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严重的运动APP,如何突破用户粘度和商业化的困局?

已有的APP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运动类型,受到资本热捧的运动类APP迎来了自己的爆发年。只是行业过热发展后的路,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畅通无阻。

2016-06-12 10:00 来源:钛媒体 文/第二阿累说 0 64207


禹唐体育注:

即使在端午节这种家人团聚的传统节假日,也无法阻挡用户们的运动激情,携带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对着可以运动的环境大喊一声:“我要跑十圈。”


上述场景不算奇葩,相比平常算是小巫。每天在公园跑完五公里,在手机上看一下时速,消耗的卡路里,再转战家中,跟着运动APP视频做瘦腰和瘦腿的教程,OK,分享到朋友圈——这已经变成许多人每天的固定项目。


把时间碎片化的休闲运动变成用户的固定运动,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的呢?答案无疑是互联网创业公司锁定了用户的品质生活需求——尽管中国体育创业投资的元年已过,但全民运动的热潮依然未减,马拉松火得一塌糊涂,它带动整个跑步圈产业链飞腾,促使运动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一再升级,引发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互联网商家们嗅到了资本的味道,开始发酵,在互联网+运动行业的快速发展推波助力下,运动类APP像一夜春风,吹响了一片新蓝海市场。上网随便一搜,不下千款。而如此多的运动工具,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个人健康数据类:乐动力、动动

跑步、健步类:咕咚、悦跑圈

视频教学类:FitTime、Keep

O2O健身服务类:全城热炼、叫练

专注于动作类:腹肌撕裂者、每日瑜伽

运动社交类:去动、约运动


已有的APP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运动类型,受到资本热捧的运动类APP迎来了自己的爆发年。只是行业过热发展后的路,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畅通无阻。


运动APP难逃同质化魔咒,迭代突破却迭成花样狗


APP市场有个魔咒——同质化,运动类APP也在劫难逃。尽管各公司一直在试图走不同的细分领域,但当有大批创业者一同扑到这个过热的行业中时,同质化成为必然现象。即便是细分领域也已被蔓延,原本用户在接触一段时间新鲜感过之后,APP却没有持续的特色和创新的功能,便很难获得用户黏度,甚至会放弃使用。


在产品同质化的时候,创业公司能做的只能是突破,故此,产品迭代运动开始——迭代的节奏感很重要,每个版本迭代时应结合产品计划、用户规模、市场环境等要改进什么功能,一步步去探索。


迭代不是山寨抄袭,看到竞品有很牛的功能就迅速复制粘贴到自己的产品中,不仅没有体现自己的核心,反而迭成了花样狗。


就因为这样,用户至上的原则受到破坏,贪大求全的功能失去了初衷,原本的核心品牌被分散——keep就是这样,从初期纯粹的视频教学到社交再到如今的智能化,7天一个小版本,15天一个大版本的迭代周期。最后形成的产品是一个花哨却找不到核心定位的产品。


如此,创业公司们有了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迭代出属于自己,又能让用户兴奋、同行仰望的功能?


完全靠功能吸引用户,粘度是不牢靠的 


运动APP最开始、最基础的功能是运动数据记录(定位+数据记录),一度被引为创业公司的“初心”。可是,“初心”已改,如今运动APP的境况是:同时用十款APP,运动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十个不同的数据。


明明跑了3公里,APP上却只显示了2.3公里;明明自己数着走了3000步,计步器上却只显示了2700步;只是在公交上颠了几下,结果又多出来好几步...APP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被指不靠谱,并直接影响用户的心情和使用情况——背后也暗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增强用户粘度将至关重要。


运动类APP还远远做不到像微信、微博一样用户粘度极强。因为它们最早成功且吸引用户往往是单个很具体、很垂直的功能在发挥作用,如视频课程教育、健步计位等,这类功能很技术化,没有强留属性。最后,为了留住用户,产品增加了最直接的互动属性社交。这个属性属于大众技能,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加,以至于泛滥的同时失去了卡位的关键。


其实,用户粘度是否牢靠是多维度的:品牌故事讲的如何,未来走势是否具备吸引力;产品功能特色,有无可持续服务能力;社群运营能否打动用户,让用户升级为死忠粉;用户存留意义何在?他们在对平台提供价值的时候是否也能从平台获得价值。


这综合的一切,才是增强用户粘度的关键,而不是单纯的靠某一个技术功能来支撑。


运动APP变身僵尸APP,商业模式需突破


在思考如何突破产品、如何留住用户之前,创业公司还要想一下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运动类APP是有极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但也要能活到哪一天才行。目前运动类互联网公司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没有实现盈利,少部分已经开始盈利的公司也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狂躁的资本市场提前迎来寒冬,融资也越来越难,被投资者青睐的始终是少数,大批运动APP尚未开始盈利便已见不到春天。尤其很多APP刚出生,就已变成了“僵尸APP”。这类占领全民休闲时间的工具,似乎快要走到头了。


这一刻,创业公司沉下心来开始思考如何商业化。


以往互联网优秀产品和实用类APP的变现方式多数是通过广告,当用户数量积累到一定基数,形成一定规模时,广告收入非常可观。那么,运动运动类APP是否也可以通过广告变现?


如咕咚等以运动社交为主要特色而发展起来、用户活跃性较高的运动类APP,已经开始实现广告变现。但是,想在这一市场分一杯羹的类似产品太多,可替代性强,以至于企业选择投放的渠道越来越分散,最后获得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少。同时,当广告的规模和尺度越大时,就更容易牺牲掉用户体验。如今,已有用户开始抱怨某些知名APP跳出来的广告影响了用户体验,可见,广告这种盈利方式在衰退的同时,则显得不稳妥也不长久。


除去广告,运动类APP本身衍生的智能产品也是一种变现的方式。


在戴个手环就能测速度测心率的时代,可穿戴设备+APP+云数据模式也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空间。但它的价值空间前提是在行业初期,以及具备创新性、可持续的产品。早期,咕咚手环尝到了金钱的甜头。可如今,可穿戴设备产品满地狗走,甚至出现了一批烂货、街边货。在扰乱了市场的情况下,也在消减正规企业的市场意志,一些扛不住压力的都倒闭回家了。


智能产品的销售,让企业也在思考运动电商的模式


Keep在四月份发布的3.0版本中推出了电商功能,由最初的移动健身工具逐步向运动平台转型。从此,运动类APP试水商业化变现才真正开始。据笔者调查,运动类用户对关联商品的需求是天然存在的,且需求还不小。随着试水不断深入,Keep推出自有品牌的运动装备也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要想完成电商化,Keep还有两大问题解决:Keep的电商形态还相对简单,没有形成统一规划;运动用户与电商之间的关系转化还没完全打通,中间缺乏链式导购。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Keep的变现会加速前进。


除此之外,健身馆模式也不错,类似火辣健身等,用线上APP的功能、教学课程等来吸引用户,然后把其转化到线下消费。这种是最直观的变现方式,但也有问题存在——难摆脱传统健身馆的阴影:


1、资深教练招募难,即使高薪也难以成规模;


2、价格成本高(场地费用、人员开支、器材设备等),在制订方面拿捏不准,也难以突破传统健身馆的会员制;


3、精品课程服务能力难以创新,依然是沿用传统健身馆那一套机制。


写到此处,有朋友问我,运动类APP就没有简单的商业模式吗?笔者呵呵一笑,其实是有的,最简单的莫过于Premium模式,这类在国外很吃香,例如Runkeeper是采用的月付费;Runtastic 是推出 Pro 版 APP ,一次性购买。这种模式在国外最简单,在中国就很难,只因“免费”互联网逻辑害了企业。另一种模式名为数据对外匹配模式,当一家运动类APP的用户数据足够强大时,可以对外与其他公司、产品进行对接,帮助双方扩大用户数据来源的同时还能盈利,只是这类模式还处于初期尝试,还有待观望。


运动类APP行业洗牌在即,眼下,互联网+运动的风刮的越猛,创业者越应更冷静思考未来,应该在哪个阶段转型、如何更好地实现商业化、如何协调运营线上线下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企业在实践中去摸索,毕竟蛋糕虽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尝到它的美味。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原标题:同质化严重的运动APP,如何突破用户粘度和商业化的僵局?

声明: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禹唐体育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转载/合作请加禹唐微信小助手,微信号:yutangxzs

帮找
项目

禹唐体育公众账号