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潮催生“体育社交圈”

请我吃饭,不如请我流汗。随着国内健身潮的愈火,这句话也是日益“走俏”。

2014-11-13 13:55 来源:北京日报、钛媒体 0 68830


请我吃饭,不如请我流汗。随着国内健身潮的愈火,这句话也是日益“走俏”。


“线上互动,线下运动。”当京城全民健身热潮遇上移动互联技术,一个个“体育社交圈”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尤其是这几天,天儿好,又调休放假,约踢球、约骑行、约打羽毛球……这些五花八门的健身“圈子”,正悄然丰富、充实着市民的健身方式和日常生活。


线上发帖 线下义务开课

“叫上你的朋友,一起来参加吧!”这两天,“强哥好”在万步网发布了一条健走活动消息。“强哥好”是张志强的网名,62岁的他是名退休工程师,还是万步网“怒放生命健走队”的领队。作为京城健走圈内小有名气的健走达人,张志强11月7日还义务开课,讲授科学健走要领。


当天一大早,张志强举着队旗等在了元大都遗址公园西口。网上约定的开讲时间还没到,已有二十来人陆续赶来。900米长的公园滨河小路上,健身人群越来越多,张志强准时开讲。他时而迈开步子进行示范,时而停下来纠正学员们的动作。大伙儿边听边跟着做,一些路人也被吸引,驻足听讲。


张志强说,运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锻炼,还在于分享。类似这样的“公开课”他已做过50多场。


加入“圈子” 跑步更有趣

“趁着好天气,和跑友约跑模式口——新望京防火道,往返30千米,总爬升1000多米。”京城知名马拉松跑友“切总”这两天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训练成果,朋友们纷纷点赞。


“切总”本名闫石,是一家美食网站创始人,马拉松爱好者。去年,经朋友介绍,他加入“嘉友跑”马拉松跑团。“一个人跑比较枯燥,加入小圈子,呼朋唤友一起跑更有意思。”他说。


“嘉友跑”是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于嘉去年组织的,圈子不算大,成员包括国安退役球员高雷雷、短道速滑运动员孙琳琳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


职业各异,平时各忙各的,跑团成员以微博或微信等线上形式互动。不过,这并没让大家产生太多生疏感,一旦相见,他们开着玩笑,如同老朋友。闫石说,圈子里,跑友之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相互鼓励。“我们一起参加马拉松赛时,途中互相打气,终点互相等待,大家一起完赛,就像合作打了一场胜仗。”


骑行送菜 播撒绿色健身理念

低碳、绿色、环保,如今不少健身爱好者爱上自行车骑行。不久前的一个上午,陈亚萍骑车赶到北三环马甸桥附近,网名为“安妮”的她是铁刷自行车俱乐部的会员,这次是为参与一个“单车送菜”的公益骑行活动。骑行一路畅通,她仅用20分钟,就将蔬菜送到一名客户家中。


由于最近车辆单双号限行,通州区某绿色蔬菜基地的高老板为无法及时将蔬菜送至客户家犯愁。高老板也是铁刷自行车俱乐部的会员。于是,骑友们帮他出了个主意:让骑友们骑车帮忙送菜。建议的帖子在朋友圈里得到热烈响应。约好时间,高老板将50多箱蔬菜从农场运至马甸桥附近,再由几十名骑友骑车送到客户家中。


“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又传递了低碳出行理念。”陈亚萍说。


运动类APP:体育社交圈的必备良品


与朋友一起,才能维持自己每周运动

模拟一下情境:A想运动但是老不坚持,B也是这样,A与B之间有好感。


因此,A与B会非常愿意通过运动app来维系双方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好感,对运动的好感),A、B通过运动app强化了双方的社交关系,并且激发了他们共同参加运动的意愿。即使他们驱动不了自己,也不影响A成为B运动的驱动力,B成为A运动的驱动力,这就是运动社交app的魅力。


通过运动,结识朋友

怎么样才能交到新朋友? 关键在于你与他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从这点上微信在交友这个刚需上显然做的不算好。微信需要让用户想太多(想交友?自己找话题),它是激起人们对周围的好奇,好奇其实是一种观察者的心态,满足的是窥探欲,如果用户把微信当作交友产品来用,必然会有一种情感上的挫折感。


而一起运动,则是一个结识朋友非常好切入口。从根本上来说,使用运动app的用户一定不会对运动这个话题感冒,在产品与运营方面,我们会给用户充足的交友引导,更多的我们可以添加标签标识用户,从而帮助用户更精准的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人。用户在运动app上结识新朋友的时候,沟通壁垒将被削弱到最低(共同话题、共同兴趣的支撑)。


还有一点很重要,没有一种交友方式,比运动这种方式更动机纯粹,目的健康了。打通线上(互动)与线下(运动),这将突破传统网络交友的瓶颈,线上关系有很好的线下的支撑,这是很多交友工具想做而做不到的。线上线下的互通,将形成一种强联系,激活用户的活跃度,提升用户粘性。


炫耀是一种驱动力

说是分享,其实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想要“炫耀”的本性。参加完一次极限的爬山,你是不是很想把自己的这种成就感告诉你的朋友?社交、分享,show yourself,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将再为app注入一剂强心针。


这个时候,如果你问微信会不会扼杀这个app的生存空间?我觉得,不会。原因很简单:微信的slogan:“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大而全,足见微信的野心),而我们的运动app的slogan是“社交分享,让运动变得更有意思”。微信要在全局赢得优势,不可能在一个细分领域耗去太多精力,而且它也不会怎么做,因为这违背了产品定位,微信是一个给用户广阔想象空间的“生活方式”,怎么能局限在“运动分享”这一个定式的概念里?正因如此,微信也很难学习“运动app”建立线上线下强关联社交的优势(app明确了运动这个市场细分从而降低的目标用户的沟通壁垒)。


这个“运动app”就可以在微信的大奶酪下优雅的挥动刀子,切下属于自己的那一小块,那么微信能怎么做呢?回答就是,请参考“去哪儿”与百度的关系。巨头面对本本分分在一个市场细分里(垂直领域)精耕细作的分流目标用户群的对手,其实很难堪,因为这个对手精细专注,能为其对应的目标用户提供专业、针对的服务,在更高的级别上满足用户需求。巨头虽然阔绰,但是肯定不愿意为这个已经被对手“深度”占领的细分市场耗损过多的资源。


“打不垮”,那么巨头最佳的选择就是握手言和,合作共赢。这从百度投资“去哪儿”事件上就可见一斑。能走到这一步,“垂直”产品已经获得了在“黑暗森林”生存的权利。


专家观点:体育不仅仅是健身


体育社会学家、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元镇认为,现在的体育参与,特别是社会体育,往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比如有不少人买了跑步机,却没用过几次,宁愿到健身房找一帮朋友一起锻炼。反过来说,体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在健身,还有一项“健群”的功能。体育社交的概念,现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过去,体育活动往往是单位组织,现在单位之外的体育活动,就依靠社交圈来组织了。尤其随着微信、微博等的出现,“体育社交圈”正呈现出爆发增长的趋势。


谈及“体育社交圈”的未来发展趋势,卢元镇表示,目前形成的不少圈子仍属于松散的初级形态,一些坚持不下来的,会最终散掉;效果好的,就会保留下来,逐渐向正规化的社团发展。“就像滚雪球,发展好的越滚越大;不好的,滚不动了,就散了。”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钛媒体,禹唐体育编辑。


北京日报原标题:京城健身潮催生“体育社交圈”(作者:孙杰)

钛媒体原标题:运动类APP,或许可以在巨头林立的移动社交领域分一杯羹?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