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公司都要搞体育,具体思路有哪些?

近几个月来,昆仑控股、红星美凯龙、佳兆业集团等实力地产商纷纷进军体育产业,这与互联网+体育市场的暂时萧条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6-11-01 10:00 来源:亿欧 文/池源 0 101062


禹唐体育注:

体育产业在2016年下半年暂时性地进入了寒冬,这是产业内普遍的共识。具体表现在体育创业公司缺乏有效的变现手段、资本寒冬下融资困难,这使得大批初创型企业被迫转型或黯然消失。  


但是这种冷清更多是对于众多互联网+体育创业公司而言,而在财大气粗的传统地产公司看来,体育产业由于政策导向以及国内消费升级趋势带来的发展潜力,正是其实现业务拓展或转型的理想标的。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尽管一直在等待爆发,但是自身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中小企业等不起,但是资金充盈的地产企业完全有资本去等待爆发。  


近几个月来,昆仑控股、红星美凯龙、佳兆业集团等实力地产商纷纷进军体育产业,这与互联网+体育市场的暂时萧条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体来看,涉足体育产业对地产企业的意义在于:  


1)体育产业受到国务院“46号文件”鼓励,是国家支持的政策方向,有利于地产企业维护政企关系;  


2)体育产业自身发展潜力巨大,且与国内消费升级趋势相适应,普遍认为即将迎来爆发,投资回报率可观;  


3)体育产业群众基础深厚,且社会影响较大,有利于地产企业提高品牌形象,进一步带动业绩提升;  


4)地产企业自身转型的需要,体育产业是其丰富业务和增加盈利点的理想路径。  


在这种背景下,地产企业选择与体育产业相结合成为了明智之举。目前而言,其向体育产业的转型包括以下方向。  


运营职业体育俱乐部  


可以说俱乐部运营是地产企业进军体育产业的初级阶段,也是出现较早、目前在国内最常见的手段。  


从上世纪90年代,国内足球联赛职业化开端起,地产企业就成为了俱乐部运营的忠实玩家。一方面,职业俱乐部运营成本较高,特别是随着职业化的深入和足球产业的发展,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与欧洲职业联赛不同,国内球队名称均由城市+企业名构成,因此这给背后的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曝光和营销效果。  


其中最经典案例莫过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甲A霸主大连万达,万达集团也由此从大连走向了全国;另一个则是近日刚刚完成中超联赛六连冠的广州恒大淘宝,伴随着俱乐部的良好表现,恒大地产在短短几年内也实现了业绩的直线型增长。  


目前在从事俱乐部运营的房地产企业包括恒大集团、华夏幸福、绿地集团、鲁能集团、富力地产等。  但是如果抛开其他因素,单论俱乐部运营却并不是一门赚钱的生意。2015年,由联赛各俱乐部组成的中超公司整体亏损了15亿元,绝大部分俱乐部处于亏损状态。成绩最好的广州恒大淘宝同样亏损巨大,2015年俱乐部亏损高达9.53亿元,2016年上半年亏损也达到3.12亿元。  


打造体育地产项目  


体育地产是目前受到热捧的概念,它是将体育产业和房地产业有机的嫁接,以体育作为主体概念的房产开发模式,并且将体育纳入房产开发的总规划。  


现阶段,打造体育地产项目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体育—商务”型模式,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体育与商业地产的结合,通过体育经济力量驱动城市区域发展,主要涉及体育、商贸、旅游、城市和区域经济等方面。  


2)“体育—休闲”型模式,是引进以运动健康、文化教育、旅游度假为主的体育项目和配套设施,并把体育休闲旅游作为新的开发题材整合到商业地产中,在休闲娱乐层面实现体育与商业地产的结合,进而提升商业地产区块的核心竞争力。  


3)中央体育区(Central Sport District,简称CSD)模式,主要由体育、商业和住宅三大职能设施组成,进而形成体育商贸居住中心。  打造体育地产项目的代表有鲁能与著名球星贝克汉姆合作开发的“泰山7号”项目,它针对业主不同需求,将运动分为城市级、区域级和社区级三个层次,搭配度假运动、家庭运动和智慧运动三大体系,打造城市马拉松、体育主题公园和商业轴、POST训练营等。  


又例如红星美凯龙近日与索福德体育达成合作,一方面战略入股索福德体育,另一方面将自己商场的顶层开辟成空中足球场。莱茵体育也在全国公布了其“体育小镇”项目,其中中国黄山国际户外运动基地备受瞩目。还有佳兆业集团通过竞标获得的深圳观澜体育公园11年的运营管理权,也属于体育地产的案例。  


全面进军体育产业  


除了将本行与体育产业向结合的体育地产,不少地产企业也开始着手于纯粹的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基金、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场馆运营、体育经纪、体育媒体和体育培训等领域。  


其中声势最大的就属王健林和他的万达集团。万达依靠集团的影响力和充足的资金在整个体育产业链广泛布局。一方面,通过与国际足联、国际篮联、国际冰联等10家国际体育组织建立合作,共同打造赛事IP;另一方面则是“买买买”,其收购清单上包括世界第二的体育营销公司瑞士盈方体育、世界铁人公司和西甲马德里竞技俱乐部等。根据王健林本人对体育产业的划分,万达一直在追逐产业的头部资源,这也是其他地产企业难以企及的领域。  


自2015年开始向体育产业转型的莱茵体育也是其中的代表。原名莱茵置业的莱茵体育,在转型之后确立了“416战略”,以市场化、国际化、证券化、网络化为方向,构建体育金融、体育赛事、体育传媒、体育地产、体育网络、体育培训教育的生态圈,打造以场馆为核心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及以赛事为核心的“优质IP赛事运营体系”。  


而同样志在转型的佳兆业则是成立了文化集团,业务涉及赛事运营、场馆运营和体育培训等。除此之外,佳兆业还在2016年9月与凯兴资本一同成立了佳兆业凯兴体育基金,规模达到100亿人民币。基金投资方向包括场馆最前端的设计、工艺制造,以及场馆智能化等,涉及场馆本身的固定资产,与场馆相关的体育培训、赛事,以及场馆相关的周边产业。  


昆仑控股集团也在近日与光大体育基金签订协议,双方拟共同发起设立我国首支大型体育产业PPP专项产业基金,基金首期规模为100亿元。同时,昆仑控股集团还与杭州市体育发展集团合资成立了浙江昆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地产公司转型体育产业的优势在于其强大资金实力和线下的运营能力,但是对体育产业熟悉程度的不足也可能成为其转型的阻碍。正如上文所说,体育产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地产公司若是借体育之名做本行之事并不一定行得通。地产与体育的融合需要的是耐心和专业。


本文转载自亿欧,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地产公司都要搞体育,具体思路有哪些?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