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助力经济转型 办赛权限下放带来几何裂变
竞赛表演产业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有力抓手,是近年来受益体育改革红利最为显著的一角。
禹唐体育注:
竞赛表演产业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有力抓手,是近年来受益体育改革红利最为显著的一角。自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件),提到的“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到当年年末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竞技体育重要赛事名录”的通知》和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在华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审批事项改革方案”的通知》,四年来,得益于体育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全国的商业型赛事从规模到数量均实现跨越式发展,激活后的竞赛表演产业正加速航行。
激活市场 商业性赛事蓬勃开展
中国体育赛事审批制度由1995年出台的《体育法》直接授权,国家自此开始对体育竞赛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很长一段时间,体育赛事“批文”严重阻碍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热情。体育部门顺应市场呼声,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后,实现了社会资本在体育领域空前活跃。
与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同步推出的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鼓励发展职业联盟等改革措施和方案充分展现体育行业改革的态度,几项措施的落地真正打破了体育赛事资源垄断,激活体育市场,也让更多人参与体育、办体育。最直接的表现是马拉松、登山、徒步、房车露营、电子竞技、自由搏击、足球表演赛等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激增。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全年办赛超过1000场,产业总规模超过700亿”的马拉松项目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正是体育部门“简政放权”的成果,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的涌入为项目的产业化提供了强劲动力,在专业的赛事运营机构推动下“马拉松”已成为二线以上城市的标配。
带动消费 体育促区域经济发展
在46号文件颁布之前,中国的体育产业呈现制造业一枝独秀,其他细分领域皆为“蓝海”的状态,产业结构不健全也导致在2013年的第三次经济普查中依旧采用概念界定略显粗糙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普查的结果显示2013年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为0.41%,相比2008年有明显回落。而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产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8.7%,其中2016年增长速度是11.1%,平均下来约为14.9%。以2016年为例,当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9万亿元,其中体育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产业两者约为67比33,竞赛表演产业约为6200多亿元。
政策利好下,体育竞赛表演业近几年良好的发展势头也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体育与文化、旅游、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互动融合也使体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化运营的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融资渠道的拓展,也使地方体育赛事成为真正带动城市经济总值增长的引擎。脱贫攻坚的决胜期,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已成为许多中小城市谋求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应运而生,龙舟、冰雪、攀岩、皮划艇等小众项目在中小城市找到沃土,在丰富的赛事带动下,运动人口实现显著增长。
厘清障碍 服务体育产业再升级
“放权”是管理的第一步。在推进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的“放”与“管”必须合理衔接。
体育竞赛表演,尤其是大中型体育赛事活动常涉及公安、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在取消赛事审批的初期,由于配套的监管文件和落地政策滞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赛事发展处于混杂无序状态。甚至出现一些自行车、马拉松赛事在体育部门“开绿灯”后,却因公安、消防的关卡半路夭折。
而当前国内体育赛事也呈现出管理水平不高,总体规模不大,大众消费势头不强的现状。作为取消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行政审批后的配套必要措施,2018年5月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将取消体育赛事的赛前审批和全面加强赛中的监督管理连在一起,实现了效率与质量并重的健全流程。也为社会资本办赛进一步厘清障碍,营造了健康的产业环境。
各类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文件的颁布与配套措施的落地,折射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护航由粗放到集约、由单一的事先行政审批到全程监管服务的全面转型。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在明确了一系列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政策后,也让“建立产品丰富、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照进现实。
本文转载自中国体育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体育助力经济转型 办赛权限下放带来几何裂变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