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晨创投李永林的体育创业法则:瞄准细分领域,做到线下落地

2015 年以来,体育产业迎来一波凶猛的创业潮,各大投资机构也争相追逐体育创业企业。而无论是 Keep 耀眼的活跃用户数据,还是乐视体育高达80亿元的B 轮融资,都让创业者、投资人、巨头看到希望。

2016-07-07 11:55 来源:36氪 文/张晴 0 53153


禹唐体育注:

2015 年以来,体育产业迎来一波凶猛的创业潮,各大投资机构也争相追逐体育创业企业。而无论是 Keep 耀眼的活跃用户数据,还是乐视体育高达80亿元的B 轮融资,都让创业者、投资人、巨头看到希望。


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负责体育投资的李永林就是这一风口投资人中的一员。


2010年来达晨时,李永林服务于彼时成立的达晨文化产业基金,专注互联网、新媒体等大文化领域投资,在“文体不分家”的启发下,他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体育行业的投资机会。而这种看项目的风格,最终帮他找到了体育之窗这样的明星项目。


在一炮打响之后,李永林从2011年开始,正式深入研究体育行业。


回首那时的体育投资市场,他坦言,“那会儿就篮球好一点,只有CBA市场化运转,足球则变化很少。”而对应当时体育产业不发达的实际情况,许多投资人的认识也相对粗浅,“就是三个维度,上游内容,中间服务,下游生产制造”。


那时的李永林恐怕也没有想到,五年后的体育投资,竟会如此火爆。



体育产业为什么火?


对于体育行业自2015年后成为投资热点的事实,五年后的李永林已经丝毫不意外,他认为,整体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推动、巨头布局的刺激、优秀创业者的涌现、产业本身的改革要求,是体育行业从15年火到现在的动力。


“从整体大框架来看,中国人均GDP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从原来的衣食住行,到后来以电影代表的文化产业,再到目前的体育行业,这是一脉相传的趋势,且体育产业经过国外验证,是一个比文化产业都大的市场。”



显然,国家也看到体育产业的大势,14年底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成为15年体育行业火爆的催化剂。


而巨头的鼻子也出奇地灵敏,在政策发布后,阿里、万达、乐视动作频频,体育行业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



前有政策支持、后有巨头搅动,热爱体育的互联网创业者又怎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更何况,事实证明,体育行业也确确实实需要互联网人。原先的体育行业IT信息化严重落后,这就给了各种约球、约教练、约场馆工具以及SaaS软件机会,“这些早在别的行业验证过的模式成为互联网公司最容易切入的方向,尽管其商业模式依然难找,但大家都有平台梦,觉得这个入口可能做成平台,便自然而然做起来了。”


于是,一批批互联网背景的创业团队,认准了体育这个风口,行业突然暴力崛起。


面对如此迅猛的节奏,李永林结合曾投身文化产业的经验给出这样一番解读:


“2010年时政府颁布把文化产业办成支柱产业的政策,经历过初期兴起阶段后,13年才正式爆发,而体育产业的爆发时间要小很多,一年便崛起,为什么?


体育是中国这么多行业里最后一个受管制的领域,一旦放开,就意味着这是最后一个大机会,所以巨头、创业者、投资人纷纷谋快而动,在确定性趋势面前加快布局。”


体育赛事如何玩?


李永林认为,体育产业的核心是赛事和社区,而在外围则要围绕产业链布局,一是传播、营销、二是场馆落地、赛事运营,三是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游戏、体育彩票,四是鞋服装备等。


按照他的理解,赛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竞技体育,一个是民间赛事。”


就竞技体育来看,国际上足球产业占据40%市场份额,是第一大运动,“反映到国内就是中超联赛,这是核心,作为头部IP也早已经被抢完”;国内赛事运营另一个大项是篮球,“CBA目前是盈方中国在运营,到期后势必引来竞争”;别的好的顶级IP还有做了12年的中网公开赛以及各个城市的马拉松赛事等。


就全民健身背景下的民间赛事来看,李永林同样看好:“足球行业头部ip抢完了,但是城市、社区、学校、班级的民间比赛也有机会,值得创业公司切入。”除足球之外,一些民众参与度较高运动的IP,虽然商业价值不一定那么大,但是影响力价值也为李永林重视:


比如羽毛球,“虽然国内有联赛但是关注度不是那么高,但参与人群很高,可以产生一些民间的赛事IP”。


比如跑步和马拉松,“作为全民参与度特别高的运动,也会形成比较有特色的民间IP”。



而竞技体育和民间赛事在李永林看来甚至可以融合在一起,“一些细分运动领域,比如钓鱼和滑雪,民间参与人群都挺多的,只不过尚未发掘而已。”


作为体育产业的一大核心,李永林认为,赛事本身的发展,将给消费、传播、衍生品、票务带来更多机会。


“以足球行业为例,以往足球赛事转播只有几千万,去年华人文化80亿买下中超转播权后一下子盘活了市场,今年各项赛事转播、票务增长得非常快,预计以后票务会逐年翻番增长。”


而体育衍生品也大有可为,“关注度最高的足、篮球衍生品也从今年开始迅速增长起来”,很多体育游戏公司表现非常稳健扎实,“生命力非常长”。


体育社区有机会?


针对体育行业另一个核心点,体育社区,李永林认为这是互联网企业的强项,“移动互联网时代给这样的社区以机会,以前PC时代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讨论论坛,因为体育要运动,但现在用手机能够随时随地,边玩边刷。”他还以小众运动滑雪举例,“滑雪这个领域,去年国内可能只有五六百万人滑过雪,但如果能让这些人聚集在一个社区里,就很有价值了。”


尽管现在足球的懂球帝,跑步的咕咚,健身的Keep,已经抢占了大头,但李永林依然提示创业者,“在细分运动领域,比如有3、4千万目标用户的台球、羽毛球等项目,仍然有机会。”


目前中国体育行业79%收入是装备鞋服,21%是体育服务收入,包括赛事本身转播、票务、商业赞助等,但这个比例在美国几乎是反过来的,“从这个比例来看,赛事服务本身会赚大钱”,而在赛事服务环节当中,社区产品首当其冲。



毋庸置疑,面对二八倒挂的行业现状,部分体育社区创业者一定会有这样的困扰,“一开始想从社区切,做一些赛事相关的动作,但很快会发现不赚钱或者只能勉强养活自己,回过头来发现赚钱的还是传统鞋服装备”。


然而,如果做短期可能赚钱的装备,创业者精力是否能顾得上,又能否把赛事服务本身做好?


针对这个纠结的问题,李永林这样告诫创业者:“现在创业者的产品先是工具,然后是社区,再往后是商业模式。但商业模式不仅仅是电商。单做社区是留不住人的,核心东西是线下赛事,一味围绕电商,跟其他行业还有何区别?”


线上到线下,体育创业最大的难关?


针对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只会做聚人气的事情,而不会做线下,李永林直言:“要找线下懂行业的人把赛事落地做起来,抓住线下就能够真正做起来,抓不住的话用户粘性很少,很容易迁移。”


正如那句老话说的那样,体育是一群人在一个地方的狂欢,“现场体验,就是比赛,不管是参与还是观察,没有线下的人就线上就聚不起来。”


这绝不是是空口之言,李永林举了很多失败公司的例子,都是因为没有好好耕耘线下,而被竞争对手蚕食;而一旦企业能成功地沟通线上线下,“把线下的人留下来,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就非常大。”


不过,创业者也不必过分担忧,互联网体育社区做线下相比传统企业仍然有优势。


首先,“体育行业很多细分领域还没有做起来”,是一片蓝海。


其次,互联网公司,办赛事有天然优势,因为传统赛事几乎全部由赞助商在做,这些赞助商精力用来推广自己的产品,运营能力有欠缺。“赛事如果交给互联网公司办,可以迅速建立品牌。”


最后,办赛事的成本并没有想象那么高,“大的比赛只用几百万,如果用户量比较大的话,不会赔钱,而且未来会有更多的赞助以及衍生品收入。”


确实,赛事本身的成本参考国内一些小众项目的联赛收入情况就可知晓,“原来很多中国顶级球类的官方联赛,一年赞助的经费都不到一千万,原来国家队的运动员,打一年比赛收入也就100万”,现在切入,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体育产业展望


1. 巨头


针对15年至今动作频频的三家巨头,李永林有着这样一番理解:


“万达体育买的是核心赛事和和核心服务,买下铁人三项这项赛事,很不容易,而收购盈方这种顶级赛事服务商,影响力很大。”


“阿里体育想做大平台,还处于探索中。”


“乐视体育很清楚,就是ESPN,买的全是赛事转播权。”


而在他看来,这些巨头是在占据门槛较高的领域,形成垄断性优势,“万达在赛事上有垄断性的,市场上不会再有铁人三项这样的赛事了;乐视体育会做成中国的ESPN,而这种转播公司门槛极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体育行业不会成长出原生态的巨头,“这个行业市场在5-7万亿,产生几个五六百亿市值的公司问题不大,况且体育比文化强,会有行业自己的华谊兄弟、光线传媒。”


2. 投资人



踊跃市场的背后,少不了投资人的身影,动域资本、达晨创投、贵人鸟、虎扑……,除机构之外,


上市公司也在布局,“体育行业目前跟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利润比较高的企业比较少,一个年产值三千万利润以上的公司全国可能就几十个,这对上市公司收购造成了一定选择困难。”


传统行业的人做体育也很多,“去年很明显,很多老板原来不是做这个的,看着不错,以后会赚钱,也涌进来了。”


而从产业角度出发理解这些公司的行为,再清晰不过了,“他们想要的是公司进入体育行业的入口。”


这么多资金的涌入,泡沫不可避免,但李永林认为,“少部分细分领域可能有一点泡沫,但大部分领域还没到这个阶段,因为每个企业拿的钱都不多,去年几乎都是早期天使或者A轮,一两千万以内。”


3. 创业者


正如李永林一直强调的那样,“绝大多数体育领域,互联网渗透的都不够,从工具、社区入口,切一些赛事,仍然有机会。”


他提醒创业者,不要忽视那些看着小的市场,“如果抓住一部分用户,将来也会很值钱,甚至做成这个行业的中流公司机会也很大。”


当然,对创业者来说,“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行,电商、社区、赛事都没关系,收入可以与电商相关,但是一定要把赛事做起来,布局好,看懂体育行业。”


在这样思路的引领下,达晨准备在今年投出7、8个项目。现在,他们开始关注传统体育用品生产制造商的升级,力图帮助他们从传统公司变成体育公司,乃至体育互联网公司,对这些行业,李永林也寄予厚望:


“ 一些鞋服装备、球类的生产制造商,已经在细分领域做的非常好,虽然整体规模仍然没有那么大,但完全可以转型升级成以赛事运营为核心的细分领域的老大。”


声明:本文全文转自36氪,原文标题:达晨创投李永林的体育创业法则:瞄准细分领域,做到线下落地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