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群:全国大型场馆约70%亏损,体育场租收50万安保支百万

“在国内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真不容易,场地租赁费才50万元,但安保费用就要100多万元。门票收入有限,还要发出很多赠票。”

2016-11-03 10:2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0 50643


“在国内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真不容易,场地租赁费才50万元,但安保费用就要100多万元。门票收入有限,还要发出很多赠票。”


谈及我国体育产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副理事长刘亚群既对前景充满信心,但言谈中也不乏无奈。


在全民健身热情日渐高涨的当下,国内办大型比赛审批繁琐、成本高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而在另一方面,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又面临着闲置率高的运营难题。


“未来10年,我国还要增加8亿平方米的体育场馆。目前全国满足高水平赛事的体育场馆大概有几千个,估计有70%的场馆是亏损的。但话又说回来,体育本身也具有公益属性,不可能有太高盈利,需要公益性和经济性相互协调。”在刘亚群看来,我国体育产业正从政府主导向更多的市场参与转变,要破除当前体育场馆运营的机制障碍,创新产业模式,我国体育产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赛事运营现状:成本高、门槛多、收入低


NBD:体育产业被视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当前体育产业的行业情况如何?

刘亚群:当前体育产业市场确实很热。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平方米,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还要建8亿平方米的体育场地,因此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光明。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赋予了体育产业新的使命,比如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等。近两年,体育产业市场发展很快,不少资本机构都进入体育领域,寻找新的产业机会,让市场很快热了起来。但目前来看,体育产业总体运营状况并不算理想。


NBD:体育产业运营不理想,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刘亚群:以赛事运营来说,国内举办比赛成本高、门槛多、收入低。比如成本方面,在北京某知名体育场馆,一场足球比赛场地租赁费才50万元,但需要的安保费用就要100多万元。一场赛事需要与公安、消防、市政、城管、广电等很多部门协调,处处审批,导致办赛成本极高。


而在收入方面,以国外职业赛事为例,电视转播收入占了最高比重,远高于门票和赞助收入。但是在国内,举办比赛基本上无法从电视转播中获得收入,为了能播出,我们甚至可能还要向电视台逆向付费,因为能覆盖观众的体育频道资源太少。此外,体育消费观念也需要培育,大众买票观看比赛的习惯并没有完全形成,还要给相关部门大量赠送票,导致比赛门票收入有限。


目前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增长很快,但是闲置率也较高。目前全国能满足高水平赛事的体育场馆大概有几千个,估计有70%以上的场馆是亏损的,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不过,大型体育场馆运营难题在国外也都存在。


当然,体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也很重要,它还承担提高居民素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任务,体育应是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即使在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体育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全都以盈利为目标。


NBD:体育场馆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闲置率高、亏损面大的原因是什么?

刘亚群: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场馆建设之初多是为了满足某项赛事,在选址、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赛后运营。某地方政府就曾委托我们经营一个场馆,根本没有运营空间,运营改造资金就要2000多万元。


另一方面是场馆的管理体制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场馆还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即使近年一些地方也推出公司化管理模式,但仍是由国资或城投公司等出资设立,和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差别并不大。在事业单位模式下,体育场馆几乎不会自主申办赛事,也不会主动开发场馆功能,更没有进行体育营销,大多是靠出租场地,场馆不敢承担市场风险;另外事业单位薪酬固定,员工没有积极性去拓展市场、寻找项目。这种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很像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


再有就是竞赛体系的问题。目前,体育总局每年有将近1000个全国性比赛,如全国性锦标赛,这些比赛大多是以省市为单位参加,任务也是选拔、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大众参与机会很少。在现有竞赛体系中,上层缺乏高水平的职业赛事,国内职业化水平较高的中超、CBA和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下层缺乏公众能够参与的、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的体育竞赛。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基本上是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比赛,但这方面在国内还很欠缺。


谈产业发展方向:应当由专业公司企业化运营


NBD:体育场馆运营难,目前有哪些破解之道?

刘亚群:目前来看,有三类场馆运营得比较好。一是除了体育用途外,还能用于文娱活动的场馆,像我国香港特区的红磡体育馆,每年有300天的使用率,但它主要用于文艺演出,用于体育的时间不到10%。二是职业赛事水平高的场馆,像美国的NBA场馆,每年高水平比赛数量较多。这两类在我国目前还比较少。第三类就是体育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它将休闲、娱乐、餐饮、培训、医疗康复等功能结合起来,增加服务内容,拉长场馆的产业链。


此外,场馆建设之初要进行科学规划定位,以运营为中心,充分考虑日常运营,努力打造集赛事、文化活动、训练培训、健身休闲,以及体育商业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一体的体育综合体,形成体育产业集群。


根据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改革创新的有关精神,我们也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体育场馆由政府投资修建,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可以将经营权交给专业的运营公司负责。运营公司同政府签订委托协议,承诺政府每年完成多少比赛、培训、健身服务等公益性任务。运营公司依托场馆,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开展体育培训,提供全民健身服务,进行专业运营,既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像事业单位模式去管理场馆设施。


目前这种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也越来越多。据我了解,现在的新建场馆,要政府批准设立一个事业单位来管理会比较难,专业公司运营将是主流,也符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精神。


NBD:以前体育场馆多由政府单独投资,现在政策鼓励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这种模式效果如何?


刘亚群:现在,三、四线城市投资一个体育中心通常需要十几亿元,而且体育设施的维修费用高,每10年大修一次的资金大约需要总投资的10%,全由政府投资埋单有困难。近两年来,政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得并不理想。


一是投资收益不能保证。如“水立方”投资10亿元,年收益仅几百万元,如果按照这一格局,即使不考虑维修费用,收回投资也要100多年时间。在很难收回投资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不可能长期投资,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回购,由政府来兜底。


二是受政策制约。场馆用地都是政府划拨,政府不可能向民间资本划拨土地,参与PPP项目需要自有资本占到一定比例,这些都成为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的门槛。


但是在一些小型场馆方面,PPP是有效果的。在西部有一个项目,政府以很少的租金提供一块土地,我们来负责其他投资,勉强能达到6%投资收益。但如果政府提高租金,项目就会亏损。


NBD:考虑到体育本身具有公益属性,体育场馆也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如何实现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刘亚群:实际上,某些体育赛事或场馆直接看是不赚钱的,甚至还亏损,但是这些赛事的外部综合效益是有的。比如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发展,还能打造城市名片。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愿进行投资。


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接手场馆运营管理时,就向地方政府承诺,保证向公众免费开放一定时间,举办免费的体育活动等,周边缺乏体育设施的学校还可以免费使用场馆。我们也通过自办或自主承办赛事活动实现盈利。我们考核管理团队时,也会从公益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综合评分。当然,这些新的尝试还有待实践检验。总的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前景远大,但破解一些制约因素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声明: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刘亚群:体育场租收50万安保支百万 全国大型场馆约70%亏损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