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进入“马拉松周期” 城市“开赛”能否名利双收?

爬得越高,有可能跌得越重。在狂热的马拉松浪潮中,一个城市是获益还是受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2016-10-10 17:00 来源:新华网 0 69830



如何用脚丈量一座城市?马拉松赛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见过未苏醒的旧金山,也从高架和隧道中体验过别样的香港,留学生周湘香在两年之内“集邮”了10个国内外城市马拉松赛事。“一场马拉松赛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市民的性格。”周湘香的感悟揭示了城市与马拉松之间紧密的纽带。

   

爬得越高,有可能跌得越重。在狂热的马拉松浪潮中,一个城市是获益还是受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城市嘉年华 每天一场马拉松赛不算多

   

谁也无法精确描述出“全民上马”的起始点。但明眼人都能看到,从商界大佬到普通民众,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弱冠少年,不分职业、年龄、性别,几乎都投入到这场全民狂欢当中。

   

型动体育CMO汤辉是跑步圈里的“老人儿”。从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可以勾勒出他的多个身份——有着13年跑龄的跑者、欧洲跑步实验室RS LAB的跑步训练讲师和在职跑步教练。从“自己跑”到“一起跑”,从“业余跑”到“科学跑”,汤辉一路跑来,见证着马拉松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崛起,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真正令汤辉感觉到马拉松比赛从升温至炙热是最近两年的事儿。也说不清楚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马拉松这个小众运动发展成为全民运动。不过,他的亲身感受可能从侧面说明了一个现象——中国正在进入“马拉松周期”。

   

按照国外过往的经验,“马拉松周期”指的是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之后,一个国家的多个城市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016美元,这个在欧美三四十年前普遍经历过的周期,正在中国上演。

   

中奥路跑公司总经理、北马赛事总监王简针对目前中小城市蜂拥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现状表示理解:“各个城市都办马拉松其实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包括美国、日本,都有过这个过程。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产物。”

   

有参赛的需求,就有办赛的供给。从2015年开始,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实现了十分惊人的的增长。2015年全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了134场,较2014年增长了83场,增幅超过160%。今年又将是一个爆发年,中国田径协会旗下官网显示,截至9月27日,今年注册赛事共有282场,参赛人次高达23万。

   

赛事密集程度也超乎想象,10月,31天时间里竟有65场比赛,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马拉松赛事,但这这还不包括未注册的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的小型马拉松、10公里跑、欢乐跑等等。

   

马拉松比赛正逐渐褪去它原本的意义。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表示:“不需要那么局限地把马拉松赛看作一项体育赛事,城市需要嘉年华,而马拉松赛就实际上就是一个供大家狂欢的嘉年华。”

   

名片效应+有利可图 城市争相拥抱马拉松

   

马拉松嘉年华的全面铺开,政策松绑是源头之一。2015年1月,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终于,马拉松赛事迎来了数量上的井喷。

   

赛事一开始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厦门、杭州等一二线城市,但很快,更多三四五线城市接过接力棒,变成马拉松赛事坚定的簇拥者。

   

在这股热潮中,“城市”这一载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赛事路线的安排穿过的都是城市地标,赛事运营同样离不开市政的全方位支持。

   

参加过近百场马拉松和越野跑比赛的汤辉总结出一个共同点,地方政府对马拉松赛事几乎都是倾力支持的态度。

   

“各地都在提倡发展绿色产业,相比旅游业等其他绿色产业,马拉松产业规模比较大。而且,正赶上国家政策支持体育产业的好时候,办赛门槛也比较低,有路就行,不用另外兴建场馆。”汤辉细数马拉松赛的种种好处。

   

何文义则指出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的两大收益:“首先是软性收益。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实际上是城市营销,借助赛事给城市打了广告。第二个是硬性收益,举办马拉松会吸引各地参赛者和旅游者,带动了吃住行等各个方面。马拉松实际上还属于一种眼球经济,能够吸引赞助商,衍生了体育的生态链,带动地方经济。”

   

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主办方介绍,2015年该赛事给厦门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更是达到2.55亿元。地方政府获益不少,马拉松赛事运营商作为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同样赚得瓢满钵满。

   

自2012年起,智美体育集团参与了广州、杭州等多地马拉松的运营。根据智美中期公报,马拉松赛事运营是其主要业务之一,2016年上半年,智美体育赛事运营毛利达1.06亿元,同比增长57.7%。

   

也正是在这些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举国上下,无数个城市都争相举办属于自己城市的马拉松赛事。

     

“盲目上马”会被马绊倒?

   

马拉松赛事的烈火烹油之下,也暗藏着不少风险。在汤辉看来,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增长速度已明显高于爱好者的增长速度,催生的可能是“多余的赛事”。

   

“‘一窝蜂’办赛的结果是一些城市的马拉松赛报名人数凑不够。为了凑数,有的赛事甚至让当地的学生来跑迷你跑、健身跑,这实际上跟“吸引外地选手参赛,带动当地经济、宣传城市”的目的相违背。”汤辉说。

   

达不到目的是一回事,“盲目上马”还可能被“马”绊倒。

   

每次马拉松赛事结束,跑友圈里总免不了有一些“吐槽”甚至控诉:赛事路线设置不合理、配套服务不到位、奖金发迟迟不发、形式噱头远远大于比赛的价值……

   

作为地方政府,举办马拉松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城市形象,但有的赛事却因为办赛水平不足而变成众矢之的,反而让城市形象受损。汤辉承认:“一些二三四线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由于招商困难,经费有限,的确影响到赛事运营质量。”

   

王简建议:“中小城市在举办马拉松的时候,还是要慎重一点。第一,要把赛事品质做上去,否则会出现反作用,对整个城市以及整个马拉松市场都是有伤害的;第二,要有一个长期做下去的规划,做到一半就停止了,对城市也没有什么好处。”

   

另外,在马拉松井喷发展过程中,缺乏地域特色、同质化的现象同样令人忧虑。同一城市出现多个马拉松赛事已经是常事,今年在同一地点甚至出现了两个名字一模一样的“泰山国际马拉松赛”。

   

宣传城市形象,其实不必唯“马”是从。专家表示,与其在众多马拉松中淹没,不如另辟蹊径,寻找能够与城市特点、文化相融合的体育项目,打造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赛事。


声明:本文转自新华网,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当中国进入“马拉松周期” 城市“开赛”能否名利双收?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