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刘翔只是大时代的小人物 无法升腾为精神图腾

时代成就了他,也让他承受了无数非议。说到底,很多人眼里的“传奇”,只是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

2015-04-05 17: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文/梁军 0 29712


禹唐:

相比姚明的自然,李娜的淡定,刘翔的退役新闻显得有些悲情,这个曾经万人景仰又在非议中“挣扎”了7年的男子终于还是要退役了。回想这十年,刘翔更多的是被人们解构成一种满足外界猎奇心态的“消费品”,舆论让他无法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其实,他只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小人物罢了。


姚明云淡风轻地退役了,李娜退役时也很淡定,如今轮到了刘翔。和姚明、李娜不同,刘翔曾承载着奥运金牌战略的符号价值;和姚明、李娜不同,刘翔并非在“万人景仰”中功成身退。时代成就了他,也让他承受了无数非议。说到底,很多人眼里的“传奇”,只是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


体制反思


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刘翔?


刘翔得益于举国制,但举国制也耽误了更多刘翔出现


2004年8月28日,雅典奥运会田径赛场上,来自中国、年仅21岁的刘翔能站在男子110米栏决赛的跑道上,已算是当惊世界殊。因为在世界田径赛场上,尤其在直道短距离项目上,黄种人一直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更令外界石破天惊的是,刘翔第一个跑过终点,并以12秒91平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刘翔的成功 离不开举国制的功劳


必须承认,刘翔的诞生是举国体制的优势。无论在中国校园还是社会,田径运动属于一片荒漠,真正好的苗子只能在很小的时候被挖掘,沿着少体校、地方体工大队,乃至国家队的轨迹成长。这就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制,将大量的资源用在个别体育精英的培养上。刘翔很小就进入少体校,他的竞技轨迹只有一次变奏,就是被孙海平发现从跳高改练跨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田径项目上,依托举国体制,不仅诞生了刘翔,还诞生了女子中长跑的马家军、前世界跳高冠军朱建华。可以说,在田径场上每隔一段时期冒出的天才都来自举国制。


然而,也有人反思举国制是否存在弊端。在倾举国之力挖掘、培养刘翔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其他地方的“刘翔”?中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不可能只有一个刘翔。“还会不会有刘翔这样的苗子?”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田管中心领导阚福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遇到这个问题,当时他的回答充满着乐观,“应该还有(刘翔这样的苗子)。”然而,距2004年雅典奥运会过去了11年,刘翔的接班人依然是空白,其间出现的纪伟、谢文骏等后来者,已被证明无法成为第二个刘翔。


体育资源重新分配 或能出现第二个刘翔


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普及率、没有达到一定量的人口“积累”,刘翔退役后的后继无人并不稀奇。体育社会学教授卢元镇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刘翔为例,我想问问,中国男子110米栏除了他,还有谁?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中国田径突然冒出一个天才后,随着这个天才的退役,这个项目也就‘死’(后继无人)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当出现刘翔这样的天才后,一方面我们会把投入集中在这一个人身上;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地方眼看着在这个项目上无法竞争,也就放弃了培养。这就是精英竞技体育的症结所在,它剥夺了其他人参与这项运动的权利。”


如何迎来第二个刘翔?客观地说,我们还离不开举国制,但发现和培养刘翔的路径或将多元化,随着中国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随着体育资源被重新分配,随着社会体育和校园体育的开展,第二个刘翔的出现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


文化反思


为何刘翔没能“复制”女排?


无法升腾为精神图腾,他只是时代的镜像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登上世界巅峰,姑娘们在国际赛场上的打不垮、摧不烂的拼搏精神感动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国人。女排精神最终升华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成为感动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让当时的大学生们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民族最强音。


一方面被期待 一方面又被猜疑


在那个年代出生的刘翔(1983年出生),还感受不到那种正能量。而当他在竞技场上扬名立万之际,时光已经带我们进入21世纪。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平了世界纪录;2006年在瑞士洛桑以12秒88打破世界纪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跌倒,“出师未捷身先死”;随后经过一年多的康复,回到赛场又技惊天下;接着又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重演北京奥运会上的诡异“剧情”……刘翔一路走来留下的轨迹,贯穿着传奇和神秘,却始终让世人难以从中挖掘出精神层面的价值。一方面,他被人期待;一方面,他又被人猜疑。关于刘翔,坊间从未达成共识,在争论中,刘翔变成了问号。


的确,刘翔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他长期被人关注,不仅取决于他在赛场上的“纵横四海”,还在于有关他的猜疑是用来“消费”的。比如,刘翔与某女记者的关系被外界不断恶搞,搞得这名女记者连微博都不敢更新了。当刘翔对外公布了妻子葛天后,后者迅速被“人肉搜索”,甚至其情史也被扒了出来。此时的刘翔在人们眼中,早已不是那个创造奇迹的竞技英雄,而是一个被各种八卦缠身的娱乐人士。


一方面想再崛起 一方面又被过度“消费”


难道说,刘翔自身不想成为感动国人的精神领袖吗?或许不是这样。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忍着伤上阵,无法比赛退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伤了,这次没有退赛,但冲到第一个栏架时就跌倒了。这本是体现一个运动员不放弃、努力拼搏的镜像,但刘翔在两届奥运会上几乎重复同样的“摔倒”,世人揪心过后,不免产生疑问——既然赛前有伤,为何还要坚持比赛?既然夺标无望,为何还要站在赛场上,让蒙在鼓里的世人见证所谓的“悲情”?难道,这都是设计好的“剧情”吗?这样的“剧情”到底是来自上级的金牌压力,还是赞助商的危机公关?


说到底,刘翔终究是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刘翔没有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是因为刘翔被解构成一种满足外界猎奇心态的“消费品”。刘翔没有成为时代的精神领袖,还在于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人已经反思奥运锦标主义,奥运会不再是为国争光的唯一担当,刘翔在赛场上无论是否跌倒,也难以使他成为精神巨人。


刘翔更像是一面镜子,他的影响力所产生的各种效应,折射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多元心态。竞技场上,还会诞生如姚明、李娜和刘翔这样的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吗?答案是很难。因为随着大众对体育全然不同以往的认知,随着刘翔退役,中国体育很难再出现被全民长期关注的体坛偶像了。


解读刘翔其人


一个猜不透的矛盾综合体


个头没有姚明高,刘翔思维的高度也没有姚明那样充满着哲人的思辨;个性不如李娜那样棱角分明,刘翔却无时无刻不张扬着自己的古灵精怪。这么多年关注刘翔,总会感到他距你很近,又离你很远,对立统一,充满矛盾,像个传说。


角色定位的冲突:身份属体制内,个性却像体制外


姚明和李娜在运动生涯中都脱离了体制,实现“单飞”。刘翔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体制。一般而言,体制内的运动员都少言寡语,为了回避社会的关注,极力将自己的隐私和个性隐藏起来,埋头训练,在赛场上取得成绩就足够了。同样作为体制内的刘翔,却不是这样,他似乎是长期游离于体制外,突然进入体制内一样,还没有学会掩饰自己的个性。


2009年9月20日,上海田径大奖赛,这是刘翔北京奥运会受伤后的首战。赛前,教练孙海平直言刘翔状态一般,能跑到13秒50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想到,刘翔复出后首战就跑出13秒15的世界一流成绩,夺得亚军。所有观看那场比赛转播的人都不会忘记,比赛前,站在起跑线上的刘翔面对镜头扮着各种搞笑的鬼脸,当时谁也不知道,刘翔展示出的是一种自信和放松。刘翔如此张扬的性情,体制内的运动员还难以找出第二位。


大众评价的矛盾:出色的跨栏选手,还是出色的演员?


刘翔参加过三届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成就了奥运冠军之名,但在随后的2008和2012两届奥运会上,刘翔都因伤退赛。应该说,刘翔与其他运动员一样,能赶上四年一届的奥运会非常不易,即便有伤在身,也想着冒险搏一下,或许会有奇迹发生。两届奥运会失利后,刘翔都做了手术,尤其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刘翔跌倒后,一条腿已经不能动,的确令人揪心。


但在北京和伦敦两届奥运会上,官方并未就刘翔的伤势做详细的说明,也没有就此展开追责。尤其对外界的“假退真演”等质询,缺乏负责的沟通,舆论上出现了对刘翔不利的评价,认为刘翔要么是自愿,要么是被迫,上演了奥运会上的“苦情戏”。至此,刘翔有了“演员”的称谓。客观地说,外界存在这样的认识,对刘翔是不公平的。


关注与被关注的错位:关注他,他闪了;忘了他,他却回来了


既然无法回避关注,就只能接受,但刘翔似乎总喜欢跟外界开玩笑,捉迷藏。他的一举一动经常与外界的预期发生错位。这样的错位让刘翔给外界既带来惊喜,也带来错愕。


其一,我们不知道他的时候,他以最强烈的表现让我们关注,比如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辈一夜间大红大紫;其二,当我们要忘记他的时候,他却再次强烈地回归,让我们恢复了记忆。比如2009年9月份的上海田径大奖赛,刘翔消失一年多后,首次复出一战成名;其三,当我们对他满怀期望时,他却在2008年奥运会和2012年奥运会上两次留给我们失望和不解。刘翔就是这样一个偶像,永远猜不透。


也许,发生在刘翔身上的种种矛盾现象,都缘于他鲜明的个性与他所处身份之间的冲突、纠缠。一边是想振翅飞翔的80后新新人类,一边是无形的压力和不可回避的约束。而今,刘翔到底是怎样的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在田径场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祝福刘翔,从此可以轻松地生活。


原标题:媒评刘翔:大时代的“小人物” 猜不透的矛盾综合体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