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解读中国跑步者群像 存在哪些共性又有哪些消费理念?

从不断涌现的路跑及越野跑赛事,到连年递增的跑团数量与规模,当人们一再谈起全民跑步的风潮时,这项运动已经历了从健身习惯转向社会现象的质变。

2016-05-18 11:10 来源:文汇报 记者/谢笑添 0 41720


禹唐体育注:

过去两年,就连国内关于“跑步热”的探讨,也已与这项运动本身一样成为一种时尚。从不断涌现的路跑及越野跑赛事,到连年递增的跑团数量与规模,当人们一再谈起全民跑步的风潮时,这项运动已经历了从健身习惯转向社会现象的质变。


然而,在这国内跑步市场进入井喷式发展的当口,无论学界抑或主流舆论对中国跑者人群的认知与理性分析却颇为有限。在这些因同样的健身偏好而被划归于同一群体的爱好者中存在哪些共性,他们又有怎样的消费理念?为解开这些疑惑,文汇报体育工作室旗下《上海跑步者》微信公众号,与跑步类网站《爱燃烧》、《虎扑跑步》联合发起《2015中国跑者调查》,旨在用数字拆解这股“跑步热潮”。最终,本次调查共收到来自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有效问卷10263份,其中上海地区样本数量达到了2841份。


初跑者占女性八成


在成为主流的社会现象前,“跑步”这一词汇就已频繁出没于作家们笔下。美国女作家奥茨曾说,当自己在工作中陷入“沮丧、绝望”的“结构性问题”,就会以跑步的方式舒缓创作上的瓶颈。在传统的观念中,精英阶层对这项运动更为偏爱,此前国外甚至有社会学家表示,在人均GDP达到一定数值时,社会即进入了“跑步时代”。


无论这样的观点是否存在偏颇,本次调查的结果确实验证了高收入、高学历人群才是跑者群体的主力军。在全国逾万名参与调查的跑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68.65%,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人群比例则不到27%,在上海,这一比例仅为11.87%。整体而言,女性跑者受教育程度略高于男性,而后者的经济收入则更高一些。


客观而言,要以数字量化“社会压力大”这样极富主观色彩的感官认知并不容易,我们也无法粗暴地将其与对跑步的偏爱划上正相关的联系。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跑者群体的职业构成中,IT、金融、加工制造这三大公认的高强度、高压力行业的从业者的确占据了主流地位。颇为有趣的是,不同地区间的政府及非营利机构工作者中,有跑步习惯的人群比例浮动较大。从上海的数据来看,该领域从业者在跑者中的占比仅仅6.83%,远低于10.32%的全国水平。


毋庸置疑的是,促成“跑步热”流行的原因绝不仅是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从性别比例来看,如今全国跑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接近“七三开”,而在上海则为6比4。其中,男性多为30至39岁的已婚人士,女性则更多以介于20至29岁的未婚人群为主。如果说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重压力的前者还能说明此前关于社会压力的猜测,那么后者的涌现则另有原因。近两年来,不少主流运动品牌都将女性跑步作为宣传卖点,国内女子跑步赛事数量也逐年递增。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全国女性跑者中,跑龄低于两年的比例高达81.7%。


跑步仍是孤独的运动


与设计问卷时所预期的一样,从跑步习惯而言,男性跑者在周跑量、单次跑量、跑步频率上均领先于女性跑者,后者中每周训练量不足10公里的轻度跑步爱好者比例高达31.9%。然而,在跑团文化方兴未艾的当下,近七成的跑者依然习惯于独自奔跑的事实,却多少令人有些始料未及。即便多数人的跑步时间都集中在傍晚与晚饭后的时光,但对于他们而言,跑步依然是一项孤独的运动。


在跑者最爱的训练地点中,城市公路、操场跑道与公园依次占据前三位,而在家中或健身房中锻炼的跑者不过6.21%。若要将其归结为社会压力的原因同样牵强,毕竟在国内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间,独自跑步的跑者比例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一切很可能只是出于这项运动本身特质的原因。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跑者们对于社交网络的偏爱。调查中,接近九成的受访者有使用具有社交功能的移动端跑步应用程序的习惯,而在此前尼尔森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则提及,六成以上的App使用者会将自己的跑量、配速等图片数据分享到社交网络。


“跑步伤膝”非无稽之谈


虽然跑步爱好者们运动时偏爱独行,却不得不面临着同样的考验——伤病。在“跑步热”尚未流行开时,“跑步伤膝盖”的说法即已在坊间流传。尽管此后不断有海外的运动医学研究机构宣称,这样的认知纯属偏见,但至少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偏见却多少有一定的道理。在全国逾万份调查数据中,存在着膝盖不适症状的跑者数量高达36.8%,成为跑者群体中最易发的病症,而骼胫束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跑步膝”发病率也高达16.6%,仅次于膝盖不适、水泡以及指甲脱落变黑。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中,全国15.7%的跑者从未受到伤病困扰,而在上海这一比例高达19.02%。部分人士将沪上跑者的相对健康归结为伤病防护等信息的流通发达,以及较高的初跑者比例。然而数据却证明,后一个推测难以成立。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无论跑龄是在2年以下、3到9年抑或10年以上,健康跑者的比例都在15.5%左右浮动,真正影响跑者健康程度的则是训练量的不同。在所有跑者中,周跑量不足10公里的轻度跑步爱好者受伤概率最低,而伤病现象最严重的却是周跑量10到50公里的群体。该群体中大量由介于入门与进阶间的跑者构成,在初期盲目增加跑量是其伤病率高发的潜在原因。


消费市场得到有力刺激


过去一年,中国跑者人均购买跑鞋数量达到2.81双,价格介于500至800元的中端产品最受青睐,而用于跑步服饰的花费更是高达1712.86元。毫无疑问的是,“跑步浪潮”的到来是对该领域消费市场的有力刺激,而那些对市场反应迅速、对目标人群定位准确的品牌也的确尝到了红利。


从全国整体的跑鞋市场而言,亚瑟士依旧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市场份额接近六成。在全国多数城市,这一日本运动品牌同时成为男性与女性跑者的最爱,上海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逾千份的申城女性跑者样本中,耐克更受青睐,而这也与耐克近年来在沪上发起的诸多女性跑步训练营等活动及大量推广不无联系。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萨洛蒙与圣康尼的案例中,这两大品牌间有着诸多共性,同样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却又同样是新近才进入国内市场。在全国,这两大品牌仍然鲜有建树,但在作为其打开中国市场突破口的上海,它们的市场份额却超过了唯一能在全国数据中跻身前六的本土品牌李宁。


除良好的时机外,品牌的成功也源于对目标人群需求的契合。并不出乎意料的是,在选择跑鞋时,除舒适性、缓冲性及品牌三大基本需求外,男性与女性有明显差异。前者更注重性能,后者则偏重款式。正如主打设计的耐克在上海女性跑者中的成功,与主打性能的萨洛蒙在上海男性跑者群体中的声名鹊起。


尽管如今国内跑者数量依然在快速增长,但随着近年来跑者心中各品牌形象的渐渐确立,未来留给后来者发力的空间或许会渐渐萎缩。只不过,在欣欣向荣的跑步市场中,专业设备领域仍存在着盲区与潜在的爆炸式增长的理论可能。根据调查,在运动手环与运动手表市场,小米和佳明均占据着绝对主导,但在国内有着佩戴运动手表习惯的跑者不足五成,拥有运动手环的更是仅有三分之一。这些设备并非跑步时的刚需,但随着国人科学运动理念的不断提升,或将在不久的未来迎来增长。


本文转载自文汇报,原标题:用数字解读中国跑步者群像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