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局健身江湖 运动健康APP“看上去很美”

如何将客户的粘性变现依然难以找到较好的出口,还是依靠传统的广告与活动来支撑着风口上的灿烂,真正离赚钱盈利还很远。

2017-08-07 15:00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记者/李王艳 李程 0 20932

不少人可能都会这样去做:晚上没事的时候,照着手机上的健康APP来做运动。对于健身爱好者来说,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已经不再是唯一途径,线上健身软件正成为他们的新选择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超两亿人在使用运动健康APP。


用户基础加上资本追捧,在线体育运动行业,至少表面上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如何将客户的粘性变现依然难以找到较好的出口,还是依靠传统的广告与活动来支撑着风口上的灿烂,真正离赚钱盈利还很远。


线上健身吸引“小白”用户 低门槛兼具社交互动


有这样一个段子:据说健身房已经取代星巴克成为目前人类最红的自拍背景板。但是实体健身房的痛点很多,例如:收费较高、健身卡资源限制、相对固定的时间支出等。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众多健身APP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人也开始选择线上健身的方式。


“传统健身房的年卡模式对我来说,金钱和成本都比较高。跟着软件里匹配好的课程进行锻炼,给自己的余地很大。”家住科技路某小区的常女士以前去传统健身房办过年卡,可是去过一段时间就因为健身房里人多而不愿再坚持。今年初开始,她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健身APP,每天下班后回家照着视频上的内容,铺上瑜伽垫就能跟着做动作了。几个月下来,锻炼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按照既定计划,难度和强度都会逐渐加强,保证每天消耗足够的卡路里,从而达到减脂或增肌效果。”


她说,该软件根据运动时间把用户分成六个等级,随着参与时间延长就可以获得进阶,成为等级更高的中重度健身者。要想获得更高等级,就需要累计更多的运动时长。


常女士介绍,这款软件的核心内容是健身视频,还具备一定社交互动功能。在她展示的软件界面上,在动态板块上的确有不少用户的励志话语:“每天光刷动态看各种腹肌、马甲线、大长腿就能看半小时”、“比你身材好的人却比你还努力”……也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健身成绩分享后“晒”到朋友圈里。她觉得,这样的氛围对坚持运动有一定鼓励。


“有孩子以后时间过于碎片化,现在的运动都是借助健身软件完成。”80后崔女士告诉记者,其实不管是去健身房还是跟着线上课程锻炼,运动要想出效果贵在坚持。


“相比于传统健身房,跟着线上计划运动不会受到地点的限制,用户可以在家里面随时进行低价健身。”易观国际旅游健康中心分析师张怡丹表示,这种“轻模式”的做法降低了健身门槛,又通过社交和互动等功能来提升用户粘性,对于那些不愿去健身房但又想运动的年轻人,特别是“小白类”(初级和入门级用户)健身者的吸引力较强。


引流客源形成营收 有瑜伽教练辞职当“主播”


健身APP不仅方便了健身爱好者,也让不少从事相关行业的教练和经营者看到了商机。


今年24岁的颜姓健身教练,此前在一家健身中心当专职私教。“8月1日刚结算工资,我拿了1万多元,有个师弟则拿到2万多元。”颜教练说,私教行业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售课提成,如果这个月办私教的会员多、代课多,相应的提成收入就越高,他表示,一般健身房里私教的客源多是办卡会员,但是也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引导,所以增加拓客渠道就很关键,“我在健身软件上有认证过的私教账号,关注度还不错,所以我也会尝试把这部分‘粉丝’和用户引导到线下。”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颜教练提到的健身APP主要采用O2O的搭建模式,此类软件提供线上约课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或线下授课两种服务方式。说起来,如果只是线上约课,线下授课,那么对教练方来说,只是相当于多了一种拓客渠道。而如果采取线上直播的授课方式,可能就会出现一位教练同时教授数位学员的情形,此时的教授者颇为类似于直播平台上的主播,但以上两种方式都是通过线上引流客源形成营收。


通过另一款线上教学APP,记者联系到了李青,一位专职的线上瑜伽教练。据他介绍,从事瑜伽教学行业已有10年了,积攒了不少教学经验。“瑜伽动作和体式虽然相对固定,但是课程编排和教学内容很关键。”李青告诉记者,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授课,稍有经验的学员们在试听过后就能评判出优劣来。近一年来他已逐渐把重心放到线上教学,因为这样能面对更多的学员,并通过出售课程视频来赚钱。在他注册并上传课程的APP上,每套课程都设置有主题,售价在200元左右。随着报名的学员越来越多,现在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上万元,李青也辞掉了原来瑜伽馆的工作,专职当起了“主播”型教练。


2亿人在用运动健康APP  线上健身已形成四种模式


你为什么健身?因为朋友圈里健身达人的二头肌?袁姗姗的马甲线?还是隔壁老王的六块腹肌?有人调侃说,这种“不晒会死星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部分“死也不动星人”,所以更符合现代社交和互动习惯的健身APP自然迎来了发展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户需求也开始分层,在他们对健康和美的追求中,展现自我、突破自我和社交榜样等深层需求也得到激发,健身运动成为满足用户多层需求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艾瑞分析师籍孟合子对华商报记者分析,特别是在2014年以后,伴随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健身的方式应运而生。


据易观国际发布的《在线运动健身市场用户分析2016》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中国移动健康领域APP活跃人数为23372.95万人,APP启动次数达727057万次,APP使用累计市场达97334万小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8271万人,也就是说,将近每6个人里就有1位用过移动健康APP。当然这份统计涵盖各类运动健康类软件,而且有些用户可能安装过软件后会删除或者被重复统计,但运动健康类软件的火热仍可见一斑。


华商报记者在苹果软件商店里看到,健康健美类APP单独列出一个种类,其中包含跑步与骑行、日常记录、目标训练、优质睡眠等多个子种类,每个种类里都有上百种应用。在一个安卓软件市场中,能搜索到的手机健身软件多达1007个。


虽然同穿一张互联网外衣,但健身软件的主打业务却各有不同。据业内人士介绍,此类软件总体可分为四类:一是综合健身方案类APP,包括健身课程教学、计步跑步等功能版块,这类软件正从健身工具向运动综合平台转变,代表产品如:Keep、悦动圈、火辣健身等。第二类是计步监测类,后来又扩充自身功能加入社交、商城、O2O、线下赛事服务等功能,如:咕咚、悦跑圈等。第三类是基于O2O模式的运动健身类App,将健身用户与教练、场馆进行对接,嫁接线上线下的运动资源,如:健康猫、燃、趣运动、跟谁学等。还有一类,则是只专注于某一个垂直领域的运动健身类App,代表产品有:爱羽客,Wake瑜伽,跳跳舞蹈等。


资本投向趋于谨慎 对实体店冲击有限


过去三个月,线上健身可谓动作不断。5月,超级猩猩强势入驻北京,开启在北上深三地联合运营的新旅程;6月,乐刻与多方品牌合作,举办线下活动;7月,光猪圈现身“淘宝造物节”,掀起健身新时尚……一系列活动将这种新的运动方式带入大众视野。


当然,线上健身的出现并非无迹可寻,其实有心人在几年前就开始对该领域布局,市场潜力的迅速膨胀则成为资本进入的驱动力。有健身行业报告指出,目前健身房领域的市场容量在230亿元人民币左右,未来有望增长到1000亿。据艾瑞统计,2016年体育项目的投资笔数有159笔,相比2015年增加了8笔,以A轮数量居多。不过,达到B轮、C轮融资的企业数量也有明显上升,而且已有D轮融资的企业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半年,该行业投资只有46笔。籍孟合子说:“目前体育类融资仍然保持着热度,但资本在2017年有趋于谨慎的迹象。资本市场在保持热度同时更加谨慎,目光投向产品趋于成熟、更有盈利可能的企业。”目前,受到资本热捧的也多是一些运作已有基础的产品和项目,如:Keep在去年就已完成C+轮融资;光猪圈已完成3轮融资;超级猩猩、乐刻等目前都已完成了B轮融资。


那么在国内快速爆发的运动人口和线上健身的高歌猛进面前,实体健身房是否像其他传统行业一样感受到了竞争压力呢?


张怡丹认为,虽然竞争和冲击肯定会有,但是传统健身房的一些优势仍是线上所无法替代的。首先是线上健身不能提供专业器械,或者只能提供有限的场馆和器械,也正是这个原因,线上健身的参与者会有很多没什么经验的“小白”,但小白总有成为大神的一天,当昔日小白需求不能被满足后,纯线上客户的留存率就值得探讨了;其次是线上虽然可以用新颖的模式、社交互动、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吸引消费者,但是线下店面也可以用实体场馆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线下顾客体验最重要的一点。


有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房数量已超过4000家,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递增,预计到2020年有可能会再增加至少1/3。这也就是说,实体健身房市场的规模仍在扩大,并没有因为线上健身的发展而萎缩。


“其实线下健身和线上健身的核心用户重叠率有限,因为线下健身用户以中重度、有成熟健身习惯的用户为主,而线上健身用户则以健身消费尚未成型的轻度健身者为切入点,中重度健身者只算是争取对象。”籍孟合子分析认为,从长远看,线上线下更有可能成为一种合作或整合的关系,线上健身起到用户培养与向线下引流的作用,与线下健身房达成资源协同与合作。


赚钱多靠广告费与线下运营  谈盈利为时尚早


华商报记者发现,有的健身软件搭建平台给专业教练有偿授课,还有的软件则开辟在线商城售卖各种体育用品,那么线上健身APP的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在资本已深度介入的前提下,盈亏状态又如何呢?


籍孟合子表示,目前移动健身市场还没有到依赖C端用户(即消费者)的付费带来盈利的阶段,用户内容付费习惯的培养仍然会比较漫长。她说,即便是线上健身的头部产品,目前的盈利内容也多是商业广告投放,同时在B端提供线下场馆运营、赛事运营、品牌活动合作等不同方向的商业化尝试。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健身人群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体育用品等实物上,而体育服务的重度消费者仍然聚集在线下店面中。线上健身APP虽已获得资本发力,但现阶段去探究盈亏状态为时尚早。该人士介绍,以国外的线上课程品牌Les MILLS(徕美)为例,盈利模式是通过强力的产品研发,模式化的课程设计,精致严谨的细节把控,以较为严厉的资格准入制度来推动,面向实际买方的专业教学培训,通俗说就是知识变现。例如:某一产品面向线下会所的课程产品是收费的,而且售价不菲;同时不同区域也有不同的市场采购价格,具体而言,单一会所,每季度采购一个产品包,搏击操、杠铃操、动感单车等等,都会有相应的协议价格。


虽然很多人认为线上健身的盈利还得“再想想”,甚至有些人认为这类软件就是花资本的钱,能够活下去的可能性不高。不过在新毅投资副总经理边陇刚看来,其实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惯例套路就是先占领流量入口在再考虑盈利模式。无论是打车和共享单车软件之争、还是“百团”大战都是如此。对于线上健身APP来说,眼下变现盈利倒并非当务之急,在领域内形成垄断、流量越大,产生消费的潜力也就越多。


内容为王是关键  线上线下联合“收割”或是趋势


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平台流量被BAT等巨头牢牢控制,但体育细分领域还有一定机会,这也是健身软件竞相上线的原因所在。张怡丹说,虽然有些获得深层融资的软件已处于领跑位置,但移动互联网常会出现后来居上的情形。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有大浪淘沙的洗牌过程,不排除会有掉队产品被市场淘汰。同时,也会有成熟的产品沉淀下来,继续打磨产品并优化升级。


那么,线上健身APP的发展趋势将是什么?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移动健身市场如果要做强做大,不会一直依赖单独的纯线上业务模块进行,更可能成为系统化健身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商业模式明朗之前,移动健身市场仍会是一个继续摸索的时期。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在线体育运动)还属于新兴事物,我身边没人用移动APP平台引客源。”90后田姓教练对华商报记者说。


“不管用户收费,还是做垂直电商,这些盈利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而且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更长远看,线上和线下更可能会相互整合,形成更大的健身服务结构。”籍孟合子认为,从潜在用户人口规模来看,未来五年内是国内体育人口的黄金培养期,健身市场的发展将至关重要。


张怡丹认为,线上健身房与传统健身房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前者解决后者消费门槛高、入门投入多的问题,后者弥补前者专业性不足的短板,因此二者完全有可能以健身行业的上下游形式共存。换句话说,线上健身可以培养大众对健身的兴趣,教授简单的健身知识,然后由传统健身房接收进阶的健身爱好者,二者共同构建成健身行业新的产业链或是可取之道。如此看来,未来的健身江湖不是一场非此即彼的生死对决,而是一场各显神通的共赢。 


本文转载自华商网-华商报,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原标题:搅局健身江湖 运动健康APP“看上去很美”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