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成必考 学校体育迎来拐点

《指导意见》将体育上升到了与“语数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积极意义,但在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培养运动习惯方面,学校体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2016-09-27 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慈鑫、梁璇 0 51965


禹唐体育注: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的要求,根据《指导意见》,中考的录取计分科目将由语文、数学、外语加上体育4个科目构成,其他科目均成为选考科目。


《指导意见》将体育上升到了与“语数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积极意义,但在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培养运动习惯方面,学校体育仍面临诸多挑战。


“体育课”确定主科地位 


从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出台,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23字方针,再到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发布,近10年来,国家层面对学校体育工作和青少年体质问题越发重视。


据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介绍,20多年来,体育已经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成为中考必考科目,但仍有少数地方中考不考体育,《指导意见》是首次从全国范围内作出了中考必考体育的要求,这也是学校体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必然结果。


在“应试教育”地位较为稳固的中国教育体系下,从国家层面对体育成为中考必考项目提出要求,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表示,“以前的中考,体育是跟着人家考,但现在成为语、数、外之外的第四个必考项目,其他科目选考。我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高兴,体育终于成为主科了,这样家长就会非常重视。另外,这次改革和以前不同,原来很多地方都对中考体育有过不同的尝试,不断地取消、恢复、降分、升分等,还是一种实验。但现在发出了一种信号,就是国家非常重视体育,虽然现在中考体育有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情况存在,但国家仍然要重视体育。”


一说到体育考试,绝大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恨又怕。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考试都被认为会加重学生负担,因此很容易引来质疑的声音。而这次《指导意见》最值得关注的进步之处就是终于开始在考试科目上做了减法。“国家要求必须计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分数的科目只剩下语、数、外和体育,其他科目都成了选考科目。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省(区市)只有语、数、外加体育4个科目计入中考录取分数的科目,也是可以的。”王宗平表示,“当然,根据目前我们的研究,4个主科加两个或3个选考科目的模式应该是未来全国各地方中考的主流模式。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给学生的学业负担、考试负担做减法,学校、家长、学生即便想重视体育,也是很难有真正的施展空间。”


“科学考试”才能解决现存弊端 


“《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学校体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理事、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帅向记者表示,“体育在中考中地位上升,但如何让这种地位的上升与学校体育工作实现联动、进而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我们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究竟应该在体育考试中测试什么?制订怎样的测试标准?如何以点带面,让学生参加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学生只练一两个考试的技术动作,而是真正能够参与到足球、篮球等运动中去,这些都是目前中考体育与学校体育在联动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学体育老师,北京中学的王芳对此感触深刻,她期盼《指导意见》未来在实施时能够有效解决现在学校体育考试的一些弊端,“现在中考体育项目的考试不够科学,比如篮球绕杆跑满分了,不代表学生会打篮球、喜欢打篮球,结果通常是中考完了他一辈子都不再碰篮球。我和一些从其他学校转来上初三的孩子聊天,他们以前的初中体育课都在一遍遍练习中考项目,那些都是他们觉得很枯燥的项目,由此甚至不喜欢体育,但他们看到我们的体育选修课后,又对很多项目感到很有兴趣。所以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对体育的兴趣,考试也要跟上这样的形势。”


毛振明也提出,《指导意见》在提升学校体育地位的同时,现存的一些问题也要有解决的办法,“现在的体育考试以测试身体素质为主,但长跑不行真的就代表体育不好吗?擅长游泳的孩子怎么办?另外,技能测试项目更多从容易判断、相对严谨的角度考虑,比如北京中考中的篮球和足球,测试内容是运球绕障碍物,但用这个标准就能代表学生的篮球、足球水平吗?如果不强化科学性,后面的问题会很多。因此,在学校体育地位提升的信号发出后的短时间内,我们要对体育中考的可靠性、公正性、运动技能匹配性等方面好好研究,同时也要认识到体育考试有其特殊性,很难达到文化课考试所具备的科学性,只能做到相对合理、相对严谨。可以预见明年我们会非常忙碌。”


王宗平认为,“在体育中考未来的改革上,应当让考体能与考技能相结合,多提供一些菜单让学生自主选择。”


王芳对此也有类似建议,“学生们有相对多元化的体育运动选择,评价系统较为单一的体育考试就容易成为限制,比如有孩子是北京市武术冠军,有的孩子是朝阳区羽毛球比赛前几名,这样的孩子因为要训练就没有时间去练习篮球绕杆等中考项目,这就会影响他的成绩,而体育课很大程度上也会偏重中考项目,体育课本可以具备的多元化空间只能被压缩。”


“体育必考”内容应全面综合评估 


国家出台政策确定体育成为中考的主科之一,这是学校体育工作转变弱势地位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但这项政策只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进程,人们并不能过于看重体育考试的效果。


中国学校体育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已经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7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据教育部公布的调查数据,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只有29%的学校每周上满3节体育课,近80%的学生每天达不到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有的学校,高中特别是高三基本全部停上体育课。”


这是在2014年,距离2007年中央下发“增强青少年体质”的“7号文件”已经过去7年,全国仍有超过70%的初中和小学无法开齐体育课,仍有80%的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


以作为中考主科的方式提升体育的地位,仍是中国“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无奈之举,“即便《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时占小学初中总课时的11%,仅次于语文、数学,排第三位,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体育课被减少、挤占、借用的现象司空见惯。我们要像欧美一样认可‘体育’也是一种能力,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王宗平表示。


怎样让体育中考尽可能避免目前已经出现的弊端,最大可能发挥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毛振明给出了四个建议:“一、考核一定要综合评价,不能偏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或是技能,只有身体素质加技能素质的全面考核才是最优选择;二、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情况,做到平时加上集中考试相结合。但平时分由谁来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诚信、校长压力等问题,例如怎样避免出现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没怎么坚持体育锻炼,但为了升学率也可能获得高分的情况。如果今后能借助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改进学校评测技术和手段,开发更多能记录学生心率、热量消耗等基础数据的科学工具,甚至实现全国校园体育课程数据能互相查阅,这就能相对容易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的有效性。三、必须注重体育教育中的其他方面,比如对体育的态度、进步度、测试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先天条件差异等,需要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四、当体育成为必考科目后,免体问题就要更加慎重。针对有残疾、先天疾病的学生,这个分数的多少、偏重惩罚性还是保护性都会引发很多讨论,惩罚性过多则有失公平、保护性过多就会出现为了免体而造假等问题。”


无论怎样,此次《指导意见》的出台都可视作中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获得了一个可以推动未来发展的突破点之后,接下来就该解决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现有问题了。


本文转载在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全国中考必考 学校体育“拐点”来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