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马拉松「全年无休」

42.195公里的赛道,不仅洒满了跑者的汗水,也蕴含着无尽的商业可能。

2024-01-06 10:00 来源:36氪财经 文/谢芸子、潘心怡 0 9913

马拉松.jpg


“马拉松之神”基普乔格的INS帐号竟然上传了和自己的合影!


看到跑友发来的祝贺信息,正在奥森公园进行三十公里训练跑的Jasper激动得跳了起来,紧接着,他和身边的朋友们纷纷拥抱,分享着这份喜悦。


在马拉松领域,肯尼亚运动员埃鲁德·基普乔格是“神话”一样的存在,中国马拉松圈称他为“乔爷”。


基普乔格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营养不良,却对跑步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经过不懈努力,在2019年的柏林马拉松赛事上,基普乔格以2小时01分39秒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去年的柏林马拉松,年近39岁的他,以2小时02分42秒第五次夺得该赛事冠军。


2023年10月下旬的某一天,耐克邀请基普乔格在北京奥森公园5公里“轻松跑”,吸引了众多跑者跟跑,Jasper也是其中之一。


从一开始的群人,到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坚持。呐喊着“No Human Is Limited”的Jasper被基普乔格注意到,并幸运地得到了合照的机会。


“我当时跟跑了好久,已经精疲力竭了,但仍想以这种方式向乔爷致敬。”


基普乔格是Jasper的偶像,每当跑不下去时,他都会在心里默念,甚至喊出来偶像的这句名言。


与其他竞技运动相比,马拉松是难得能让专业运动员和大众选手同场竞技的赛事,不讲“阶级”、不论“贫富”。在中国,跑步已是一项全民运动,打工人Jasper也能和世界冠军在跑道上握手。


进入2023年后,人们沉寂三年的运动热忱被唤醒,马拉松赛事更是“火山爆发”式地出现在全国各地。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举办城市、主办方与体育品牌的合力。


42.195公里的赛道,不仅洒满了跑者的汗水,也蕴含着无尽的商业可能。


马拉松热潮


一直以来,国际上都有“马拉松周期”之说。即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这个国家往往以马拉松赛事为依托,进入全民路跑的体育消费黄金周期。


在中国,这个时间点通常被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


至2014年,每个省级城市,至少每年会有一场数万人参与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当时,以万科创始人王石、优客工场CEO毛大庆为代表的企业家,自发成为马拉松的代言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对这一专业赛事的认知。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创”兴起,踩中了体育产业与移动互联网的机遇,马拉松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社交跑步APP悦跑圈在该年度2月上线。然而,行业的强势增速,因疫情的到来陷入停滞。


悦跑圈副总裁朱春明告诉36氪,2020年起,伴随线下场景的停摆,部分体育赛事公司被迫转行,却又在疫情放开后,快速回流。这更像是一种需求压制后的释放。


36氪据中国马拉松官网统计,自2023年1月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办的“葡萄酒山地马拉松”起,至12月31日举办的深圳宝安马拉松,去年全国共计举办、获得该机构认证的马拉松赛事428场,平均每日举办1.17场,远超2019全年的329场。


尽管如此,报名参赛的跑者络绎不绝,大型赛事仍“一签难求”。


据悉,2023年北京马拉松,13万人抢3万个名额;上海马拉松更甚,中签率仅13.7%。今年1月开赛的2024年厦门马拉松,预报名的中签率已低至5%。


此外,无锡马拉松的报名人数也接近12万,最终参赛人数33000人,中签率27.5%。景德镇马拉松、婺源马拉松等在市县举办的比赛,参赛人数也有15000人,达到了A级别的赛事等级。


庞大的数字背后,究竟是谁在关注跑步?哪些人群热衷于跑马拉松?


至少从中国两大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公布的数据看,参加马拉松的人群集中在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男性。


据上海马拉松披露,在全马项目中,40至49岁的跑者为主力,30至39岁的跑者位居第二。


2023年4月的厦门马拉松,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为42.4岁,男子最大79岁,女子最大76岁。按性别划分,在30397名参赛选手中,92.77%的选手完赛。其中男子人数25108人,女子人数5289人,女子选手只占六分之一。


360创始人周鸿祎曾公开调侃,马拉松就是中年男人的“广场舞”。这部分人群,也往往被视作有消费潜力的“中产人群”。


据尼尔森调查数据,2020年,中国跑者平均每人花费超1.1万元,其中包含日常训练的装备、服饰、营养品等。另在衍生旅游方面,50%的跑者有外地参赛的经历,平均花费为4598.84元。


超级跑鞋


多少双脚跑马拉松,就需要多少双跑鞋,超级跑鞋更是与马拉松赛事纪录紧密相连。


1981年9月27日,首届北京马拉松开跑,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马拉松。也正是这一年,耐克与有着“梦之队”之称的中国国家田径队签约。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耐克都与跑步深度绑定。其联合创始人比尔·鲍尔曼,本身也是经验丰富的田径教练。鲍尔曼始终认为,一双鞋子应该具备三大要素——即“穿着轻便、脚感舒适、经久耐穿”。耐克对于跑鞋的设计、制作,也始终践行这三大理念。


2017年,耐克发起“Breaking2”计划,突破性地推出了React缓震科技。相对于耐克此前的ZoomX科技,React耐用性相对更好,也提高了缓震效果和能量回收。最终,耐克诞生了顶尖鞋款Nike Alphafly和Nike Vaporfly。2023年的柏林马拉松,基普乔格正是穿着耐克的Alphafly夺冠。


另一边,埃塞俄比亚名将阿瑟法,则穿着阿迪达斯历史上最轻的竞速跑鞋ADIOS PRO EVO 1,打破了女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


至于中国本土品牌,最先在跑鞋赛道“杀出重围”的,则是“耐了十多年寂寞”的特步。


早在2007年,特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就意识到,运动品牌要回归专业本质,并在众多细分领域里,选择聚焦跑步。


去年3月的无锡马拉松比赛中,何杰以2小时07分49秒的成绩获得冠军,刷新了中国男子马拉松的最佳纪录。12月3日,31岁的杨绍辉,又以2小时07分09秒的成绩获得日本福冈马拉松亚军,将何杰的全国纪录进一步提高了21秒。


两位选手冲刺过线时,脚下穿着的都是特步的冠军跑鞋160X。


国产运动品牌的这一代创新,主要集中在中底技术。


2019年,李宁标志性的“䨻”(beng,四声)轻弹缓震科技;2021年,安踏的氮科技发布,一年后,特步又推出独有的XTEP ACE科技。


朱春明认为,在同类型的中底科技研发上,国产运动品牌已可以与国际品牌比肩。“比如利用氮气去做超临界的中底发泡,国产品牌并不比国际品牌逊色。”


2023年上半年,搭载“李宁䨻”的三大核心跑鞋IP累计销量超过430万双。值得提及的是,李宁进入香港市场时被当地年轻人熟知,也是因其产品在香港马拉松赛事中曝光度较高。


手握众多头部运动员的特步,也是国内马拉松领奖台的常客。其累计助力的83位运动员,至今共斩获370个赛事冠军。


此外,安踏和李宁也在逐步扩充签约运动员的阵容。在不少专业跑者都已被品牌“锁定”的情况下,为了吸引更多大众跑者,各品牌不约而同地为跑者提供装备与奖励。


砸钱营销的方式简单且有效,不过运动品牌要想提升号召力及产品矩阵的深度,仍需加强创新。


通过财报数据也可以看到,耐克、阿迪每年的研发投入占比始终维持在5%至10%的水平。与之相比,国产体育品牌的研发投入始终在2%至4%的低位。


同时,跑鞋市场的新玩家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Hoka One One、昂跑、Allbirds等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必迈等本土品牌入局。


在36氪接触的部分跑者中,过半数人不约而同提到,自己穿过亚瑟士跑鞋,认为其有较强的稳定性、更贴合亚洲人脚形。


90年代后期,亚瑟士的中底材料“Gel胶”流行,这种材料虽然较硬,却能给到跑者一定的弹力。直到今天,亚瑟士仍未淘汰这一技术,相关产品仍受亚洲消费者追捧。


他们为什么跑步?


从市场规模看,中国或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跑步市场。据艾瑞咨询测算,未来中国有近3亿的大众跑者,1亿核心跑者。


镜子的另一面是,以赞助企业、冠名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能投入的资金与精力有限,跑鞋也仅是马拉松经济中的一环。


据悦跑数据研究院数据,2023年中国主要马拉松赛事大众完赛成绩,都比以往有所提升,各大运动装备厂商在2023年所推出的新品数量也前所未有的丰富。


朱春明认为:“中国跑步市场的持续发展,让更庞大消费群体将跑步运动视为生活方式,必然会整动行业的专业度提升,加速需求细分化。”


“对于能‘破三’(全马跑进3小时)的人群,更追求速度,轻质的碳板型跑鞋或许更合适。如果体重较重,轻质跑鞋造成伤病的风险就较大,能够提高稳定性、保障安全的宽鞋楦全掌碳板稳定性跑鞋,或更能满足需求。”


朱春明补充道,未来的跑鞋“竞速”,只会更细化。无论李宁还是耐克,都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的跑步需求,推出更合适的产品。且在中国市场,无论跑鞋科技、还是马拉松赛事,都需要更持久的文化沉淀。


以有百年发展历史的波士顿马拉松举例,波士顿的城市发展几乎能与马拉松的赛事发展相契合。波士顿慢速轨道交通的建立运行,让波士顿马拉松留下了“人车大赛”的历史瞬间。


1967年,20岁的凯萨琳·维吉尼亚成为第一个正式站上波士顿马拉松赛道的女性,也为这一城市马拉松赛事打上女权主义的标签。


“这些在赛事中折射出的城市文化及人性层面的延展,未来在北京、上海、厦门马拉松等中国顶级赛事上,也会得以沉淀并被津津乐道,从而吸引后来者不断参与。”朱春明说。


有跑步圈KOL向36氪抱怨,国内部分马拉松赛事对临时工作人员的培训有待提高,城市居民或工作人员对赛事的热情不够。“除非有提前安排好的工作人员,否则,就算冠军选手冲线,也非常冷清,没有应有的欢呼与祝贺。”


谈及跑马拉松的动力,在和36氪的交流时,跑友们给出的答案中,“自我实现”“舒缓抑郁情绪”“让工作压力得到释放”最多。


尽管跑步是属于一个人的修行,但旁人的喝彩亦能提供巨大力量。


对于绝大多数人,跑步没有太多技术挑战,慢跑更显得温和。只不过,一旦将跑步时间拉长,就全然变成了对体能与意志的“双重摧残”。要完成全马赛程,也至少需要2至5个小时,充满挑战。


刘玥任职于某外企,2015年接触马拉松,已跑全“六大满贯”,最好的全马成绩是3小时16分。


2023年,刘玥参加澳门马拉松时全程岔气,只能一直用手抵着疼痛部位。因为太痛苦,她不得不回想一些开心的事,在与自我对话的这几个小时中,刘玥所有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跑道上的任何鼓励都能让她提振信心。


“当你跑完全程,至少会相信,未来的一切苦难都不会把你打倒。”


说话间,她已经开始期待下一场马拉松赛事了。


(文中Jasper、刘玥为化名)


本文转载自36氪财经,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2023,马拉松「全年无休」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