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球大师赛酝酿转型:从打造体育名片到推动全民健身

上周日,ATP1000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男单决赛在旗忠网球中心上演,2号种子穆雷直落两盘力克黑马、西班牙选手阿古特,第三次夺得上海大师赛冠军。

2016-10-18 10:00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龚洁芸 0 47128


禹唐体育注:

上周日,ATP1000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男单决赛在旗忠网球中心上演,2号种子穆雷直落两盘力克黑马、西班牙选手阿古特,第三次夺得上海大师赛冠军。

  

记者发现,今年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有点“冷”。从西班牙老将纳达尔的一轮游,到美网冠军瓦林卡的无缘八强,再到世界第一小德止步半决赛……大师赛的每一天几乎都在“爆冷”。与此呼应的,是同样热不起来的球市——正式比赛9天,仅最后两天周末的上座率达九成。票房和往年相差无几,但上座率却有不小的降幅。这一切考验的是一项赛事的成熟度——对于已经走过八年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而言,赛事已然成形,市场依旧稚嫩。


“费纳”不在的尴尬


这是一年非同寻常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五年间“人气天王”费德勒第一次因伤缺席上海大师赛;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牌”似乎也都不在状态。第二轮比赛,当纳达尔意外出局,近一半球迷提早退场。上座率下降有赛程安排的客观原因——往年的大师赛,赛程前段都在国庆黄金周,而今年9天比赛中前七天都是工作日。更多的还是球迷的忠诚度:我爱的球员没来,即便手中有票,也会失去看球的动力。

  

当费德勒开始出现伤病,当他不再年轻,总有一天会告别网坛,惜别上海。到了那时,你还会为了那些名气不响但艺高胆大的新生代而来吗?

  

毕竟,上海大师赛已经8岁,加上之前的大师杯,网球在上海走过了十几年,也培育了一定数量的球迷。如果说当年是一枝独秀,到了现在,中国的网球比赛早已百花齐放,包括中网、武网等新的品牌赛事在内,全国一年有大大小小11个国际网球比赛。和上海大师赛一样,这些比赛也遭遇同样的困惑,只是他们的难题似乎比上海赛事更难解:没有足够多的明星撑场面,人气怎么攒?圈内专业人士这么解答:每年11个比赛,就规模而言,对于这么大一个国家、对于开拓网球新兴市场而言还远远不够,但相对现有的球迷数量而言,却又多了点。


新生代取代老面孔


谁也没想到世界排名第19位的阿古特能战胜排名世界第一的德约科维奇挺进决赛,和穆雷在决赛中拼到“抢七”。

  

今年,上海大师赛的“新面孔”有超高的上镜率和出色表现,特别是一“黑”到底的阿古特。在前中国女网主教练王良佐看来,层出不穷的冷门,恰是当今男子世界网坛的真实写照,90后新生代破茧欲出,时代更迭已露雏形。新人寻求突破,一大批新面孔中许多都是第一次来上海。其中,有被寄予厚望的德国小将兹维列夫。他不仅成为近5年来取得ATP  首胜的最年轻球员,也成为打入ATP500赛事四强的最年轻球员。这次大师赛,他虽止步16强,但展现出了新生代的冲劲。来自于比利时的戈芬,虽没能闯过穆雷一关,但进入8强已让这位26岁年轻人的潜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打造名片到培育市场


四大满贯,为什么经历一百多年依旧长盛不衰?一项成功的赛事,球星的影响力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追星”是远远不够的。有自己的底蕴和文化,才是吸引球迷、保证生命力的关键,这是中国网球赛事需要学习的经验。作为ATP1000的赛事,上海大师赛更要走在前面。在这之前,任何阵痛、困惑或是艰难,也都是可以容忍的。

  

事实上,组织者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今年,大师赛组织方特意在“外场”的3号场馆安排直播信号,邀请高排位的大牌选手来比赛。因为外场的大多数都是低价票,观众以学生居多,而3号场馆这样的外场能让观众更近距离观看比赛,感受氛围。

  

今年,大师赛还把争夺外卡的“通向劳力士大师赛之路国际网球挑战赛”放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行,这是主办方第一次把比赛放到大学校园里。主办方认为,相比关起门来办比赛,大学校园里的赛事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从喜欢网球、热爱网球到亲身参与其中,他们就是未来网球文化的基石。在大师赛现场,主办方还举行了“网球家庭日”的亲子网球普及活动,让孩子们和网球大师面对面。赛事主办方、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澜说,“从当年打造城市的一张体育名片,到如今放下身段推动全民健身,上海大师赛也在转型。”


本文转载自解放日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让球迷不只为费德勒们而来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