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体育变局之年 改革已经破题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2014年的中国体育,也许是一个“变”字。站在新年的门口回望2014中国体育,变的愿望与思路、变的节奏与方式,从未如此强烈而真实。

2015-01-04 11:10 来源:人民日报 0 115078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2014年的中国体育,也许是一个“变”字。站在新年的门口回望2014中国体育,变的愿望与思路、变的节奏与方式,从未如此强烈而真实。上至国务院层面的宏观部署,下到民间涌动的体育热潮,体育变局之年,既通了“天线”,更接了地气。中国体育的发展基础、发展观念、发展形态,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深化体育改革的天时、地利、人和,已在2014汇成大潮。


体育变局之年,为什么是2014?某种意义上看,是时势使然。经过30多年发展的中国体育,已经碰到了传统模式的天花板。奥运战略创造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骄傲的辉煌,但在如今的多元社会中,人们对体育的期待与需求已不仅止于奥运金牌带来的感受。体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变得更为丰富,也变得更加“平常”——不仅存在于高大上的世界顶级赛场,更是平常生活里的有机组成部分。


回望2014,大赛带给人们更多回味。南京青奥会致力于将体育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体育之于成长的综合价值,远非金牌所能承载。仁川亚运会再一次验证了中国竞技体育的雄厚家底,但三大球一金未得更掀起轩然大波。尽管有几支球队未派最强阵容的客观原因,但三大球积弱的现状,依然激起人们对竞技体育发展结构的深入反思。


回望2014,足球这个令国人爱之深、责之切的运动,正在展开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校园足球没有“出线”的高调目标,却有着为足球扎根固本的深远影响。从“出线足球”到校园足球,是对过往扭曲的足球发展目标与思路的纠偏,也是回归足球本质规律、复原足球社会价值的务实之举。


回望2014,民间体育热潮已成澎湃之势。雾霾中开跑的北京马拉松固然令人纠结,日渐壮大的“跑马”大军更是令人惊叹。微信朋友圈里,亮亮自己今日“足迹”的越来越多;日常交往中,跑步、自行车等运动已成为“以体会友”的热门话题。对于大众来说,“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这句奥林匹克的名言,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而触手可及。


回望2014,令人最感振奋的,无疑是国务院于10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体育发展规划了清晰有力的顶层设计。群众性、商业性赛事审批被取消、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消费有望成为新的热点,体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格局中,得到了从未有过的认可与期待。另一方面,如何破除与顶层设计不相符合的现实阻碍,仍有待层层落实与推进。


2014的体育面孔林林总总,一个“变”字能否概括,期待来自广大读者的见仁见智。如果要给“变”字加上一个限定,带来更多解读,请先垂注本版详细报道。


裂变

声音


“国家层面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更是把体育产业纳入了经济升级转型的大框架中,意义深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是由发改委牵头起草,不再是体育部门一家主导,所以很多提法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


镜头·特写


中超公司将接管中超联赛,这样一则消息在2014年末被广泛报道。管办分离、职业联盟等10年前就被提及的职业化体育的概念终于开始落实,并有加速推进之势。无独有偶,在2014—2015赛季的中国男篮职业联赛(CBA)上,新成立的裁判管理委员会也被视作CBA管办分离的试水之举。足球、篮球两大联赛“动作如此整齐”,背景是今年10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点评


从《意见》规定的目标、任务、措施来看,体育主管部门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有体育发展方式。如果不革自己的命,恐不符合《意见》的要求。于是我们看见了许多新变化:俱乐部争取多年的权利有了回声和行动;国家体育总局对不符合“松绑赛事审批”要求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属于市场的归市场,“大权旁落”也不意味着主管部门就可以“大撒把”,最近一段时间CBA联赛乱象严峻,主管部门有引导、监督、提供服务等职责,这也是《意见》的要求之一。如何发展职业体育、体育产业,2014年,才刚刚起步。


聚变

声音


“现在跑步不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更是一种社交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


镜头·特写


在上海一家媒体工作的刘辉自称是一名“职业跑者”,一年能在国内外跑七八场赛事,眼下,他正在为2015年1月1日在上海F1赛道鸣枪的“蒸蒸日上”四环跑秣马厉兵。这场跑步赛事分为5公里和12公里,短短4天,8000个名额就被一抢而空。在同一天,上海几乎每一个区县都会展开一场迎新跑活动,参与的人数有四五万人。有数据显示,2014年,由中国田径协会注册或共同主办的赛事达到了51场,无论是赛事还是城市数量都要比4年前翻了不止一番。


点评


为何而跑?在中国,跑步运动的兴起恐怕更多是国人对自我价值和身体管理觉醒的开始。这种觉醒,还出现在羽毛球、自行车、广场舞等项目上。作为一项风靡欧美、历史悠长的健身方式,跑步如今在中国掀起热潮,进而带动和催生众多赛事风起云涌,绝非偶然。这股自下而上的力量,生机勃勃、绵延不绝。上海马拉松报名出现了“仅仅数小时1.8万个全半程名额就被一扫而空”的火爆;北京马拉松则首次采用了摇号的方式确定参赛资格,中签率只有14.2%。跑步、自行车等运动在民间自发兴起,直观反映了当前大众的健康诉求。选择运动,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改变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嬗变

声音


“办完奥运会等于完成了 成年礼 ,国家走向成熟,相应地,民众对亚运会的热情自然减退。运动队对亚运会的兴趣也在减弱,在竞技体育趋向于职业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具有商业价值的比赛将越来越强势。”

——体育社会学者金 汕


镜头·全景


多年来,亚运会一直被中国体育界视为“中考”,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在仁川亚运会上,中国军团中却有多达68%的运动员此前从未参加过亚运会。中国运动员构成上的变化,背后则是中国体育对于亚运会功能认识上的嬗变。从30多年前为登上领奖台而苦苦努力,到如今已经是9次占据金牌榜头把交椅,金牌数和奖牌数已不是中国体育在亚运会上的唯一目标。人们对亚运会的观感出现了类似全运会般的审美疲劳,开发其多方面的功能、带动群众体育发展已成为新的追求。


点评


从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中国代表团登顶金牌榜以来,“亚洲第一”的位置从未旁落。许多中国运动健儿从亚运赛场走向了奥运赛场。但时至今日,从竞技体育角度来看,亚运会的“练兵”功能已在退化。诚如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所说,“大部分金牌含金量不足”。从1990年的北京到2010年的广州,中国在家门口举办了两届亚运会,在这20年的时间跨度上,大众对大型赛事的审美取向已经从金牌榜上的白热化争夺转移到体育与日常生活的对接。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化,人们对比赛有更个性化的选择,而体育赛事的内容以及如何呈现则更需要主办方多费思量。


转变

声音


“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申委提出的三大申办理念是可持续发展、以运动员为中心以及节俭办赛,国际奥委会的战略决策和北京申办冬奥会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想到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北京冬奥申委副主席杨树安


镜头·全景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彼时,全国上下均沉浸在“强国梦圆”的喜悦之中,申奥成功更多意味着“强国梦”的实现。13年后,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三大申办理念也体现着中国正在转变举办奥运会的观念。与之前相比,本次申冬奥更加注重“眼光向下”,在申办工作中,让老百姓享受到申奥的成果、将冰雪文化融入当地生活之中等等,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点评


与之前更多是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冬奥会相比,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拿起滑雪板到雪场上一试身手。申办冬奥更注重让老百姓受益是大势所趋。张家口的小城崇礼,近一两年会滑雪的人数大幅提升,各个雪场的教练逐步变成了当地人“唱主角”,售卖滑雪装备的店铺也在一天天增加。在申办冬奥会的带动下,一条完整的滑雪产业链正在形成。“申办冬奥会带动周边地区三亿人口参加冬季运动”,并不是梦想。


蜕变

声音


“选择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不仅因为足球运动本身,还因为大家都很关注足球,而且中国足球水平比较落后。要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必须从娃娃抓起,让更多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足协副主席王登峰


镜头·特写


2014年11月26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被认为是教育部主导校园足球工作全面启动的标志。在教育部对于校园足球的规划之中,3年内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数量将增加到两万所,覆盖人口达到2000万,同时在解决师资、场地、器材等“老大难”问题上也制定了方案,可谓力度空前。在国足成绩连年下滑,各级别国字号队伍选材面越来越窄的状况下,中国足球终于将着力点由象征塔尖的国家队分流至象征塔基的校园和青训中来,在2014年开始了“蜕变”。


点评


开展校园足球,操之过急和功利化是其中大忌,前几年的校园足球成果寥寥,除去体育与教育未能充分形成合力外,这也是原因之一。中国足球的发展要求更多的足球人口,但却并不能指望短时间内有大批“足球天才”从普通学校中脱颖而出。相比之下,在校园中营造足球氛围、培育足球文化,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意识,更应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根本目的。校园足球若能取得成功,也能为今后校园篮球、排球等起到榜样作用。


求变

声音


“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必须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一是不断拓展群众体育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四是促进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


镜头·特写


近几年,山东体育发展思路的出发点,无不以体育的社会坐标为考量。近日,山东省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出台,该计划历时5年,教育、体育、卫生等部门将建立起部门协作、社会联动、学校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公布制度和评价制度。山东省的每个学生将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根据这一计划,到2018年,全省大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将达到90%以上。


点评


体育是一项社会事业,根基在社会,发展为社会。相比金牌的增减,如今人们更关注青少年体质如何,校园体育如何推进,群众体育的重点难点何在。未来,体育主管部门更应顺应大众需求,在社会发展中适应新的角色,改变固有的工作方式,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只有主动求变,才能切实改革。山东体育重新定位自身发展的社会坐标,融入大众、融入时代的思考和实践,也应当引发更多有价值的探索。


原标题:人民日报:体育变局之年 改革已经破题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