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虹:美国人玩儿体育产业有“道”
高尔夫这项晦涩莫深的游戏能在今天发展到全球产值超过两千亿美元的规模,还真是个奇迹。这是谁的功劳?
无论中外,影视作品中关于高尔夫的赞美少之又少。即使是那些深爱高尔夫的好莱坞大咖们,比如伊斯特伍德、尼科尔森、肖恩·康纳利及休·格兰特等也没出品过高尔夫主题的电影。
高尔夫死忠粉比尔·莫瑞1980年参演的《球童小屋》(Caddyshack)被业界认为是百年来最成功的高尔夫题材电影,但即使在标榜重视娱乐、体育和高尔夫的乐视网电视上,你也搜不到这部片子。
由于高尔夫特有的“安全”、“私密”、“优雅”、“男女老少闲宜”的属性,这让它几百年来一直是西方世界里王公贵族们最爱的运动。即使高尔夫出身贫寒,但它离开苏格兰后一直没有真正意义地走到人民群众的身边。所以,高尔夫这项晦涩莫深的游戏能在今天发展到全球产值超过两千亿美元的规模,还真是个奇迹。这是谁的功劳?
苏格兰是发源地,皇家古老高尔夫协会有意愿并很努力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高尔夫运动,但这些傲慢迂腐的老派传教士们的工作方式总是不接地气,给点钱,委托各国的高尔夫协会印点规则手册就算完事,再没别的招儿了。
在诞生之地,球场基本是原生态,高尔夫完全没有产业化,没有现代的装备、服饰和机械设备厂商,个别的几个新球场是由美国人特朗普投资、仿古建造的,就像中国许多老城改造后的明清一条街,不过是分担点老球场的接待压力而已。
近三十年来,苏格兰高尔夫对世界的贡献微不足道,输出了一个“朝圣”的概念,给自己换回了不少外汇,仅此而已。这套景区推销手法是成功的,至少对每个满怀憧憬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并倒腾了几趟汽车之后,晚上住在小旅馆里,白天被凄风苦雨、齐腰长草接连虐待几天的中国游客来说,当他们对着手机镜头流着鼻涕、强颜欢笑发朋友圈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好意思释放出心中的一万头草泥马,最难听的话不过是“这样的朝圣之旅一辈子要有一次,一次就够了”。成功人士总会发明创造出许多自虐的花样以平衡自己的控制欲和优越感。高尔夫英伦朝圣之旅就是其中的一种,钱花少了都不干。
全世界的高尔夫从业人员和职业球员都应该感谢美国,我们约定俗成的高尔夫意识形态都是美国人一手导演和推广开来的。美国人把一项诞生于苦寒荒蛮高地的农牧游戏经过精美的包装后推上流水线。
球场设计师九成以上都是美国人;做球杆的是美国第一;卖高尔夫衣服鞋帽的公司美国的最大;巡回赛是美国人搞出来的,美国人还牢牢把控着最顶级的巡回赛。世界各国人民苦苦经营着乙丙丁级赛事,他们把一二三流的美国设计师请过去,支付高昂的设计费,购买昂贵的美国制造的机械设备。他们还引进了美国人研发嫁接的不同类型的珍稀草种,以适应自己国家和地区的气候环境,并用美国进口的农药化肥悉心呵护,以保证它们能在与当地野生低廉草种的竞争中好好活着。高尔夫媒体也是美国搞出来的,一个挥杆动作可以由一代又一代的职业教练和球员翻来覆去地解析五六十年还仍然有市场。
美国人还制定了一套繁琐复杂、看上去无懈可击的球场评选标准,把美国的一万多个球场阶级化,分成三六九等,并染指分封了美国以外世界的一万多个球场,用自己的教义决定了其他国家球场的阶级地位。美国人还围着球场兴建了住宅、酒店和度假村,让球迷以每天上千美元的代价把他们的闲暇时间用在这里,并让热爱高尔夫或热爱经济效益的开发商们以之为模版复制到世界各地。
美国人还塑造了许多美国籍的英雄人物,就像漫威超能力的复仇者联盟,他们中的每一位在编剧们的渲染下都有可歌可泣的传奇经历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鲍比·琼斯是美玉无瑕的开山鼻祖,沃尔特·哈根是斑斓多彩的天王巨星,本·霍根是无敌钢铁战士,山姆·斯尼德是破不了的纪录,拜伦·尼尔森是不朽的传奇,帕尔默是皇帝陛下,尼克劳斯是一代球王,老虎·伍兹是神??你们顶礼膜拜吧。
写到这儿我都想笑了,但美国人民笑得更欢。孟子说,得道者多助。美国人玩体育产业是有“道”的,所谓“道”就是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中国人玩儿舶来的运动——足球,要么急赤白脸,要么气急败坏,要么孤注一掷,要么放弃治疗。再看看中国人对待另一项舶来的运动——高尔夫,还不如小孩子玩儿象棋,一会儿冒进,一会儿悔棋,不好好研究棋道,一言不合就掀桌子。
我又想笑了,苦笑。
文/张剑虹《 高尔夫大师》执行出版人、中国百佳球场评选执委、超级争霸赛组委会秘书长,美国《GolfDigest》全球百佳球场评委,高尔夫频道《高谈阔论》节目特约评论员
声明:本文转自高尔夫大师杂志,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张剑虹专栏:美国人玩儿体育产业有“道”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