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体育李峰:短期没有盈利要求,重金引进“IP”对中国体育经济无帮助

资本逐利是天性,无论是哪种资本进入,都要面临如何盈利的终极问题,更何况还是投入几十亿元真金白银的阿里体育。

2016-08-04 09:2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陈耀霖 0 163217


禹唐体育注:

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国内体育产业的争夺战硝烟四起,资本暗中涌动,争夺国内外IP欲从中分一杯羹。俱乐部方面,苏宁、万达分别出手入股国米、马竞;上游资源方面,万达10.5亿欧元牵头并购瑞士盈方,暴风体育今年中旬买下国际体育媒体公司MP&Silva,更被称为暴风集团进入体育产业的最后一块“敲门砖”。


相比之下,阿里体育似乎真的就是个“迟到者”——直到2015年9月,阿里体育集团才宣布成立,在优质IP被瓜分所剩无几的情况下,阿里体育的举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进入市场过迟,只能在冷门赛事上“做文章”的无奈之举。


7月25日,阿里体育宣布与国际拳击联合会共同投资超过33亿元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联合推广、运营拳击运动和比赛。拳击这项贵为“金字塔尖”的赛事运动,在普通人眼里,也着实“偏门”。


另一方面,尽管未来中国拳击市场被认为商机巨大,却也有观点指出“中国搏击市场仍无盈利模式”。因为,目前世界上商业搏击比赛市场的盈利模式在中国都不具备,票房靠不住,赞助不好拉,博彩未放开,收费少人看,这些都是中国商业搏击比赛在盈利前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然而,资本逐利是天性,无论是哪种资本进入,都要面临如何盈利的终极问题,更何况还是投入几十亿元真金白银的阿里体育。


“在讲盈利之前,一定先要把阿里体育的定位讲清楚。”在外界颇为好奇之时,负责拳击项目的阿里体育副总裁李峰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的专访。“我们跟国际拳联等协会合作,是联合推广和运营,相当于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阿里不生产任何东西,只提供技术服务,真正的卖方是那些市场供应者。”看上去,阿里自身的平台基因也根植于阿里体育。


对于体育产业“迟到者”这一称谓,李峰倒是坦然,“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是不会轻易去尝试的。”他说,“不会轻易地为了抢先而去进入一个市场。”当下,在构建体育版图的路上,阿里“内部已经讨论蛮长时间,也已与一些商家达成了共识,然后才放心大胆地去做”。


李峰说,阿里体育短期内没有盈利要求,相比起花钱买优质资源,他们的决策层更愿意花几年时间在市场上去打基础,“阿里体育的定位是做基于体育经济的大平台,最终目的是将体育领域的爱好者、服务者、产品提供者全部装入进来”。


但这个平台要实现盈利,还需要等来整个体育产业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谈与拳联合作:共同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提供技术服务


NBD:阿里体育一直在拳击领域动作不断。不过很多人认为,拳击运动在中国相对冷门小众。阿里体育为何选择进军这个领域?拳击运动在中国市场究竟如何?


李峰:关于小众或大众,每个人有不同定义和判断。从我们的角度看,要判断一个运动大众还是小众,无外乎三个层面:广泛性、参与度、观赏性。


广泛性就是全球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在关注这个运动。有一些运动很火爆,但广泛性不够,比如美国的NFL。所以当国际拳联告诉我们,全世界已经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会员”时,我们认为这就满足了第一个条件。


拳击无论是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参赛国、拿金牌国家和地区的分布,都是一个比较分散的状态。以这次奥运会为例,全世界总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上一届奖牌的分布,也是在几十个国家。这就说明拳击运动的参与度也很广泛。


第三个方面,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参与就是观看与业余锻炼。拳击这个项目,大众记忆里的泰森、梅威瑟的比赛,都是全球轰动。另外,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去搏击馆、打搏击操,参与度非常高。这也符合现在阿里体育的战略——投资年轻人喜欢的运动。


最后,从消费的数据上来看,过去一年,在阿里平台上,中国跟拳击相关的产品销售额达到了5个亿元,消费者超过了300万。这个是实实在在消费者“花了钱”的。这些让我们认为,拳击已经构成了一个蛮大众的运动。


NBD: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搏击市场仍无盈利模式”,以后要怎样去实现商业变现?


李峰:在讲这个之前,一定要先把阿里体育的定位讲清楚。我们跟国际拳联等协会合作,是跟他们联合推广和运营。相当于一起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上面无论是卖的商品、卖的服务——培训、旅游、比赛,拳套沙袋等衍生品,这些所有的东西都不是阿里提供的。阿里不生产任何东西,只是跟拳联共同为这个平台来提供技术服务,真正的卖方是那些供货者。


举一个例子,比如拳击手套,它有很多规格。消费者要了解什么样的才是适合、安全,需要标准。这时候,我们作为平台和国际拳联共同来推出一些符合标准的、健康的拳套,包括拳击台。而这些标准,以往都是给国家层面、给专业的运动员去用的,协会们也并没有想到给普通消费者去用。


我们与协会成立合资公司的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阿里体育的商业模式,就是所谓“赋能”。把我们跟拳击协会共同的专业知识,去赋能——给无论是设备生产厂商、还是服务提供厂商,还是教练、培训机构,让大家一起来做。最终让消费者在平台上能够比较放心、安全地去购买。这个是我们的商业模式。


●谈商业模式:欲打造“体育经济的基础平台”


NBD:阿里体育一直说要做“中国体育经济的基础平台”,这个概念很大,什么叫基础平台?怎么做?


李峰:我的理解,基础平台类似于交易市场。我们来搭建这个交易市场,里面的支付、数据、物流,是我们提供的一个基础保障。在这个市场的基础上,体育的爱好者和服务者、产品提供者,直接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个是基础平台的定义。


这个东西要做好,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阿里体育为什么要跟协会合作?因为这个交易市场,一定要规范管理。就像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如果这个市场没有定价、经营规范管理,这个市场很难做大。各个体育运动的协会,肯定是这项运动在全世界最高的管理机构,比如国际拳联、国际足联等,通过合作,我们可以给这个市场提供技术和规范化的指导,让市场更规范。


NBD:听上去,阿里体育也像是要专注做平台,感觉有很强的阿里巴巴基因。


李峰:任何企业在去做他的战略或者规划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两个方面:一,自身优势和资源;二,市场的需求。从这两个角度看,我们是充分利用阿里巴巴整体的平台性,整个阿里巴巴就是做平台的嘛,不光是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还有阿里云计算、大数据的平台。这是我们本身就擅长的,不需要阿里体育再去创新,直接利用、打通就可以。


举个例子,比如羽毛球相关的东西一天有900万元的销售额,原来大家都不知道这个,现在只要把羽毛球相关的消费属性调出来看,这些“会员”就全部跳出来了,不需要再一个一个去发展(消费者)了。这就是如何通过技术服务跟消费者的互动,直接把它转化我们做平台能力的一个体现。


另外,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来讲,2015年,阿里巴巴后台上差不多有1000亿元各类体育运动商品的消费额。我们内部预测,以后例如订场地、找教练这样的体育服务需求,市场规模将会超过体育商品,所以这个(市场)非常大。


现在我们看到许多小创意公司,许多运动员在做体育类公众号、APP。实际上,他们就是未来我们最好的电子商铺。运动员创业想要去做推广,几乎会把所有资源,全部用于自己本来不擅长的商业推广上去。现在阿里平台就可以帮他去做推广,他只需要做好线下的任务或者线上跟顾客的沟通就可以了。


●谈体育产业:重金引进“IP”对中国体育经济无帮助


NBD:大家都说阿里是体育产业的“迟到者”,在您看来,这种“迟到”对阿里体育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李峰:我觉得迟到或者先到,是外部的一个判断。从阿里的角度来说,也很难做到任何一个业务都是第一个(涉足的)。很多企业的策略是跟随战略,我们可能是先看清楚,然后一把砸下去。有的企业就是要尝鲜,这样风险很大,但一旦成功了收益也会翻倍。


重要的是把合理的模式讲清楚。当不能解释清楚符合自身特点、也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话,我们是不会轻易地为了抢先而进入一个市场。其实我们内部已经讨论蛮长时间,也已在内部与一些商家达到了共识,然后才放心大胆地去做。


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是不会轻易去尝试的。一旦去做了,那么就一定要成功。而不是说我们试着先做,如果有问题再退回来。以阿里巴巴这样体量的公司,是要确保成功率的。不是看出发早晚,而是看谁能先到达,这是我们的观点。


阿里对成功的要求很高,不能想到啥就做啥。所以既是要市场上很热的,又是要内部冷静思考过的,这两个结合起来。不能说市场热我们也热,这种(阿里巴巴)是不允许的。


NBD:现在,有很多大公司布局体育领域,都在花重金买IP,买赛事转播权,意图“抢阵地”。阿里体育在这块会有什么动作?


李峰: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误解。大家说拿到很多IP,其实仔细去看,一些IP只是一个电视版权和互联网版权的直播权。大家只是看到了故事的一头,看到花了多少钱,而没有看到赚了多少钱。


这种电视版权的收益,我实在是不知道在哪里。在电视IP版权这条路上,目前我没有看到太多的成功的模式。其实IP最重要的是整体IP开发权,而一些公司拿到的都是皮毛的权利。说白了就是拿其中一个很小的销售权,只是一个授权经销商而已。阿里不走这样舍本逐末的模式。


NBD:您说“阿里不走这样舍本逐末的模式”,那眼下阿里体育怎样和这些已拿到很多版权的公司竞争?


李峰:阿里体育短期内没有盈利要求,逻辑是要用足够多时间把规模和基础做大。我们不会去做任何短见的投资,指望能在短时间内赚回来钱。相反,我们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来布局未来发展。


举个例子,当中国的公司用几个亿、几十个亿拿下一个国外IP版权时,我们认为,这个版权是有限的,等你做完之后还是要还给人家,这就相当于中国花了大量的资金来帮助一个不是中国的版权在中国做了推广,而且收入的大部分还不是属于你自己。我们不认同这个观点。从长期来说,这样做对中国的体育经济也没有任何的帮助。


我们愿意哪怕从零开始,跟其他机构合作,打造属于中国自有IP产权,这个东西可能比较慢,但是一旦达到了,所有参与者、供应商、消费者都是跟中国息息相关,这对中国的体育经济是有帮助的。


声明:本文转自每日经济新闻,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文标题:阿里体育李峰:短期没有盈利要求重金引进IP十分短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