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多特蒙德与红土球场

多特蒙德的伊杜纳信号公园球场(威斯特法伦球场)向来享有着“德国足球麦加”的美名;南看台浩大的“黄黑之墙”,让世人将这座现代足球的圣殿铭记于心。

2017-10-23 08:30 来源:虎扑 文/Mathew Burt 译/Aviva392 0 40896


或许是托了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福,今天的德甲联赛以大规模的现代化球场而闻名于世。但许多德甲球队的历史都比如今驻扎的主场更为悠久;而记载这段过去的,却是一些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球场。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与您一同走进那些曾经声名显赫的球场,与您一同重温那段历史。本文系本系列的第一期,我们将带您走进多特蒙德。


多特蒙德的伊杜纳信号公园球场(威斯特法伦球场)向来享有着“德国足球麦加”的美名;南看台浩大的“黄黑之墙”,让世人将这座现代足球的圣殿铭记于心。但今天,如果您碰巧路过威斯特法伦地铁站,将在威斯特法伦球场的阴影下,看到多特蒙德曾经的家——红土球场。


威斯特法伦球场为1974年世界杯而建,也就是到了这一年,多特蒙德俱乐部才正式搬进了这里。1971年,作为主办城市之一的科隆退出了申办城市之列,本不在申办城市之列的多特蒙德便替补上阵,拿到了申办资金,用这笔拨款建起了威斯特法伦球场。


1909年,多特蒙德俱乐部成立。俱乐部的第一个主场是白色球场(Weisse Wiese),这个球场由市政府所有,由球场附近满上遍野的白花而得名。


1937年,德国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起了准备。与白球场近在咫尺的Hoesch AG钢铁厂扩张了起来,多特蒙德俱乐部被迫搬迁到了红土球场(Stadion Rote Erde)。这座球场所承办的第一场比赛,正是1929年多特的鲁尔死敌1-4惨败柏林赫塔的德国锦标赛1/4决赛。


红土球场由鲁尔河谷丰富的铁矿矿藏而得名——正是因为丰富的铁矿储备,这一地区的土地尽显红色。除此之外,“红土”还带有共产主义色彩。当时,随着大批移民劳工涌入鲁尔区,多特蒙德俱乐部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红土地”所蕴含的共产主义风骨,更是让俱乐部连声叫好。


二战时期,多特的球场管理员海因里希-切尔库斯(Heinrich Czerkus)就是一名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者。二战期间,他曾是当地反纳粹运动中的活跃分子,1945年被纳粹逮捕,与数百名其他反抗者一起在球场附近的朗姆伯格公园(Rombergpark)被纳粹杀害。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多特蒙德俱乐部终于迎来了全盛时代,于1956、1957与1963年三次问鼎西德联赛冠军,1965年捧起西德杯冠军,1966年登顶欧洲优胜者杯。


这些年中,俱乐部最骄傲的时刻便是1963年12月在欧洲优胜者杯决赛中击败本菲卡晋级的一夜。多特蒙德第一回合中在里斯本1-2落败,回到主场后却大显神威,在四万球迷的凝视下,5-0横扫葡萄牙霸主,弗朗茨-布鲁恩斯(Franz Brungs)在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他们击败了本菲卡,那支1962年问鼎欧冠、1963年杀入欧冠决赛的本菲卡。


当时在场的俱乐部传奇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对那场在旧球场进行的比赛记忆犹新:“观众席和球场之间隔着一条泥跑道,球迷换着法子想靠近来看。俱乐部不得不把板凳搬出来,放到跑道上给他们坐。我们踢角球的时候,他们就离我们半米远,都在跟我说要怎么踢。”


随着球队的步步高升,只能容纳四万人的旧球场再难满足球迷的需求。俱乐部便开始出资出力,致力于建设一座更大的新球场——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威斯特法伦。时至今日,只能容纳1万人的红土球场已经变成了多特蒙德二队的主场。但对于那些经历过那段辉煌时光的人来说,这片球场上处处都还是过去的影子。


如今,笼罩在威斯特法伦球场的阴影下的红土球场光芒渐退,但仍记载着那几十年的辉煌时光。历史仍在,记忆尚存。


本文转载自虎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流金岁月:多特蒙德与红土球场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