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体育产业对比看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前景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体育、绯闻和罪恶,是媒体吸引受众的三大法宝。在中国和美国的报纸上,体育新闻报道的“现实处境”又如何呢?

2014-09-12 15:45 来源:汪晖 0 91859

本文导读: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体育产业的悬殊规模和强弱现状,梳理中美两国报纸体育新闻报道“先发与后起”的发展轨迹和“权重差异”,采集中国体育产业核心元素———竞赛表演业从弱到强、国民体育消费需求和人气的潜在能量,勾勒中国媒体体育新闻报道事业厚积薄发的未来。与体育消费市场的巨量投资和发展相呼应的是,中国媒体借助体育新闻报道所赢得的商业投入、赛事广告和赞助,报纸发行收入等将成为媒体经营的新的增长点。



“超级碗”———NFL(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的年度总决赛堪称“美国春晚”,尽管门票高达4000 美元/张,2012 年全美仍有超过1.6 亿人收看。据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最新公布的数据,2013 年的“超级碗”价值4.2 亿美元,比奥运会(2.3 亿美元)和世界杯足球赛(1.2 亿美元)相加还要高。


而在中国观众最多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门票平均价格才40 元(人民币)/场(最高)。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相形见绌———2010 年,中国体育产业产值突破2200 亿元(人民币),仅占中国GDP 的0.5%,也仅为同期美国体育产业产值的1/10……


新闻发展的“时间差”,折射中美纸媒的“厚薄不均”


先引一例—:2000 年前后,有人曾抽取 12 周、共 60 期《今日美国》报(每周出版5 期),结果发现:体育新闻登上头版、形成2-3 栏的文字报道,且配发大幅图片的,计21 次;在头版报头左右两边配小幅图片作导读的,计20 次。


在查阅了2013 年1-3 月(12 周零6 天)共90 期《羊城晚报》(每周出版7 期),结果发现:体育新闻登上头版,以四栏宽成为版面主打图、并配大标题的,计4 次;以一栏小图片或新闻标题在头版侧栏做导读的,计26 次。


在几乎相同的时长里, 按报纸头版对体育新闻的呈现数量,《今日美国》以41:30 领先;按体育新闻在报纸头版所占“权重”,《今日美国》更以21:4、超5 倍的分量遥遥领先。


来自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今日美国》报一个十几年前的旧数据,与当下中国地方主流纸媒《羊城晚报》的一个最新采集的数据,时间上错位如此严重,彼此之间可比吗?


从表象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美两国体育新闻报道发展过程中的“时间差”, 无处不在———美国第一份体育刊物《美国赛马运动杂志》创办于1829 年,而中国第一份体育刊物《体育界》创办于1909 年,相隔80 年;美国《纽约时报》于1895 年开辟了该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体育版”,而中国具全国影响力的地方主流报纸《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是最早开设固定体育专栏和体育专版的,分别始于1953 年和1957 年,仍晚于美媒半个世纪以上;1920-1930 年代开始, 体育新闻在美国一张报纸中的比重, 已经从1890 年代的4%增加到16%,并大多独立成叠,即便是纯金融类的《华尔街日报》也开设了周末体育版块;《华盛顿邮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的采编人员中,体育新闻的采编人数占总人数的10%以上。


对比鲜明的是,到1990 年代初期,中国国内开设固定体育专栏或专版的综合性日报、晚报,仍寥寥无几, 即便有, 也多是半月刊或者周刊。至1994 年后,中国足球和篮球相继开始尝试“职业联赛”,以及“奥运争光计划”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中国在奥运会赛场上的金牌和奖牌不断增加,综合性报纸的体育报道规模和从业人口才有了迅猛发展, 所谓专业足球记者一时间号称有“八千人”之众,就是得益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创办。


正因为中国体育新闻的起步与发展进程比美国滞后很多年,因此,美国报人对体育新闻的格外“重视”,与中国同行对体育新闻的些许“怠慢”,并不突兀, 而且体现了体育新闻事业的先发者与后起者之间客观存在的“阶段性差异”。


体育产业规模的“大与小”,决定中美纸媒呈现体育新闻的“轻重缓急”


体育新闻根在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兴,体育新闻报道才有灿烂辉煌的客观前提。


中美两国报纸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差距,是由两国体育特别是以职业体育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


据商业咨询公司凯尔尼公司统计,1980 年代, 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占其全国GDP 的1%以上, 在国内各大行业排名榜中居第22 位;而1990 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占全国GDP 的2%以上,成为美国的第11 大产业;如今,美国体育产业已是美国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占GDP 比例可望接近3%。


美国体育产业的主要构成是: 大众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参加各类体育俱乐部的活动等),约占32%;体育用品生产业,约占30%;体育竞赛表演业(包括门票收入、体育比赛标志权和纪念品的销售,电视转播费、广告和公司赞助等),约占35%。


以美国职业体育最负盛名的橄榄球“超级碗”决赛为例, 便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对体育新闻的重视其实是实至名归———“超级碗”是NFL(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的年度总决赛(一场定胜负)。据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最新公布的数据,2013 年的“超级碗”价值4.2 亿美元,稳坐最具商业价值的体育赛事宝座,比奥运会(2.3 亿美元)和世界杯足球赛(1.2 亿美元)相加还要高。已经结束的本届“超级碗”比赛,广告价格达到每30 秒370 万至380 万美元, 总收入达到2.63亿美元。收视率方面,“超级碗”是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每年吸引的电视观众比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及NBA 总决赛的总和还要多3 倍,堪称“美国春晚”。2012 年全美国有超过1.6 亿人收看, 而购买了版权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13 年的转播收入就达到6.22 亿美元。门票价格方面,4000美元/张的平均售价也令人乍舌, 而更多慕名前来却买不到现场球票的观众,即便在比赛场外席地而坐, 边观看大屏幕直播边侧耳倾听内场实况的民众,也要支付每人200 美元左右的“占地费”。


比较之下,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形见绌———2010 年, 中国体育产业产值突破 2200 亿元(人民币),仅占中国GDP 的0.5%,也仅为同期美国体育产业产值的1/10。而且,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极其不均衡,“体育用品业”(以李宁、安踏等为代表的运动服装和器材制造业等)占据了80%的份额,而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元素———“体育竞赛表演业”仅占中国体育产业产值的20%。


中国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落后, 一是主流运动(足球、篮球)的竞技水平和职业化档次较低, 二是受制于民众收入水平不高所带来的消费疲软。比如,在中国观众最多的“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门票平均价格才40 元(人民币)/场,而美国四大职业联赛市场规模排名倒数第二的NBA 篮球联赛,门票平均价格近49 美元/场(约320 元人民币),两者之间仅单价就相差8 倍。


人均国民收入相差十倍以上,体育产业产值也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这种本质上的差距直接导致了中美体育新闻的差异。


中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崛起和人气,预示中国体育新闻市场厚积薄发的未来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间万事的发展规律都具有“普世性”。美国体育产业的今天,理应是中国体育产业的明天, 特别是竞赛表演业这一核心元素的发展。而且,利弊足以相互转化。起点越低,成长潜力也越大。


事实上,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开始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趋势———2011 年,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就发布报告称:中国体育产业近10 年来始终保持着15%至20%的高增长态势, 预计到2015 年体育产值占中国GDP 的比例将升至1.5%;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最近两三年, 中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消费热情始终强劲, 自有品牌的追捧势头也是一派蓬勃向上的光景:中国人对高水平体育竞赛的痴情堪称世界第一。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数据,2010 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一场1/8 淘汰赛, 就有5200 万中国观众收看, 创下世界各国之最。而中国男足所参加的2002 年韩日世界杯赛,国内收视数据更为喜人:中国男足三场小组赛,最低1.6 亿观众/场, 最高2.5 亿观众/场;2011 年法网决赛,中国女选手李娜夺得中国体育在全球顶级职业赛的首个世界冠军,当场收视达1.1 亿人;现场观众指数方面,2011-2012 年,中超冠军、广州恒大男足国内联赛的主场平均上座近4 万人/场(最近30 年、8 届世界杯赛平均上座率也不过4.8万人)。


在亚洲冠军联赛赛场上,2012 年广州恒大的一场八分之一决赛,亚足联的官方收视数据达到1.35 亿人(在中国)。2013 年的一轮小组赛主场赛事,两支中超球队广州和南京的主场上座率之和就接近8 万人, 而其他14 场在亚洲各地同日进行的亚冠赛事的主场上座率总和也不足11 万人。人气指数就是消费潜力所在。美国NBA 联赛平均每场票价不足50 美元/人, 拉动的现场消费却接近300 美元/人。中国的自有品牌赛事,如中超足球联赛、CBA 篮球职业联赛尽管综合水平仍然较低,但已是“吸金利器”。以2012-2013CBA 联赛为例,当届赛事史无前例地吸纳了20 多家赞助商参与, 其中李宁品牌一个赛季赞助费就达到4亿元人民币。据央视收视数据,CBA 联赛本赛季收视数超过7 亿人。


竞赛表演市场的人声鼎沸,直接影响到媒体呈现。正如美国报纸的体育新闻报道以棒球、冰球、橄榄球和篮球这四大人气最旺盛的职业赛事为核心, 中国报纸的体育新闻报道也紧紧围绕着这一系列的职业赛事报道。以《羊城晚报》2013 年1-3 月的头版体育新闻报道(导读)为例:以广东男篮为主的CBA 联赛报道8 次,以广州男足为主的中国足球报道10 次,以网球巨星李娜为主的顶级职业赛事报道5 次, 以国际顶级职业赛事为主的报道7 次。


窥斑见豹,一滴水折射一个多彩世界。以职业化进程还不完善、竞赛水平整体还偏低、产业规模和产值还远不足美国等国际顶级水准的现实状况为起点,中国报纸的体育新闻报道空间之广阔,潜力之巨大,就此定格。假以时日,随着中国职业体育以足球、篮球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建设机制健全、市场发展完全的职业联赛,不断造就如姚明、李娜、刘翔、丁俊晖等符合国际规范和职业特质的体坛巨星,对应着当今世界体育兴趣最浓、参与人数最多、年龄分布广泛的巨大的体育观众群体和不断增加的国民收入、不断增强的体育健身和消费习惯,中国这个巨大的体育购买和消费市场必将升级换代,以竞赛表演业为核心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必将开拓一个新纪元。


不言而喻的是, 中国报纸的体育新闻报道市场也将更加成熟,在媒体报道中所占的“权重”将呈几何数字递增。与此同时,与体育消费市场的巨量投资和发展相呼应, 中国媒体借助体育新闻报道所赢得的商业投入、赛事广告和赞助、乃至发行收入也将成为媒体经营的新的增长点。过往的典型案例佐证便是:历次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等重大比赛期间,《羊城晚报》报纸零售量升幅都在20%左右,而2010 年广州亚运会期间,一个月内报社的广告收入就达4 千万元。


在《体育新闻报道》一书的序言中,《洛杉矶时报》资深体育编辑比尔·德怀尔曾满怀激情地写到:“体育新闻报道是我们苦心经营多年的一个事业,我们希望这项事业有一天能兴旺发达,从而向世界证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对广大读者而言是非常特别的,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这样的一天,距中国体育新闻人来说已经不远了!


(作者为羊城晚报体育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


(声明: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禹唐立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0人参与,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