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评】冠军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这个重要么?

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诞生了无数的世界冠军。这些冠军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模式是否应该应该调整?

2014-11-07 18:00 来源:禹唐体育 0 51804


11月3日晚,中国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在卡塔尔多哈,接受BBC主持人阿连德的采访时,当被问到“外界不少人说中国的体育冠军是生产出来的,你觉得外界这一评判公平吗?”时,非常从容的回答道“没错,我是5岁就参加训练,身高还没有超过乒乓球台,并且练得很刻苦,10岁就拿了省级冠军,可我的教练是我的父亲。而且当我进国家队时,5个教练开会研究要不要我,其中4个因为我身高不足而不想要,只有一个教练说看中了我的速度,并且我有奥运梦。其实,自信、好的教练和刻苦训练是全球优秀运动员的共性。”


此言一出,语惊四座。不仅观众们为这位中国冠军折服,就连在场的前奥运冠军科伊以及活动组织者蒂帕索也是暗自叫好。邓亚萍不卑不亢的回答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还为祖国争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此次参加多哈目标论坛公开辩论环节的中国辩手,邓亚萍体现了她当运动员时的沉着冷静,从自身经历出发,精彩的完成了自己的发言。然而仔细回看她的措辞,您可能就会发现,如果不是在这种辩论环节,而是作为一篇议论文的话,恐怕“邓博士”的这篇文章并不能得到多高的打分。


其实邓亚萍所提到的自信、好教练以及刻苦训练似乎与冠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并没什么关系。阿连德这个问题明显也是在问,中国冠军的培养模式和培养体制,邓亚萍的回答似乎略有偏题以及避重就轻之嫌。


当然有人会说,我们这样的指责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那么好,先别急着拍砖,现在就由我试着替邓亚萍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一个中国冠军的第一步是要被一个启蒙教练赏识,就像邓亚萍说的,她5岁就参加训练,这就是被启蒙教练选中的结果,这个过程一般较短,因为对于一个好的体育苗子来说,时间是不等人的。经过一段时间启发性训练后,启蒙教练就会将一个运动员推荐到体校去经受更高水平的训练。这也就是“冠军们”经历的第二步,即业余体校生涯。在这里,他们将会接受军事化的管理,和严格的体育专业训练,开始时间大约是6岁左右。这样的训练若干年以后,优秀的运动员将会被省市一级的梯队挑中,而一旦加入省市队,那么运动员的培养工作就转到了职业队中,这个人也相应的变成了职业运动员。自此他和省市队就变成了培养与被培养的关系,培养费也由运动队负担,当然相对应的,它所获得荣誉,也有省市队的一份。


然后被带去参加一些国内外的大赛,这也就是“冠军们”的又一次考验,即实战磨砺,通过这次考核后,国家将从中选出一批“精英中的精英”,进入国家队。这也就是“冠军们”职业生涯的第四站。


这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随着身份变成国家队队员,国家队也会调动最优质的资源,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来为这些运动员服务,相应的这些运动员也不再代表自己,他们在这一刻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国有资产”。


此后他们会在国家队中刻苦训练,然后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当然由于他们的归属问题,在获得荣誉后,他们也必须先谢国家。


这就是中国“生产”冠军的大概流程,希望大家满意。


邓亚萍说的自信,好教练和刻苦训练,从这个流程图来说倒是一点都不少。


可是,从另一方面看标准化的流程,单一的模式,高效的生产,这些形容当初亨利·福特流水线的词语大多都可以用来形容打造中国冠军的过程。


谁对谁错?我们说不清楚,也不想说清楚。因为辨明这个论题顶多只能赢得一次辩论赛,而比起中国冠军是否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者与冠军们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持续,我们要怎么调整这样的关系?”才显得更为重要。也许,只有哪天中国有人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中国的体育才会有明天。体育改革也才不会再是一句空话。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禹唐体育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