还特别青睐运动APP的健康管理功能。“跑了多少距离、花了多长时间、消耗了多少卡路里,都可以折算成消耗了多少米饭、炸鸡和碳酸饮料。”


“互动性”是APP软件的一大优势,它为运动增添了激励机制,让一些原本枯燥、个人难以坚持的运动健身项目充满了人际互动乐趣。APP可以网罗共同爱好者,在线上看到彼此的运动成绩,互相点赞鼓励,还可以将线上成员单独集合建群或延续至线下。


专家表示,运动APP的分享、记录和互动等功能,让运动不再只是满足单一的锻炼需求,更逐渐成为一种社交方式。这种转型升级的运动模式,逐渐扩大了运动效益的边界。


思考——


“运动伤护”成为呼声最高的运动服务需求


去年随子女迁到天津居住的刘女士,则向记者表达了她对运动的担忧,“我儿子以前从来不锻炼,最近跑了一段时间步,就跃跃欲试想要报名马拉松,这能行吗?”


报告显示,我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及参赛人次呈逐年增多趋势。尤其是2015年1月,中国田径协会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场次呈爆发式增长。2015年我国注册赛事134场,比上一年的51场,增加了83场之多。参加马拉松人数150万人次,也比2014年增加了60万人次。


但另一个无法忽视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参赛人员暴露出非专业的运动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他们在运动中造成损伤,甚至出现运动猝死事件。


“盲目跟风不可取。虽然运动类APP也在逐渐增加运动指导功能,但运动技术、强度负荷等仍需要专业人士的当面指导。”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教授张一民表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跑步、健身的同时使用心率监测设备,这是专业意识的觉醒,但还远远不够。”张一民建议,个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定制运动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的运动指导和培训较为缺失,但家长们却更舍得为孩子投入。高达89.6%的人群在接受调查时表示,会关注孩子的运动爱好。数据显示,家长在参加运动培训的时间和持续率上普遍低于孩子。相比之下,孩子们的学习周期更长,学习时间更有保证。


在一项运动服务的需求调查中,“运动伤护/康健”成为呼声最高的运动服务需求。排序较前的还有运动方法、运动圈子、场所推荐、装备评测和学习培训等。运动如何在智能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专业化、个体化?这成为运动热潮背后无法忽视的问题。


“目前,运动人群对运动医疗逐渐重视。”张一民表示,运动医疗是指围绕运动参与,提供系统的体质监测、运动处方、运动风险评估、运动护理康复等服务,基本可涵盖上述调查中的需求。“目前,运动医疗人才主要有医生、运动医学教师以及受过培训的健身教练等,但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加强培育力度。”


声明:本文转自人民网,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今天,你跑对了吗(大数据观察·关注全民健身(一))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