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足坛中小俱乐部怎么“挤泡沫”

在职业联赛序列,中国足协和中超公司不惜“猛药”严格准入制度,力推“财政公平政策”以剥离有可能造成联赛品牌重大损失的不良资产。

2020-03-10 1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郭剑 0 70733


禹唐体育注:

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阳光逐渐明媚,接下来这一周,中国足坛要确定今年这个特殊赛季的职业联赛格局了。

  

上周有4家表达过相关意愿的中乙俱乐部收到中国足协下发《关于相关俱乐部提交2020职业联赛递补申请及相关材料的通知》,递补申请和相关材料的截止期限是3月13日——这4家中乙俱乐部准备补进中甲联赛(有中甲俱乐部解散退出),但名额尚未确定,而在中超层面,唯一的悬念聚集在天津天海身上。

  

迫切的求生欲望,使得去年拼命保级成功的中超俱乐部天津天海在3月5日公告宣布“零元转让”。5天过去,错综复杂的转让谈判犹如生死时速一般进行,这支球队的命运不但让很多天津球迷揪心,也让不少中超球迷“心有戚戚焉”——在国内,职业联赛公益属性和商业属性之间的平衡点并不容易把握,无论球迷还是球员,都不愿意看到一支寄托着自己热爱的球队“死于意外”,“球队正常的新陈代谢谁都可以接受,但目前这种状态,大家心里特别不甘心,有劲儿没地儿使。”一位天海球员这样向记者形容自己的感受。

  

球迷和球员能够如愿以偿盼来天津天海“上岸”吗?“上岸”之后,俱乐部能够在新赛季交出一份让自己和大多数球迷都感到满意的答卷吗?

  

第一个问题在3月14日之前就可以见到分晓——3月14日是天津天海俱乐部公示转让截止日期;第二个问题则需要俱乐部和球队用一个赛季时间作答,前提是球队真的“起死回生”。

  

严格意义上讲,天津天海算是赶上了中超联赛的好日子,不过时间很短,只有3年,而且是在球队还叫天津权健的时候。

  

2007年,一支由天津企业投资的、在呼和浩特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球队回到天津完成重组,俱乐部更名为天津松江足球俱乐部,球队冠名为呼和浩特滨海队参加乙级联赛,2008年球队改名为天津团泊新城队,2009年球队第三次更名,这一次球队与俱乐部名称完成统一,天津松江队自此打出旗号,主场也迁至天津奥体中心,但直到2010年赛季结束,天津松江队才升上中甲联赛。

  

这支球队在中甲联赛征战期间一直排名中游,2015赛季权健集团收购天津松江,大手笔的投入让球队猛将如云,2016赛季天津权健队以中甲头名身份升入中超,足球记者惊呼中国足坛迎来第二个“恒大”。

  

果然,中超第一个赛季天津权健便跻身“三甲”,赢得次年亚冠资格,但球队的迅猛发展势头在2018年戛然而止:2019年1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单位权健公司及被告人束昱辉等12人均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天津权健足球俱乐部至此彻底失去从事足球活动资格,球队托管给天津市体育局,以天津天海队为名在2019赛季艰难保级成功守住一个中超席位。

  

如今回看球队那3年的突飞猛进,不禁让人感慨足球领域更需要眼光长远的投资,而非“投机式”的资本介入。

  

一路曲折的天津天海绝非孤例。

  

中国足球金字塔塔基虚浮,导致处于塔尖位置的国字号球队在高水平竞争中难得一胜——正是为了稳固塔基,最近10年校园足球持续发力,引导更多青少年了解足球、走上绿茵场,而在职业联赛序列,中国足协和中超公司不惜“猛药”严格准入制度,力推“财政公平政策”以剥离有可能造成联赛品牌重大损失的不良资产。

  

政策的出发点无可厚非,现实是中国足坛迎来一波汹涌澎湃的退出大潮,这让球迷感觉有些猝不及防。

  

2月初未按限定时间向中国足协提交“工资确认表”的3支中甲球队(广东华南虎、四川FC、上海申鑫)宣布解散退出足坛,此外,还有多达7支中乙球队无力支撑继续征战职业联赛,而已经上交“确认表”的球队,还有包括昔日足坛霸主辽足在内的5家俱乐部“确认表存疑”,能否留在职业足坛还有待提供补充材料进行证明。

  

超过10支球队(集中在中乙)退出职业足坛对中国足球大局而言目前难辨利弊,但这样的趋势,至少可以表明中小俱乐部的职业联赛生涯,用“举步维艰”形容并不过分。

  

“我觉得今年的退出潮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政策不变通的话,明年会有更多俱乐部遭遇财政危机,这不是限薪就能完全解决的,包括准入的考核标准现在也有点儿过于‘高大上’了。比如训练基地达标,青训梯队达标,财务健康状况达标,然后还有接下来的球队名称中性化,真要一刀切下去的话,至少一半中超球队达不到这个标准,中甲就更别说了。”一家职业联赛俱乐部投资人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忧虑,“遭遇危机的不仅是中小俱乐部,还包括中超前6名的大俱乐部,每年投入10个亿,收入不到3个亿,如果联赛是纯粹的公益联赛可以这么干,可我们是职业联赛,俱乐部是‘有限责任公司’,就算所属集团分担很大一部分支出,让俱乐部的账面好看一些,但这么赔钱谁也干不长。”

  

担忧的情绪互相传染:投资人代表觉得缺乏安全感,球员们更担心自己的饭碗。

  

“我知道我们现在工资高是因为运气好,而不是我们水平有多高,就是这些年的事儿,身价都是虚的。不光我们国内球员,外援也是这样,他本来200万欧元的转会费,100万欧元的年薪,到中超就要1000万欧元的转会费,500万欧元的年薪,这都不正常,这就是中国足球的泡沫。我们虽然是受益者,但心里也别扭,因为这么下去的话,受损的是整个行业,到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球员。”一位中超球员说他的队友们已经开始思考“以前根本不会去想的问题”:“最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是带着纯粹的足球梦想踢球的,七八岁天天踢不够,就想要踢国家队,要踢世界杯,赚钱不重要,但是现在这个环境,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吃饭问题。球员是整个体系里面最弱的一环,别管国企还是私企,老板出钱就能接着踢,老板不出钱就下岗,就算有合同,绝大多数球员也没法打官司,很多下岗的球员申请劳动仲裁被踢皮球没人管。”

  

让职业联赛“正收益”,向投资方和参与者发出积极信号,这是中国足协和中超公司(中国足球职业联盟)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而中小俱乐部要做的,一是节流,二是开源,缩减投入的同时,想方设法提升自身商业收入——这又与联赛品牌价值息息相关。

  

据记者了解,自从2016年之后,中超俱乐部单赛季拿到超过千万元赞助收入的案例已属罕见(且必然有赖于当地行政部门协调),中小俱乐部的商业开发能力更是滞后于足球战略目标(比如保级),如果未来的中国足球职业联盟确实无法协调相关部门在包括税务政策方面给俱乐部最大优惠,也要尽力为俱乐部提供诸如会员制之类商务开发计划,帮助中小俱乐部健全生存模式。

  

6-8家豪门俱乐部代表着联赛的光鲜门面,50余家中小俱乐部代表着联赛的真实基础,数以千万计的球迷则是推动联赛前进的最大动力——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让联赛变得健康而饱满,让建立在联赛基础上的国字号球队挺进世界杯。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职业足坛中小俱乐部怎么“挤泡沫”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