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低变现能力弱,斯诺克未来发展困难重重

如今球迷关注度持续下滑,赞助商逐年减少,本届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甚至连媒体关注都不如从前,赛事奖金与网球、高尔夫等运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斯诺克这项运动的未来困难重重。

2015-09-22 12:20 来源:综合自体坛周报(文/特约记者谢泽畅)、青年报 0 57277


禹唐体育注:

上海大师赛已经办到了第9年,球市算不上红火,但也不差,毕竟这个赛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众群。但如今的斯诺克正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如今球迷关注度持续下滑,赞助商逐年减少,本届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甚至连媒体关注都不如从前,赛事奖金与网球、高尔夫等运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斯诺克这项运动的未来困难重重。


前几天报道上海大师赛的某记者在网站上吐槽赛事受到媒体冷遇,报道赛事的记者只有寥寥数人。看到此文,作为自2008年就开始不间断报道上海大师赛的记者,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是感慨万千。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啊?”首先回荡在记者耳畔的就是那首《那些花儿》。此时此刻,当记者正在上海大师赛新闻中心撰写本次赛事最后一次报道的时候,能容纳40人的偌大空间里只是零零散散地坐着十几个人,而其中不乏国际台联和负责赛事服务工作人员,真正的专业斯诺克记者只有区区几位,而8年来曾经一同战斗过的同行朋友们,这时候恐怕就像歌中的另一句歌词一样——“我们就这样,各自在天涯”。


记得两年前,前著名国际级裁判,同时也是记者好友的诸瑛,特意在上海大师赛期间来到新闻中心,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她带来了亲手制作的喜糖马卡龙,一一分发给在场的二三十位记者,大家纷纷送上祝福并合影留念,那恐怕是近年来这个工作间最热闹的一回。而从那以后,诸瑛也渐渐远离了斯诺克赛场,并从公众视线中消失。


据上海大师赛负责媒体接待的朱小姐介绍,今年报名的记者并不少,签到表足足有四张,记者在签到时也顺手翻看了一下,发现依然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报名,但是开赛前两天的签到率非常低,朱小姐当时的说法是,可能因为丁俊晖的比赛还没到。但是从上周二开始,小丁打了三场比赛,坚持到最后新闻发布会的依然只有几名记者,正儿八经提问的更是凤毛麟角。


一位来自北京广播媒体的资深老记者风尘仆仆地赶来,发布会上提问之前先表示了一番对于丁俊晖的重视,强调了此行的目的就是专程来看他的比赛。然而这场比赛之后,她就匆匆离去,没了踪影。


环顾周围,除了一些门户网站、专业台球网站和少数几个上海当地媒体之外,已经难见当时众多朋友济济一堂的盛况。早几年,央视曾派出相当可观的转播及节目制作团队,各地方电视台、都市报的记者也会来捧场,我还记得,香港NowTV还曾派出报道团队。但如今,除了网络视频媒体的加入,各条媒体线上的报道力量都在萎缩,专业的文字记者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都是兼着报道其他更热门的项目。时不时在网上依然看到他们的文章,大多也都是观看电视直播后的赛况或电话网络采访,但更令人唏嘘的是,曾经文笔非常优秀,对着斯诺克这样相对枯燥的运动依然做出不少锦绣文章的朋友,如今已经转行!


在英国,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十年前,我在北京中国公开赛与《泰晤士报》专职斯诺克记者菲尔·叶茨相识,但没过几年他就转战高尔夫赛场。去年还来到上海的资深自由撰稿人海克特·纳恩斯,今年也缺席了,他的《斯诺克内幕》博客网站除了上海赛前的预测之外,再也没有更新。


客观来说,上海大师赛创办9年,在各方面的专业程度都在加强,媒体接待也是非常用心,但今日之“冷遇”,一方面是整个媒体大环境受到影响的原因,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源于斯诺克长久以来所一直面临的市场化挑战——关注度虽高,但商业化程度不足,媒体变现能力弱。


从观众到大师,斯诺克上海大师赛让人感觉有些高冷,甚至整个斯诺克运动都有这种属性,可现任的世界斯诺克主席赫恩上任后就一直希望改变现状。1985年丹尼斯·泰勒和斯蒂夫·戴维斯世锦赛决赛曾吸引了多达1850万的现场和电视观众观看,那是这项运动的黄金时期,而如今球迷关注度持续下滑,赞助商逐年减少,本届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甚至连媒体关注都不如从前,赛事奖金与网球、高尔夫等运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斯诺克这项运动的未来充满阴霾。


赫恩一直希望斯诺克能重现当年的辉煌,他曾在飞镖界就完成过这样的壮举,但斯诺克的改革困难重重。赫恩热衷于改革,斯诺克的一大问题就是比赛节奏太慢,耗时过长,这与当今体坛的比赛快节奏的趋势背道而驰,但赫恩也只能对赛制赛程进行一些小修小改,比如除了世锦赛,大部分比赛在决赛或半决赛之前采取7局4胜或者9局5胜的短局制,上海大师赛就选择了9局5胜的赛制,却无法做到根本意义上的改变。为了加快赛事节奏,赫恩曾主导了限制每局比赛中的暂停次数,但仅仅这个举措,都引起了大部分选手的不满,如果要对每局限时,或者限制斯诺克次数,这样改革,那绝对是“离经叛道”的做法。


包括上海大师赛期间许多上海观众也并不在乎赛制的改革,他们觉得很习惯现在的节奏,不需要做出改变。问题是,这样的赛制很难吸引新的球迷来到现场观看,推进赛事的发展。


中国市场是赫恩和世界斯诺克协会非常看重的一块,每年已经有5项赛事在中国举办,除了英伦三岛之外,算是斯诺克赛事最密集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台球基础虽然蓬勃发展,中国选手通过外卡参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可除了丁俊晖之外,却没有第二个大明星出现,也缺乏新的刺激点。对于赫恩来说,无论是斯诺克运动,还是上海大师赛,要有新的突破,改变高冷属性,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综合自体坛周报(文/特约记者谢泽畅)、青年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体坛周报原标题:斯诺克上海赛遭媒体冷遇 商业化低变现能力弱

青年报原标题:斯诺克难改“高冷”属性 未来发展或充满阴霾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