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争相抢夺顶级赛事IP资源 做好国内运营是关键

相比于上一轮中国资本在全球掀起的矿产和能源并购风潮,这一轮国际并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爆买,而是侧重将资本和金融放在前端,利用他们异常敏感的嗅觉来把控风险。

2016-06-13 10:00 来源:华夏时报 文/张学光 0 130143


禹唐体育注:

欧洲杯赛场风云激荡,资本战场则在演绎另一番热闹。经过几个回合的博弈,苏宁最终拿下了意甲豪门国际米兰70%的控制权,这也是中国资本第一次掌控一家国际足坛主流俱乐部。


早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常年从事国际并购的富国富民集团董事长王世渝就向记者预测,“用不了几年,全世界很多知名球队都是在帮中国资本踢球。”当时,万达集团已经拿下马德里竞技20%的股权,意甲和英超也传出中国资本介入的消息。


无论是中国人均GDP跃升8000美元,还是国务院“46号文件”中关于培育5万亿体育产业的规划,都在预示着中国的体育产业进入到一个爆发式增长期。在这个基础之上,产业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将体育赛事资源和自身商业模式相融合,而资本则更多的是在抢夺核心资源,尤其是国际顶级赛事资源。


相比于上一轮中国资本在全球掀起的矿产和能源并购风潮,这一轮国际并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爆买,而是侧重将资本和金融放在前端,利用他们异常敏感的嗅觉来把控风险。


中国买家身影


从2014年开始,已经冠名中超3年的万达集团选择不再续签,转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向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输送中国青少年球员。


当外界寄希望于当年曾经创造甲A传奇的万达,能够在中超培育出一支新的俱乐部时,万达集团却转身在2015年初买下了西班牙马德里竞技俱乐部20%的股权,一个月之后,万达集团又收购了瑞士的盈方体育传媒集团100%的股权。


当时外界并没有看清楚万达集团在体育产业上的意图,直到去年年底,王健林才在一次公开场合说出他对于体育产业的想法,核心是首先要盈利。用王健林的话说:“靠社会投资、自己能养活自己,甚至能赚钱的才是体育产业,靠政府投钱才能活下去的叫体育事业。”


就在同一时间,更多的中国资本盯上了一些国际顶级赛事资源,相比于美国职业篮球、美国橄榄球大联盟这样拥有成熟商业运营的赛事,处于国际足坛巅峰的欧洲足球俱乐部要开放得多。


去年,包括意甲的AC米兰、英超的曼城和法甲的圣日耳曼等俱乐部,都传出了与中国资本合作的消息。而随后结出硕果的,一个是去年万达集团买下马德里竞技20%的股权,另一个就是今年苏宁买下国际米兰70%的股权。


不过在王健林看来,投资足球俱乐部仅仅是位于体育产业的C端,只有A端的国际顶级赛事运营和B端的代理这些品牌赛事转播权、营销权的公司,才是真正的高端。


“体育产业的核心就在于超级赛事的IP资源。”光大证券总裁薛峰也持有类似观点。


反观国内的中超联赛,其赛事运营和转播权、营销权上并没有太多的空间,而且在一些资本方看来,中超无论是外籍球员身价还是俱乐部运营,都有些价格虚高,加之一些系统性阻力、法制环境不成熟、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因素,并不被资本看好。


对于国际顶级赛事的运营,目前中国资本还难以介入,而在这些赛事运营的转播权和营销权环节上,继去年万达集团买下瑞士盈方体育100%股权之后,今年5月底,暴风集团又联合光大证券成立并购基金,买下了MP & Silva Holdings S.A.(MPS)65%的股权。


MPS联合创始人安德烈·拉德里扎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大部分国际上的体育产业主要收入还是通过付费电视,尤其是足球赛事,其版权收入中占比大约在80%左右,而中国可能是在世界上少有的能够通过免费的方式向观众提供顶级赛事现场直播的国家,媒体的收入来源则主要是广告收益。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化平台的推广,中国未来也可能会采用这种付费模式,而更多新资金和新技术的引入,也会让更多的人选择新的技术平台来观看体育赛事。”安德烈·拉德里扎尼称。


此前,来自于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旗下的体奥动力,就以80亿元的价格从央视手中抢下了中超联赛5年的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版权。


曾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工作了16年的马国力在今年4月份出任乐视体育副董事长,分管整个乐视体育,在他看来,传统电视依赖于广告收入的模式过于单一,而且每年的增长是恒定的,而互联网技术通过连接每一个用户,进而连接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线下活动,其所带来的盈利模式要比传统电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马国力表示,未来5年的时间,国内的体育集团也就三到四家的规模,除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之外,另外的两三家都是来自于互联网公司。


国内如何落地?


对于这些中国买家来说,抢夺国际顶级赛事资源并不是目的,在金融和资本的背后,如何组织好国内的运营,才是关键。


此前,中国在制造业国际化并购中积累的经验就是,中国30多年成长起来的工业化体系,相对于欧美几百年积淀下来的工业文明体系,在商业逻辑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并购之后的融合上也会出现诸多的不适。


正是基于此,王世渝提出,在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之前,应该先让资本走出去,也就是“金融在前,产业在后”,在完成了并购之后,再逐步地将其资源引入到国内进行整合。


在此次体育产业上掀起的全球并购风潮,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认为,中国的体育产业决不是资源导向的粗放型产业,单纯的买买买,而是要更多地引入国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系统,营造和培养中国乃至世界体育产业的生态系统。


“以中国人的消费特性,如果你单纯拿一个内容向用户收费,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在思考是否可以把互联网网民愿意付钱的模型在体育产业里面进行实验。”在刚刚进军体育产业的暴风集团董事长冯鑫看来,这显然要比照搬欧美的经营模式更现实。


在此次买下国际米兰的控制权之前,苏宁早在3年前就已经买下了互联网视频播放平台PPTV,而这些互联网流量最终的受益者,则是苏宁运营多年的电商平台。


在足球俱乐部的运营模式上,传统的商业模式都是依靠商业赞助,其中一些顶级俱乐部,可以通过年轻球员培训等技术输出以及一些品牌文化上的输出,而在教育和商业开发上,需要以俱乐部为平台培育一套完整的球迷体系。


万达集团在入股马德里竞技俱乐部之后,获得了五项承诺,主要内容都是帮助中国青少年球员的培训方案,包括在马德里新建青训中心,在中国开办足球学校,选拔优秀球员进入马德里竞技的一二线球队。


据悉,青训在体育产业中,具有极强的落地性,而青训项目所针对的人群,也是目前中国体育人口最为集中的院校学生。


2015年,万达集团以6.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世界铁人公司之后,随即开始推动该品牌在中国的落地,今年的10月和11月,这项赛事将率先在合肥和厦门举行。而此前已经有媒体传出消息,距离合肥市60多公里的巢湖市有意引入万达体育城项目,占地2000多亩,计划打造成合肥世界铁人三项赛的会址。


除了万达所力推的线下运营模式,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更注重的是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


在华人文化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徐志豪看来,这种技术上的革新,一方面是赛事观赏体验的创新,类似于VR技术的引入,另一个是通过一些设备和科技帮助体育爱好者缩短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不再觉得专业体育仅仅是观赏性,而是可以日常参与其中,由此而带来一些商业的机会。


本文转载自华夏时报,原标题:5万亿体育产业是下一个风口 中国资本满世界踢球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