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气膜体育场馆的发展如何?到底还缺什么?

2006年,北京市朝阳公园网球中心,一个没有任何钢架支撑结构的体育馆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在那时,这个颇具现代科技感的体育馆一度被理解为一种行为艺术。

2016-05-24 09:26 来源:新浪体育 0 45374


禹唐体育注:

2006年,北京市朝阳公园网球中心,一个没有任何钢架支撑结构的体育馆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在那时,这个颇具现代科技感的体育馆一度被理解为一种行为艺术。而十年后的当下,气膜体育场馆对中国而言已不再那么陌生。北京中建恒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国家一级建造师李丹阳甚至用“爆发”二字总结气膜体育场馆在国内的发展。 


“密闭”,既是限制,也是优势


向阳不仅是中国气膜建筑发展的亲历者,更是国内结构膜建筑成熟的见证者。现任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常务理事的他告诉记者,结构膜建筑在中国的起步要远远早于2006年那个时间节点。“应该在1996年左右,国内开始有结构膜建筑。”他回忆说,“气膜建筑只是膜结构建筑的其中一种形式。”


据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薛素铎介绍,根据膜材及其相关构件的受力方式,膜结构建筑分为整体张拉式、骨架支承式、索系支承式、空气支承式四种结构,其中空气支承式又分为气承式、气枕式和气肋式三种充气结构。“我们日常所说的气膜体育馆一般是指气承式体育馆。”薛素铎解释说,“同普通建筑相比,气膜建筑有着造价低、设计建造周期短、节能环保和运营维护费用低等优势。”


向阳则把气膜建筑和普通膜结构建筑的区别概括为“密闭与否”。“从本质上说,气膜建筑最大的不同就是充气。具有密闭充气空间的就是气膜建筑。”他如是说,“这也就决定了气膜建筑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目前是以馆为主,尤其是羽毛球馆、网球馆居多。”



密闭既是气膜体育场馆发展的限制,却也造就了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是环保。为了保持气压平衡,气膜体育馆需要保持相对密闭,因此场馆内外的空气交换就比较少。在寒冬和酷暑,气膜体育馆可以通过比较少的能源消耗维持馆内的温度。”李丹阳总结说,“同样是由于密闭环境,空气中的大量污染物都能够被过滤或阻绝在场馆外。即使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北方冬天,我们实测的馆内PM2.5也可以维持在10左右。除此之外,气膜体育馆同样很适合高原地区。由于有维持内压的充气装置,因此馆内可以维持较高的含氧量。”


需求爆炸式增长,但目前还远远不够


近年来,国内体育场馆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气膜场馆凭借其成本低、建造快、环保绿色的优势搭上了中国体育场馆发展的快车。据《中国体育气膜白皮书》统计,截至2015年国内体育用气膜建筑面积已超过33万平方米。“普通的体育馆建造起来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但气膜体育馆也许只需要一周的时间。低廉的成本让企业的投资回收周期变短。”薛素铎将2011年定义为气膜体育场馆发展的转折点,“从2006年至今,气膜建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年。但是真正谈得上快速发展,是在2011年之后。”



李丹阳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最近几年,我们接手了几十个气膜场馆的项目。”他说,“可以说,近三年气膜场馆的发展是爆发式的。”但即便如此,在薛素铎看来气膜场馆的数量仍“远远不够”。“和之前相比,我国气膜体育场馆的数量有了很大提升。”薛素铎直言,“但同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相比,这个数量还差得多。当然,这同样意味着发展潜力。”


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蕴藏的无限潜力让企业纷纷加入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北京约顿、今腾盛、中天久业、今盛杰等在内的十几家企业,在这片“蓝海”角逐起伏。经过10年的发展,国内气膜企业正逐步崛起。其中,北京约顿气膜的市场份额最高,占中国气膜市场总体数量的44%,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



“欧美国家经济水平更高,起步更早,核心技术在此前的确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但经过10年的发展,国内企业正在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向阳介绍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国产膜材却是国内企业不折不扣的短板所在。李丹阳指出:“生产、安装等环节我们的问题不大,但气膜建筑膜材是核心。在施工建造过程中我们发现,国产膜材在色泽的耐久性方面有些问题。”薛素铎也坦言,“膜材是国内企业的弱项。从工艺和质量上同进口材料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弥补这个差距需要时间和过程。”


除了膜材亟需研发创新,不断下探的成本也应引起国内企业的重视。“国内市场的竞争太激烈了。国内企业把价格压得很低。受成本限制,大家的目标大多是建出来,而不是建得更好。”向阳直言,“品牌没有溢价能力,是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


标准缺失却正在建立的路上


同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气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却相对落后。“2004年我们推出了第一本《膜结构技术规程》。2015年我们推出了编号为CECS 158:2015的修订版,其中新加入了关于气膜产品的规范,今年的元月一日正式施行。但坦白讲,关于气膜建筑相关的标准并不是非常完全。”薛素铎说。


作为气膜建筑的设计者,标准与规范的缺失是李丹阳工作中最大的困扰之一。“2006年到今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总体来说,气膜场馆算是一个比较新的产品。因此从产品、到施工、再到消防,规范与标准都有些模糊。很多企业在边缘游走,算是打擦边球吧。”李丹阳坦言,“新修订版的《膜结构技术规程》大多还是根据普通膜结构建筑进行规范,但气膜建筑有它的独特性。我们在一些项目的建造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规范,只好再进行专项论证。所以,我们也正在积极促成制定气膜建筑这个细分领域的规范,但这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完成。”



对李丹阳而言,行业协会的行动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行业规范的制定是由行业协会牵头、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完成。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的积极表态无疑算是利好消息。“随着气膜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我们要专门针对气膜建筑建立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准则、符号术语、设计规定、材料选用、链接构造、制作安装、工程验收、维护保养等内容都会纳入其中。”


不过可喜的是,根据,在2015年,约顿气膜已经取得了发明专利“一种气膜建筑控制系统”(专利号:ZL 2011 1 0237683.9),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气膜核心技术发明的专利——这也是中国气膜行业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也意味着国内气膜行业的优秀厂商已经真正掌握了气膜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事实上,欧美国家已经有了针对气膜行业的标准。我们在制定的过程中肯定会参考大量文献,其中就要包含欧美国家的标准,但在具体成型过程中,我们要考虑落地问题,要让标准更接地气。同时,同国际标准的接轨也会让我们的企业有机会走出国门,去海外市场一展身手。”薛素铎表示。


普及从求大到变小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体育场地总数量已达169.46万个。而《中国体育气膜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气膜体育场馆数量仅为133个。“同普通体育场馆相比,气膜体育场馆的数量连万分之一都不到。”李丹阳笑着说,“事实上,认知度不高是气膜体育场馆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百姓习惯在开放式的体育场馆健身,这是多少年来的习惯。”向阳说。而在李丹阳看来,缺乏了解是导致民众对气膜体育场馆认知度低的原因所在。“使用过气膜体育馆的人们都觉得很好,因此这不是一个认可度的问题。老百姓只是不了解而已。”李丹阳说,“之前,气膜体育馆大多在学校、体校等封闭单位,百姓接触不到,所以就不能了解。现在在北京奥森公园、朝阳公园等公共场所已经有气膜体育馆了,民众可以亲身体验。这对气膜场馆的普及有很大意义。”



薛素铎则指出了气膜体育场馆普及之路的另一种可能——由大变小。“想要普及气膜场馆,必须要让它进入街道社区。因此,气膜场馆不要求大,要变小。现在很多气膜场馆太大了,一个馆里有20块羽毛球场,这样的要求街道社区达不到。”薛素铎说,“但为什么不去建造一些只有一两块球场的气膜场馆呢?让老百姓先用起来,他觉得好用了,自然就普及了。设计建造快、利于拆卸搬迁本来就是气膜体育馆的优势嘛。”


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同样是气膜场馆普及慢的原因所在。“在体育气膜品类应该覆盖到的主流的电视媒体、体育媒体、财经媒体平台上,除了北京约顿气膜富有情怀与创意的内容之外,试问,你还曾见过哪些气膜类企业的广告?”李丹阳说道,“当然,这多少也与这个行业目前没有直接对应的、强有力的宣传推广途径有关。”


如果说缺乏广告宣传是由于企业财力不足尚可理解的话,那么如此节能环保、便宜高效的场馆没有得到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广,则有些出乎意料。考虑到46号文件提出的2025年人均2平米健身场地的硬性指标,气膜场馆受到的冷落更是令人不解。


李丹阳指出了其中的奥秘:“只有当国家认为这是一个绝对安全的行业时,宣传推广才变得可能。所以说回来,核心问题还是规范和标准的建立。”


本文转载自新浪体育,原标题:气膜体育场馆在国内的发展如何 到底还缺失什么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