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绿色、科技,走进现实

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愿景正走进现实。

2021-04-13 14:00 来源:新华社 记者/苏斌等 0 33479


禹唐体育注:

“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10天赛程中,北京赛区竞赛场馆经历了竞赛组织、场馆运行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实战检验。冰上五座场馆中仅有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为新建场馆,北京奥运会既有场馆经过改造,具备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换能力,奥运“遗产”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一批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疫情防控、媒体转播等领域。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愿景正走进现实。

  

奥运场馆变身,“遗产”利用最大化

  

北京奥运会时,国家游泳中心见证了菲尔普斯独揽八金的壮举;北京冬奥会时,这里将成为冰壶运动员“智斗”的舞台。“水立方”到“冰立方”,这一创举凝聚着冬奥组织者和建设者的智慧与远见。

  

本着“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思路,国家游泳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可转换冰场的理念,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实现水上项目、冰上项目赛事两种功能并存和自由转换的目标。

  

国家体育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了体操、蹦床、手球比赛。2018年起,国家体育馆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升级改建工程。场馆改建后新增两块冰面,均具备多种尺寸模式转换功能,既能满足冰球项目60米×26米的尺寸要求,也可转换为60米×30米尺寸冰场,为花样滑冰等提供服务。

  

姚明、詹姆斯都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上演过篮球盛宴,而在6小时以内,经过制冰和除湿系统改造,篮球巨星“战斗”的地方就能被转换成一座冰场,承接冰球项目赛事。

  

两小时转场,老场馆有新变化

  

“老场馆、新变化、高科技”,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在介绍这座拥有超过半世纪历史的场馆时说。

  

首都体育馆外观“修旧如旧”,内部则进行了灯光照明系统、视频显示系统、无障碍座席、恒温恒湿等改造提升。丁东介绍说,首体由上一代氟+乙二醇的间接制冷方式,改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减少一次热交换,新系统节能率可达50%。

  

面对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同一日均有赛程,间隔时间不足5个半小时的情况,场馆此次进行了密集的转场演练。6天、7次,转场时间两小时,力求打造“最美的冰”。

  

花滑的防护垫比短道薄,裁判台比短道长,还设有花童坐席、等分席;短道的摄影记者席位主要在弯道方向,花滑在主席台方向。

  

相比于这些肉眼可见的差异,不同项目对冰面软硬度也有特定要求。花滑需要软糯的冰面保证起跳,短道需要脆硬的冰面助力提速,冰温分别为零下3-5摄氏度、零下7-8摄氏度,因此场地转换至关重要。

  

“冰丝带”首秀,有望成“最快的冰”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测试活动期间迎来首次亮相。场馆冰面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这块冰成为了目前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的多功能全冰面,碳排放趋近于零。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多功能全冰面制冰系统、室内环境控制和综合节能等关键技术,场馆可精确控制冰面温度、厚度和稳定性等,使整个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为速滑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优良的场地条件,有望成为“最快的冰”。

  

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场馆还能够把制冷产生的废热用于除湿、冰面维护、场馆生活热水等,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

  

国家体育馆平日将可接待超过2000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科技感十足,防疫转播显亮点

  

智能体温计、物流机器人、云转播、子弹时间、自由视角……坐落于北京科技创新高地海淀区的五棵松体育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测试活动为科技成果提供了应用场景。

  

疫情期间,一款可穿戴、带芯片的体温计“创口贴”应运而生。它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检测精度可以达到0.05摄氏度。只需将其贴在腋下的皮肤上,就可以在手机APP上看到自己的实时体温,可自动测量、上报。

  

物流机器人采用“激光+视觉”自助避障导航策略,只需提前确定机器人的行走区域和主题路线,就能让机器人在场馆内自由行驶。办公区点到点搬运文件材料、小型体育器材,以及餐厅辅助搬运这些活,都可以交给它。

  

云转播技术把传统必须集中到一个地方的转播拆解成前端信号采集、云端编辑处理、导播制作三个环节,转播机构在赛事现场千里之外也能远程制作。基于云转播系统,远程新闻发布厅和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得以实现。

  

激烈赛事如何定格精彩瞬间?场馆内数十台相机组成相机阵列,对拍摄主体进行120度-150度的多方位拍摄,观众可以看到强化的慢镜头、时间静止等效果。“子弹时间”和自由视角技术不仅可支持运动员和教练员多角度直观回顾训练细节,还能支持现场和非现场的观众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自由选择比赛精彩时刻的观看视角,不在现场也能感受运动魅力。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冬奥——绿色、科技,走进现实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