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将成为“内循环”的强引擎

体育的开放性决定了未来体育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融合发展,而“体育+”就是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

2023-05-15 14:00 来源:文汇报 记者/陈瑜 0 10135


文汇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为2035年体育强国建设远景目标勾勒了蓝图,明确提出“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这对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黄海燕: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是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无论是健身休闲还是竞赛表演,归根到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体育消费呈现出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需求日益多元、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改善型、享受型体育服务消费供给不足、中高端产品和新兴体育服务消费外流等问题,折射出我国体育服务业供需协同不高的困境。


因此,如何适配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是我国生活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的关键,要在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上做好文章。既要加强基础性、公益性体育服务业供给,精准对接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体育需求。也要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拓展“互联网+体育”等新兴服务领域,推动体育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文汇报:当前,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教育培训、体育文创、体育会展、体育金融等“体育+”新业态不断涌现。此外,体育与科技的结合也催生了诸多消费新场景。您如何看待这种新趋势?


黄海燕: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趋势。由于体育产业是综合性产业、软产业,不仅涵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多种产业类型,而且具有产业趋向混合发展的特征。体育的开放性决定了未来体育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融合发展,而“体育+”就是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比如,在服务型制造方面,新兴体育服务业的崛起赋能体育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智能健身器材 + 运动健康服务”“体育器材制造 + 场馆数字管理”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 + 服务”模式将成为体育智能制造的新方向。但无论怎么“+”,一定要从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出发。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体育产业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创新的方向要围绕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经得起检验。


文汇报:《“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到2025年要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2.8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您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何建议?


黄海燕:体育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内循环的强有力引擎,并且还有极大空间可以挖掘。高端制造业原先都是出口海外,国内老百姓使用的并不多。比如,长三角水上运动装备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在目前出口受限的情况下,要让我们国内的水上运动也发展起来,让这些体育制造企业在国内也能够推广水上运动装备。此外,很多国际赛事也都是进口,具有自主权的赛事还不多。要努力形成自主品牌,让我们自己的运动项目也发展起来。


体育产业未来发展需要充分依托国内超大体育内需市场优势,积极探索需求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体制,发挥体育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体育投资和出口的关键性作用,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双循环新格局。


一是满足居民中高端体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二是注重“补短板”和“促升级”的有效投资,优化体育投资结构。其中“补短板”是针对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短板,对室外体育器材、场馆设施、老年健身房、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进行重点投资;“促升级”是针对乘数效应高、带动作用强的新业态、新领域、新项目进行投资,促进体育产业高级化。三是增强体育服务出口长板,做足体育服务贸易特色。我国已经成为国际电子竞技游戏服务的主要出口国,以电子竞技为代表的互联网体育服务贸易将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本文转载自文汇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黄海燕谈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体育消费将成为“内循环”的强引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