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体教融合之路 整合资源助力体育人才成长

近年来,不少地区主动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利用各自优势走体教融合之路破解青少年后备人才不足的难题,从“源头”扩大基础。

2020-09-14 14:00 来源:中国体育报 记者/顾宁 0 129620


禹唐体育注:

凭借严格的训练和出众的射击天赋,再加上平时刻苦学习文化课,来自河北衡水中学的王学尧以高水平运动员的身份今年被清华大学录取;曾获得甘肃省校园足球冠军杯最佳射手、中国校园足球冠军杯西北赛区最佳射手、来自甘肃的19岁男孩张煜飞也以“国家一级运动员”身份成为王学尧的校友……近年来,不少地区主动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利用各自优势走体教融合之路破解青少年后备人才不足的难题,从“源头”扩大基础。


学训并重 从基础抓起


浙江省长兴县的基层业余体校今年高考成绩再传捷报,学校18人参加高考,14人被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录取。


训练时间长、学习时间少是体校留给很多人的初印象,也是不少家长不放心把孩子送来的原因之一。为此,长兴县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从2013年开始,共同建立了37所以学校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格局。据长兴少体校校长习双兵介绍:“少体校和县内各中小学已形成完善的‘共训制度’。运动员在体校主要由教练员负责,除完成体校规定的训练任务外,还参加各学校的体育社团,学校主要由体育教师负责,间接提高了运动员的积极性。学校体育社团在运动员的参与下,也带动了学校学生的积极性,训练效果明显提高。”


经过几年的摸索,习双兵发现,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对于体校生来说尤为重要。“低年级的时候大家相差并不大,但要是基础没打牢,到了高年级成绩差距就大了。因此,少体校严格落实运动员参赛前必须通过文化测试的规定,同时通过县教育局聘请县内中学优秀任课教师,每周一至周四晚对体校学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4门功课补习,切实提高体校学生文化课成绩。同时,体育教育双方还建立了‘反馈分’制度。各中小学被招录或推荐流出的运动员,既能代表原学校参赛,也能代表现就读学校参赛,并反馈分数至原推荐学校,进一步减少优秀人才在学校间流动的阻力,极大地调动各中小学推荐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积极性,促进各校特色项目的后备人才资源进一步整合。”


进入高等学府不再是基层体校学生的目标,随着运动员思想水平的提升,他们对自己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中国女足国家队,吴海燕已经完成在江西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答辩,王霜、李影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重庆西南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不仅是她们,还有很多在竞技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们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学霸”一面。


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王霜表示,尽管比赛训练任务很重,学校去不了,就晚上线上补课;无法在课堂上和老师沟通,就私下找老师请教。运动员不服输、不怕苦、目标坚定的特性也在王霜这里有了很好的诠释。

体育助力 上梦想大学


“训练的时候就不再关心外面的事情了,训练就是训练,学习就好好学习,做事情要专注。训练是不是认真,等你比赛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不要自己骗自己,一定要真的付出。”来自河北衡水中学的王学尧表示。


2000年出生的王学尧在14岁才开始练习射击,和大多数男孩子练射击原因一样他喜欢枪。王学尧是在2018年的一次跟奥运冠军的面对面交流后坚定目标的,种下了一颗想上清华的种子,“当时王义夫和易思玲来衡中参观,跟他们面对面交流以后,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射击氛围。因为易思玲是在清华大学学习的,她说很期待我们这些队员能考上清华大学。”尽管从训练场到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味,但王学尧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常常为了增长零点几环,一遍一遍地重复同样的动作,在训练上是这样,在学习上更是如此。“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在学习上尽量用功。”王学尧说,他每天的安排都是从早上5时40分的跑操晨读开始,“我周边的学习氛围很好,不会的问同桌,老师也很负责任,遇到不会的题积极问老师。”


张煜飞从9岁练习踢球,获得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青岛站比赛银靴奖、甘肃省校园足球冠军杯最佳射手、中国校园足球冠军杯西北赛区最佳射手,今年1月以“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报名参加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测试,高考477分的文化课成绩帮助他成为清华大学2020年全国范围内选拔招录的6名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中的一员。


张煜飞和每一位喜欢运动的中学生面临同样的问题,高中课业负担加重,尤其是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除了在学校系统进行文化课学习外,每天还要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在足球训练上。谈及文化课学习,张煜飞说:“我上课听讲特别专心认真、做好笔记,课后知道自己缺什么,就专门强化什么。跨入清华校门,我深知一切都不轻松,踢球、学习两手抓,肯定比高中还要累还要辛苦,但我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困难,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足球所带给我的不仅是如何传球、如何跑位、如何射门,更多的是对我精神品质的培养,为人处世的指导。”来自河南郑州101中学的姚宝妍和足球一起“踢”进了浙江大学,2017年初遇足球,2020年被浙江大学录取。接触足球时间不长的她经过刻苦训练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上场比赛时间,而将学习看为职责她也并没有将文化课落下。姚宝妍说:“足球是我的兴趣爱好,学习是我的职责,它们不冲突,我也很庆幸我能在郑州101中学就读,因为学校不仅给足了我们踢球的空间和平台,而且像‘市长杯’这样的赛事基本上都在本校设为赛点,踢球和学习的时间分配还是比较宽松的,不懂的、落下的知识点我也会主动找老师询问。”


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体育对青少年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说:“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走体教融合之路 整合资源助力体育人才成长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