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训、经济与中国篮球

中国篮球,在青年培养上的问题,从来不是人种、技术、态度或者单纯的“热爱或者灵性”这些微观角度能够改变的东西,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大环境改革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导致青训培养的供血不足。

2018-05-12 14:00 来源:虎扑 文/icebolt11 0 83653


很久之前就想动笔写这边贴子了,一直懒。但是篮协最近U系列的改革,耐高的中国区的比赛激起的大家的讨论实在是可惜,就实在忍不住了,想动笔写点东西。


我认真思考青训的问题是起于14年-15年,那时候机缘巧合下有幸进入某职业队从事基础工作。基于工作要求,同时对于自身的篮球水平的提高期望,那时候经常观察青年队的一些动态。当然,我观察的出发点不是从篮球技术层面上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制度角度进行观察。当时自己下的结论,和现在的一样:


中国篮球,在青年培养上的问题,从来不是人种、技术、态度或者单纯的“热爱或者灵性”这些微观角度能够改变的东西,而是整个中国经济大环境改革变化引起的不确定性导致青训培养的供血不足。这句话从个体(individual)的角度来看,就是@冰菊末于“如果中国篮球后备梯队培养采用这种"校园模式",是不是会更好?” 帖子下的回答:


我自己就是这条路的失败者。也认识这条路的很多失败者,我是一路小学帮学校打球打到高中,后面荒废了学业,什么也得不到。打CUBA也只能打打阳光组。(我们市,我清楚的记得我们那一届就3个人打正规CUBA)。后面我一些体校的朋友也失败了,又回来读书考大学,学业水平也就只能读大专。所以中国我认为不是体制有问题,CUBA打的好的也可以进CBA。体校好的也可以进国青。问题只是风险太大。我们这种失败者不计其数。 


我对于他作为切身利益相关者的回复无法更加赞同。青训的问题不在于“校园”/“体工队or俱乐部”模式之争(我在16年关于这点,与深圳区的@别被猪刚跑有过交流,其始终认为校园篮球才是中国篮球青训的未来),而在于原先稳定的、如果死水一般的体工队体制被打破后,走在运动员路线上的这些先行者(pioneer)们,如何获得能够继续于社会上生存的能力、认同与预期,毕竟,“有恒产者有恒心”。


对于以上的现象:如果用学术一点的言辞,就是“制度的构成”(constitution)发生了巨变,“体工队供血体制”向“市场供血体制”的逃逸与变化;如果用比较直白的语言,就是以前“发钱的这批人给不了钱了”(江南皮革厂的黄老板与东北国企改革下“钢的琴”,只是一个故事的南北版本)。


如果阅读者的年龄稍微大些,那肯定知道“体育局培养体制”的脊梁骨被打断、“中超市场化反哺”以及之后的种种足球黑幕,而导致足球人口锐减,整个选材(talent pool)的能力完全被废,究其原因,就是体制改革在“摸着石头过河”,但被河冲死了——中国足球至今,没有一套新的、完整的并可行的制度能够弥补之前体育局体系的巨大阴影。


所以看青训问题,一定不能想当然的选择并且相信“台湾的校园模式”>“体工队模式”这种浮于表面,只有前苏联的地图头才会认同的、“休克疗法”氏的比较方案,而是要看到在中国的当*权*者把原先分给“体育局-体工队”的“资金池”抽走后(这个制度国家目前已经实行了快二十年),如何构成(constitute)一套新的、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简单来说就是谁给如前文的先行者们提供,无法达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以后的,于整个社会生存的能力与预期)培养制度。


至于这个制度的名字,可以叫“校园”,可以叫“俱乐部”,可以叫“体校合作”,可以叫“体育局直培”,“大词无法表达含义”,叫什么并不能体现实质,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制度本身。而U系列的改革,则正好是体现了这个方向的非常有利的一个政策(关于这点,@DesertStar 与另一位NR为结尾的网友已经着墨颇多,不在于此赘述)。


在这里,我补充的一句是,正是大家都略显鄙夷的体工队体制,导致了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苏联篮球队的辉煌,我想如果您是真球迷的话,您还是会了解这些信息的;而台湾地区,靠着其自身的经济底蕴,在2000万人口的小样本情况下,使用“校园模式”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的操作难度与上限,显然无法和无法比拟(了解中国篮球的都能知道亚锦赛上,中国和台湾地区的表现的一贯对比意味着什么,这也是很多人慨叹高国豪在浪费时间的原因)。


经常会抱怨中国的体育产业不够发达,容纳不下更多的从业人员等,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有一些片面的。体育产业本身的体量在全世界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尤其是细分子领域这些突出的情况下,毕竟我们很难想象篮球经纪人会是一个好的冰壶运动员的训练师/教练。


但是,在“校园模式”上,对于运动员的后路,确实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毕竟上海大鲨鱼的某位外援现在在高盛担任分析师(大鲨鱼外援的故事总是很奇特)。但现今,教育部的观点则非常清晰,其没有动力,也不愿意投入巨量的资金(所谓学习美国的做法)来建设校园里的“职业队伍”(参见取消特长生的若干政策)。


当然,如果有外部资金的注入(就是钱不从教育系统中拨出),其可以尝试放开一些政策(清华附、北京德威、深圳伟伦、东莞篮校),鼓励这些“另类校园球队”的建设。请注意,这是“政治决定事务”的必然思维,中国教育系统目前的主要解决的是“公平”问题,而不是给与资金使得地区教育资源更加的不平衡(有耐心的人可以从篮球名校的所处地域进行分析)。藐小篮球迷的精神期待和中国庞大人口的教育需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目前青训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这不是本文想要阐述的目的,本文主要的目的是给与大家一个了解讨论“中国青训”这个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框架,希望大家在谈论的时候有一些基础的概念。前行者已经悄然出发,中国篮协的设想的青训改革体制已经提上日程,在日后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在论坛上已经有人描绘了篮协构想的解决方案)会愈发清晰。


如果有事实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也能一如既往的对本文批评指正。


后记:中国篮球区质量很高,虽然帖子的数量不多,但是有真正的篮球爱好者,而且有大量级别很高的篮球从业人员进行发言与讨论。当然,这可能也和虎扑的运营策略有关,毕竟湿乎乎和步行街已经成为了流量区,基本上获取不到任何有营养的信息。


本文转载自虎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青训、经济与中国篮球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