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

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这是“十三五”时期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

2016-06-30 18:00 来源:人民日报社体育部 文/郑轶 李硕 马剑 季芳 陈晨曦 0 146739


禹唐体育注:

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这是“十三五”时期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一系列具体目标,勾勒出未来5年全民健身的蓝图。


新周期的全民健身计划有哪些新提法、新亮点,全民健身下一步的发力点在哪里,人民群众将获得什么实惠,中央政策如何执行落实到位?由人民日报社体育部特推出“解读《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系列报道,从发展格局、发展重点、发展体系3个层面,详细解析全民健身计划的丰富内涵。


发展格局——全民健身 不只是健体强身


当下,全民健身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话题。老年人到公园里晨练,大妈们在社区跳广场舞,“白领”下班后相约踢球,跑友们“霸占”微信运动封面,篮球少年享受着三对三“斗牛”……这些零零散散的场景,折射出国人越来越爱运动。


百姓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需求,使得群众体育工作承载了更多使命。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中,第一次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说,如今的全民健身已经超越简单的强身健体,而是与经济、教育、文化、养老等事业相融合,形成了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首次对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前不久发布的‘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医、卫、体、食、药等8个方面对推进健康中国提出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位列其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李颖川表示,《计划》将全民健身定位于“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意味着在“十三五”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中,“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首次对接。


以往,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医疗、轻运动”的观念,甚至认为“健康中国”就是“医疗中国”。“在吃得越来越好、‘宅’得越来越深的当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居高不下,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容易引发亚健康和心理疾病,持续的锻炼不仅能改善身体的内平衡,而且能调情绪、减压力、强意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将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健康重心下移,将全民健身作为主动健康的手段,成为《计划》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发力点。在日前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援引了一个统计,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1元钱,就可以在医疗中减少7—8元的投入。


按照《计划》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四位一体,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全民健身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还将对社会和谐、培养健康心态、养成公平诚信和规则意识等有提升作用。”刘国永表示,“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全面对接,才有健康的个体、健康的家庭、健康的国家和民族。


全民健身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相比于“十二五”时期,《计划》的发展目标有一个突出变化,除了强身健体的要求,还提出“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李颖川说:“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体育、旅游已成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中长期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仅占GDP的0.64%,落后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比1%—3%的水平。同时,我国体育消费仍以运动服装、器材等“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水平偏低,全年人均消费仅为150美元。差距背后,是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全民健身被视为激活体育消费的“金钥匙”。


“按照世界发展趋势,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人对于体育、文化、娱乐的需求有一个飞跃,现在我国正处于这个阶段。”刘国永说,体育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关键在全民健身。目前徒步、路跑、骑行、足球等各类大众性运动健身项目空前火爆,极大带动了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场馆运营、体育赛事服务、体育用品制造等,为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注入了活力。


《计划》中指出,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业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使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在鲍明晓看来,全民健身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随着《计划》的广泛持续开展,体育产业的消费和投资空间不断打开,围绕全民健身的技能培训、赛事组织、运动伤病防治、运动营养品开发、运动社交平台运营、运动APP(应用软件)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等创新创业机会将不断增多。”

 

全民健身是国人幸福生活的基础


作为“十三五”时期群众体育的行动指南,《计划》首次提出使全民健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名片”。刘国永说:“希望全民健身成为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名片走出去,展示体育强国的力量。”


全民健身不只涉及体育,还具有教育、经济、社会等多元功能。无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各项事业,均与其息息相关。过去5年,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嵌入“十三五”国家发展大格局,全民健身被赋予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多重价值。李颖川说,全民健身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是保基本,继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二是补短板,结合扶贫攻坚对老少边穷地区加大服务供给,增加获得感;三是满足百姓多元健身需求,体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全面性。”


“这份《计划》突破了单一体育部门的框框,在‘全民’二字上做足文章,真正做到全民认同、惠及全民。提出这样新高度的目标,必有相应的繁重任务去承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元镇评价说。据悉,国务院出台《计划》后,全国省级群体干部培训班立即讨论、安排贯彻落实的具体事宜。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计划》建立在对‘十二五’全民健身计划全面评估的基础上,一条条有针对性提出,很多提法和措施都源自基层百姓的需求和建议。从国家体育总局层面,要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2016年预计出台19个文件。”刘国永说。


发展重点——大众健身将添哪些便利


“十三五”时期的全民健身该如何开展?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对未来5年的全民健身工作作出了总体规划。专家认为,《计划》起点高、立意新、举措实、亮点多,突破了单一体育部门的界限,在“全民”二字上做足了文章。


统筹建设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健身


把健身融入日常生活,让健身成为一种习惯,便利的健身设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计划》指出,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这次《计划》的一大亮点是场地这一章节,笔墨最多,写得最全。”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说。


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全民健身的瓶颈。刘国永认为,这次文件从3个层面提出破解方法:首先是增量方面,把更多土地资源用到体育锻炼、全民健身上;第二是盘活存量,将一些利用率不高的大型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废旧场馆设施改造成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第三是通过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增加体育场地设施。


刘国永说,各地在城市改造、拆迁、新建扩建过程中,是否贯彻落实《计划》要求,或者说落实得够不够,会通过住建部门进行督导,也会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另外,《计划》还拓宽了场地设施的思路和渠道,提出建设更多的户外健身步道、骑行步道等,把体育和园林、旅游结合起来,多方共同破解场地难题。


“当前,人们对健身的需求呈现差异化、多样化。年龄、职业、收入、地域、性格等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人对健身的不同需求。即使在一个家庭,不同成员的需求也可能不一样。”北京咏怀钟鼎文化公司总经理王兵说,在这方面,《计划》可谓细致入微,把各种情况、各种可能都考虑进来,不强求一致,不搞整齐划一,更加务实,更显人性化,“只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健身活动才能成为一项全民活动。”


着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计划》指出,强化全民健身发展重点,着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和重点人群、项目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元镇表示,《计划》首次提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了“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计划》中对青少年体育做了重点论述,不再是一笔带过,不仅强调了校园内的体育教育,还强调了对青少年儿童在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计划》中还对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都有涉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王兵说,《计划》把关注个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入一项项具体举措中,让健身更好地服务个人的成长。他举例说,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对残疾人,强调康复体育与健身体育并重,既照顾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又把残疾人作为正常人来看待;在全民健身运动会上,设立残疾人组别,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运动融合发展。这些都体现了对残疾人特殊照顾与平等尊重的有机结合。


刘国永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着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非常重要。包括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地方的项目、转移支付、政策引导等,都将促进各级政府更多地把资金向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投入。


足球和冰雪项目将发挥带动作用


《计划》明确将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放在了显著位置,做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卢元镇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过去,我们的全民健身只讲健身,甚至是只讲养生,做的动作都很简单,青少年都不喜欢。在这次的《计划》中,有了明确的运动项目,包括足球、冰雪运动以及其他项目,这是一次非常大的变化。”


不同年龄段的人健身方式有所差异,但对一个国家来讲,最重要的是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卢元镇认为,过去我们的学校体育走了一段弯路,如今让足球重新回归到校园,用具体运动项目的发展来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具有积极的意义。


和足球一样,冰雪运动如今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过去,冰雪运动主要是在东北,而且主要在黑龙江和吉林两个省”,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在筹办2022年冬奥会过程中推动冰雪运动群众性活动的开展,已经有一个“冰雪运动西扩南展”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在全国已经有30个省、区、市开展了冰雪运动,一些南方的省市建设了不少室内滑冰馆,一些低纬度高海拔山区也建设了滑雪场。


卢元镇认为,冰雪运动是一项门槛较高的运动,具有较强的休闲娱乐功能。有更多的人开始从事冰雪运动,说明我国在体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给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给全民健身拓展更加广阔的领域。


发展体系——全民参与锻炼 共享快乐健康


如今,国内各类赛事呈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多的赛事在百姓身边落地生根,带动更多的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针对不同级别的体育组织提出了发展要求和改革发展方向。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说,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多元共促的全民健身组织构架体系正逐渐搭建起来。


社会组织要发挥作用


这些天,首届北京冰球青少年选拔赛正在紧张进行。作为赛事主办方,北京市冰球协会此次在追求赛事科学性和专业性方面做出了新尝试:与芬兰冰球协会合作,由芬兰资深教练全程参与选拔。


2012年,北京市冰球协会成立,随后,从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联赛、中小学校际联赛的创办,到此次青少年选拔赛的“高规格”举行,北京市冰球协会在一次次实践中逐步找准了定位。去年开始,协会得到了来自体育部门的更多支持,在筹划北京冰球的未来时,视野更开阔,也更有底气。


培育、扶持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是《计划》提出的改革重点,也是体育部门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的发力点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生活在群众当中,发挥作用也是在群众当中,因此他们的作用发挥好了,《计划》的落实就更加有保障。”


不过从现实来看,如何激发基层体育组织的活力是个课题,需要政策及时跟进和不断完善。刘国永说:“比如政府购买服务这块,虽然有相关的文件,但是很多地方没有很好地细化落实。”他表示,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部门“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首先要找好领头人,其次要协助体育社会组织写好章程,并为他们提供基本保障经费,同时,对社会组织的监管、考核和评级不可缺位。”

 

部门联动应更加深入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推动了全民健身工作向社区、基层延伸。而此次“开门写《计划》”的思路更将这一机制前移至《计划》的编制阶段,渗透到《计划》出台的过程当中。


“编制《计划》过程中,我们向中央国务院各个部委,向全国体育系统,向各个社会单位征求了意见,组成了专家组参与撰写,还通过网络问需于民,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刘鹏表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联动,可以在全国更大范围内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更加贴近老百姓的需求。


以往存在的部门间协作“两张皮”现象要如何避免?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平认为,找到“抓手”至关重要。“以前,卫生部门关于助力全民健身的文件出台过不少,但都因为缺少抓手,推行过程缓慢。”李国平说,“健康中国的提出为体医结合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今后开具运动处方、将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成为趋势。”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李颖川认为,创新全民健身的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换言之,就是政府提供全民健身的基本场地、组织和活动条件,“保基本”;社会要发挥市场主体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多元”;市民要积极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享健康”。“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要共同发力、齐心协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李颖川说。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涉及全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政府责任、民生保障,又涉及社会组织、自愿服务,同时也与经济发展、公司运营、居民消费有直接关联。如何继续强化政府责任,切实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保障基本、激活中端、引导高端”应成为基本思路之一。


体系建立需多元保障


有数据表明,中老年人在全国健身人群中所占比例不低,甚至一度成为“主力军”。曾一度引发热议的广场舞扰民问题、社区居民与中老年健身人群的冲突问题,恰恰反映出这一群体的健身需求与窘迫的健身条件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如何为中老年群体提供更高质量、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成为有关部门在推动全民健身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细分不同人群、地区和项目,将服务做精做实,成为体育部门新阶段全民健身工作的特点之一。刘鹏介绍说,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计划》,国家体育总局将陆续制定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同时,鼓励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主动创新、体现特色。


在新的计划周期,制度和法律层面的支撑将为开展全民健身“保驾护航”。《计划》中明确提出,全民健身评价指标将被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的内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两个‘纳入’将大大提升全民健身的社会关注程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元镇说,“除此之外,《计划》还提出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过程中完善全民健身的相关内容,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权利,以及推动加快地方全民健身的立法工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开展提供更多法律保障。”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创新,将使全民健身的开展过程更完善、更高效。李颖川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将采取多种形式对《计划》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过科学制定、严格执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强化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


政策的支持、民众的关注将继续为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刘鹏说:“经济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对健康的追求,对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的重要诉求,这是推动全民健身发展最强大的动力。”


本文转载自人民日报社体育部,图片来自网络,原标题:重磅|解读《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合集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