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质疑 搏击行业不妨从容以对

“46号文”发布以来的搏击行业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国际国内资本快速进入,众多赛事品牌群雄并起,拳击、自由搏击、综合格斗(MMA)等细分领域呈现出多箭齐发的大好繁荣局面。

2017-08-22 17:00 来源:人民网 文/刘枭 0 23050


禹唐体育注:

“46号文”发布以来的搏击行业发展可谓风起云涌,国际国内资本快速进入,众多赛事品牌群雄并起,拳击、自由搏击、综合格斗(MMA)等细分领域呈现出多箭齐发的大好繁荣局面。


随着搏击领域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行业中的一些固有问题也逐步暴露在公众视野范围内,引发了不小的舆论争议。今年5月,一位搏击网红在痛打太极骗子的同时,揭露行业存在不少造假现象;不久前,“格斗孤儿”成为舆论焦点;近日,《凤凰周刊》刊发题为《火热与隐忧:内地商业搏击市场调查》的封面,批评个别赛事为了造星、吸引眼球,招募业余选手或票友充当“拳王”的运营手法。


坦率而言,舆论的批评多少有些以偏概全,但并非完全无中生有。赛事及运动员造假在行业内早不是新闻,可算作房间里的大象,既然有人指出了,不妨从容以对。一方面,对于体育商业这样的“注意力经济”,质疑代表着被关注,未必是一件坏事;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批评也表明,受众群体的审美品味和消费习惯正在快速提升,搏击行业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打磨出更具公信力的赛事产品,才能更好迎合市场需求。


仔细分析,各方对搏击行业的批评主要指向两个层面,一是赛事造假,主要指赛制,二是运动员造假,关乎中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赛制层面上,搏击行业,尤其是自由搏击与综合格斗(MMA)两个细分领域,由于赛事组织及职业联赛的缺失,市场上多以商业邀请赛为主,由赛事运营商选择配对,向运动员支付出场费并派遣裁判与工作人员。如此利益格局下,一切胜负都由赛事运营商单方面决定,赛事公平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制度设计上即为造假余留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运动员层面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行业发展所限,中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较国际顶尖有着不小的差距,的确是无可回避的事实。如果完全按照体育竞技的方式运营,邀请国际一流选手参赛,很有可能导致中方运动员在比赛初期即全军覆没,大幅降低赛事对国内消费者的吸引力,进而降低商业价值。某种程度上,搏击行业内的运动员造假是体育竞技向商业开发妥协的无奈之举,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所遗留下来的负面产物。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赛制的问题并非无解,全球的成熟赛事组织均按照联赛与赛会制比赛的混合赛制进行,兼顾公平性与商业价值。搏击行业也需要在合适时机推动改革,为商业邀请赛创造扎实的联赛基础,利用循环赛制对运动员进行筛选,重建赛事公信力。


运动员的问题则依赖于竞技水平的提升,究竟能否与国际一流接轨?目前来看,趋势是乐观的。


从运动科学角度分析,竞技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科学训练及高强度赛事。尤其是通过大量比赛“以赛代练”。近年来,随着国内搏击赛事井喷、国际一流选手来华交流的频率大幅提高,中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出现了明显与快速的提升,打出了不少经典比赛,如方便K.O.马库斯(时世界排名第二)、邱建良TKO莫萨伯(时世界排名第二)及龚艳丽K.O.贝特伦等。在高薪聘请外教及以赛代练的竞训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方运动员在与国际一流选手的竞技中不落下风,行业的进步有目共睹,惟顶级运动员的批量涌现尚需时间,但窗口期也已越来越近。


经过十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国的搏击行业正在迎来质变,日本K-1所创下的辉煌有望在改革中的中国市场重现。搏击行业的下一步发展,需要业界同仁创造更加健康的制度基础,为顶级赛事及运动员提供符合体育竞技及运动科学的土壤。事实上,这既是中国搏击行业发展的使命,也是整个中国体育市场的目标所在。


接下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此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面对质疑 搏击行业不妨从容以对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