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文化升级要“形似”还要“神似”

北京校园足球联赛的档次,终于在今年有了实质性的提升,球迷们一心盼望的校园足球文化,也在自己的萌芽阶段迎来一次激荡。

2018-05-22 1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郭剑 0 18006


禹唐体育注:

1985年5月19日,北京工人体育场,曾雪麟麾下的国足1∶2输给中国香港队,无缘1986年世界杯的结果给全国球迷留下苦涩的“黑色记忆”;33年后的5月19日,还是北京工人体育场,人大附中足球队在这里凭借下半时的3粒进球力克八一学校翱翔足球队,赢得本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A组冠军。

  

这是被誉为北京足球圣殿的工人体育场第一次向校园足球顶级赛事开放(本周北京中赫国安客场挑战长春亚泰,工体空出“档期”):北京市实力最强两支高中球队之间的“宿敌对决”,平整的天然草比赛草坪,国家级裁判,近万名学生在看台上的呐喊助威,北京电视台几乎媲美中超级别的电视直播……虽然这一切看上去还有些“幼稚”,赛事环节还有更多可以完善之处,但北京校园足球联赛的档次,终于在今年有了实质性的提升,球迷们一心盼望的校园足球文化,也在自己的萌芽阶段迎来一次激荡。


“能在工体打一场正式比赛心情真是非常激动,可能我的人生只有这一次机会,我们希望能在这场比赛中让同学们看到球队的拼搏精神。”八一学校翱翔足球队高三学生朱文博说,“输球可能有些遗憾,但我们也很坦然,只要尽力去拼了,我们就能接受比赛结果。”

  

自2015年起,伴随着北京市校园足球的发展,以北京市教委为主导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本届联赛自2017年10月首场比赛打响以来,历时7个月,覆盖全市16个区,共有1318支球队报名参赛,经过预赛阶段的争夺,最终10个组别、149支球队杀入到市级决赛。四强赛阶段的主客场赛制,则充分利用了课后三点半的时间段,让学校师生和家长都可以在场边为孩子们助威,“联赛校园日”、“最美足球校园展示”、“校园足球啦啦队风采展示”等多项校园足球及校园体育文化推广普及活动同时展开,足球文化几乎渗入到校园的每一片角落。

  

“很像样了,尤其是今年赛制跟往年比跨年了,去年先是打了8支球队的循环赛,7场比赛,然后今年前4名的球队打主客场,这对孩子们来说锻炼价值非常高,孩子们其实挺缺这种有压力的比赛的。”在八一学校带队已经26年的老教练王军说,“前年我们是半决赛赢了人大附一队,决赛赢了人大附二队最后拿到冠军,所以比赛就是这样,有输有赢,我们的信念是永远争冠军,过程打好了,输球的结果也能接受,我们明年再来,希望还在工体打决赛,争取胜利。”

  

对于竞赛体系还不到30年历史的中国校园足球而言,日本校园足球是现阶段当之无愧的仿效模板——中国足球尤其是校园足球的业内人士,以及很多球迷都对日本校园足球的氛围赞叹已久:日本校园足球文化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今年1月,第96届日本高中足球大赛决赛在琦玉世界杯球场(东京国立竞技场因为奥运会缘故进行翻修,琦玉体育场亦为近年来日本国家队主场)进行,超过4万名球迷现场观战,《读卖新闻》和NHK电视台(日本国家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及直播,其赛事规模与国家队A级比赛已经不相上下。

  

将联赛决赛搬进工体,是北京市校园足球规格升级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全国校园足球布局重点城市,北京市希望赛事结构的升级能够积极推动本市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

  

事实上做到与先进校园足球架构的“形似”不难——至少今年北京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的赛制与赛事规模与往年相比已有极大进步,联赛的主角学生和老师、家长都有相当积极反响,但与亚洲最成熟的校园足球体系相比,国内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仅仅做到“形似”还显然不够。

  

上周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北京市足协执委会主席杨海滨带队前往日本参加第一届中日青少年合作峰会,关于日本校园足球以及日本青训体系的话题成为双方交流重点,据北京市足协副秘书长兼青少部部长陈长红介绍,尽管大家对日本校园足球体系已有大概了解,但“每次学习都有很大收获。”

  

“目标的设立,制度的建立,是日本校园足球深入人心的两大根本原因,尤其是他们校园足球教练和球员的努力目标,决定着日本校园足球的走向。”陈长红说,“他们大部分青少年教练都是日本足协培养的,在培训课程的第一天,这些教练就被灌输了非常远大的志向,这就是日本足协的《2050计划》(2050年夺取世界杯冠军),教练员有了这样的目标,才会传递给孩子们,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踢球,每个俱乐部的每个教练都在向孩子们讲述一样的目标,所以他们的校园足球体系包括青训体系,很少走弯路。”

  

统一的目标,使得日本足球少年对于足球的理解与认知“相对单纯”,“在日本随机问了很多踢球的小孩子,为什么踢球,绝大多数的回答都一样:足球是很好的运动,是我喜欢的运动,我希望未来成为职业球员夺取世界杯。这不是喊口号,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陈长红说。

  

而中国的足球少年,却罕有上述宏伟志向。近年来本报记者在国内各地业余球场都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踢球行列,这一方面得益于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推广,让孩子们迈出接触足球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家庭对足球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青少年阶段,足球在很多时候仍被当作“工具”使用——获取特长生身份,凭借“足球”进入“名校”成为很多家长允许和鼓励孩子踢球的重要目的,一旦目的达成(或无法达成),他们对足球的热情便会大幅度下降。

  

“日本校园足球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校园足球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金字塔形状,比如在小学阶段,可能有20万孩子踢球,到了初中阶段,这个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可能有25万或者30万孩子踢球,只有到了高中阶段才是分界点,家长和孩子要选择去职业俱乐部的梯队还是继续在高中踢球。”陈长红说,“日本初中校队的11人阵容,通常会有5个去高中踢球,5个去职业俱乐部梯队踢球,换句话说,他们的人才流失率很低,大家都在踢球。日本足协除了职业俱乐部的梯队,也不会放弃对高中校球员的选拔,高水平的孩子一定会受到高水平教练的指导。”

  

因此在与成熟校园足球体系逐渐“形似”的同时,校园足球的决策者应该开始考虑“神似”的可能性:专家认为,摒弃“功利性”的观念转变,以及一个可以让学生球员发挥个人潜能的合理制度,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耐心实践。


本文转载自中国青年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校园足球文化升级要“形似”还要“神似”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